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研究

徐州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

2021-01-07 11:21:55来源:陆 刚 马清武

2010年以来,徐州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主要措施,列为徐州市十二五规划完成主要目标之一,大力实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更靓、路更畅五大行动计划,围绕山和水,通过实施显山露水、退渔还湖、去港还湖、扩湖增水、采煤塌陷地修复、宕口治理、荒山绿化等典型项目,对徐州的山水资源持续进行生态治理和修复,再现了徐州“青山绿水”的独特风光,建成了生态、宜居的生态园林城市,极大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生态、和谐、文明、可持续发展。

一、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背景

历史上的徐州,屡遭战乱;黄河夺泗侵淮等自然灾害,致使自然植被资源消失殆尽,几成“不毛之地”,到1948年底,全市仅云龙山存有约20公顷山林。解放后,徐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历史上依资源而兴、靠资源发展,然而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发展也成为徐州难以磨灭的灰色记忆。徐州市是“百年煤城”,长年的能源开采和工业生产,给徐州留下了面广量大的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和采石宕口。

“十一五”以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转变发展战略”、“三大都市圈发展战略”、“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振兴苏北老工业基地”等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徐州奋力开启了全面转型的壮阔历程。20081119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2011年,江苏省委又对徐州“十二五”期间发展提出了“两快两带三先”的新要求,通过徐州加快发展带动苏北加快振兴,通过徐州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带动苏北小康建设进程,实现徐州在全省科学发展中争先、在苏北跨越发展中领先、在苏北全面小康建设中率先。徐州在此背景下,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社会转型,确定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转型的突破口。

为彻底改变徐州生态环境差的落后面貌,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打造绿色生态徐州,徐州市大力实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城更靓”五大系统工程。20111211为加强对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徐州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工作。

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举措及成效

1、进军荒山

徐州城外,山峦环抱。新中国成立初期,徐州市绿化覆盖率仅为1%,毛泽东主席当年在徐州云龙山眺望荒山秃岭,发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半个世纪过去,徐州50余万亩荒山披上绿装。然而至2006年底,徐州尚有15万亩荒山未绿化。

徐州城市周围特别多。云龙山、九里山、凤凰山72座山峦环伺全城。20072010徐州市先后实施向荒山进军第二次向荒山进军二轮绿色行动计划

徐州的山多为石灰岩,绿化难度巨大。土壤平均厚度不足10厘米,一桶水倒下去,几秒钟就漏没了。裸露的岩石上,植树人用钢钎开凿树坑,半天只能凿出一个,实在凿不开,只好用炸药炸出坑来;荒山无土,就一人一个麻袋往山上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2012年,经过多年努力,徐州的森林覆盖率一跃超过42%,徐州市也荣获“全国森林城市”称号。

2015年底,全市已累计完成荒山造林10.3万亩,栽植各类乡土苗木1000余万株,400余座宜林荒山披上了绿装,荒山造林成活率高达90%以上,实现了全市荒山绿化全覆盖,在全国开创了石灰岩山地生态风景林营建的成功范例。完成徐州市区、铜山北部、贾汪邳州接壤区、新沂东部、邳睢铜接壤区四大片丘陵山区绿化,对马陵山、岠山、艾山、大洞山、吕梁山、拖龙山等结合历史人文景观,依山造景,建设了7万亩各具特色的风景林。通过对徐州的“山水”资源长期持续进行生态治理和修复,全面恢复了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一城青山半城湖”山水园林城市形态得到彰显。近年来全市降水量保持在1100毫米左右,接近淮河以南平均水平,用国家气候中心专家的话来说,等于将徐州南迁了800里。

2、生态修复

徐州历史上长期依资源而兴、靠资源发展。持续130余年的煤炭开采,不仅给这座城市留下550余万平方米棚户区,更留下严重生态赤字、近35万亩采煤塌陷地。

2003年起,徐州市政府对东珠山等市区长期采石形成的露采矿山废弃地42处宕口进行生态修复。2007年,徐州市制订《徐州市山林保护利用规划》,将废弃矿山复绿工程列为重点工程项目,全面展开大型宕口修复建设工作,生态恢复率达到90%以上。20112月,占地150亩的东珠山宕口遗址公园一期工程完工,并向游人开放。公园一、二级园路800余米,上山木栈道550米,各类乔灌木2万余株,草坪、地被4万余平方米。修复后该公园主要景点有日月潭、云梯、瀑布、彩虹桥、木栈道、引水渠、附属景观小品、植物景观等。20099月,经过省建设厅评审,该工程获得江苏省景观工程建设一等奖,荣获2010年度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园林绿化优秀工程奖”。东珠山宕口遗址公园是全国首例宕口遗址公园,被国土资源部誉为国内城市废弃矿山治理的典范,为宕口遗址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徐州市贾汪区作为百年煤城,是江苏省唯一一个因为矿业而设的区,也是以独立市辖工矿区名义申报的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属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地区。贾汪区因煤而兴,因煤而累,是资源枯竭城市的典型缩影。全区最高峰有煤矿256对之多,因多年煤矿开采,造成大量农田被毁,房屋坍塌,道路断裂,生态环境恶劣,塌陷地累计达13.32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8%。贾汪区的潘安村,塌陷地占地1.74万亩,是全市最大、塌陷最严重、面积最集中的采煤塌陷区。面积区内积水面积3600亩,平均深度4米以上,长期以来该区域坑塘遍布、荒草丛生、生态环境恶劣,又因村庄塌陷,造成当地农民无法耕种、无法居住,绝大部分地区形成无人居住区,形成了严重的历史包袱。

2008年,徐州启动塌陷地治理工程。徐州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后提出,实施“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治理模式,将各类塌陷区建设成为涵养生态功能区、环境优美景观区、高效农业标杆区。塌陷区由此发生巨变,较浅的塌陷地经削高补低、修复整平,或进行复垦耕种,或利用地形搭建温室建设高效农业;塌陷深度大于2米、无法耕种的地块,则因地制宜挖湖引水造景,建设美丽乡村湿地。

2010年,贾汪区256个乡镇小煤矿全部关闭。同年,潘安湖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及潘安湖湿地公园项目正式开始建设。通过对潘安村塌陷区的开挖整治,联通多个塌陷地原有的水塘,再引入附近河水形成开阔水面,形成了许多相连的湖泊水道、人工岛屿。20129月,一期5平方公里的湿地公园建成开园。整个湿地公园四周水系发达,与上游的屯头河,下游的不老河、京杭大运河相互连接,构成天然的水循环系统,形成了4000亩湖面、2000亩湿地的生态格局,总蓄水量660万立方米。园区共栽植乔木16万株,种植地被98万平方米,水生植物100万平方米,引来水鸟无数在湖内繁衍生息。人工岛上长满奇花异草,水杉、香樟、垂柳等珍贵树种遮天蔽日。曾经破败荒芜的塌陷区,徐州贾汪区面积最大的采煤塌陷区,蝶变成赏心悦目的潘安湖生态湿地。建设中的潘安湖湿地公园二期,占地面积约3829亩,其中水域面积1812亩(含湿地面积303亩),陆地面积2005亩,绿化面积为1365亩。潘安湖整个景区分为北部生态休闲健身功能区、中部湿地景观区、西部民俗文化区、南部湿地酒店配套区、东侧生态保育及河道景观区五个部分。现在的潘安湖景区内能观赏到220多种植物,看到200多种鸟类水质已趋于2类水。这里鸟语花香,碧波浩荡,芦苇青青,常年引来四方游客。2013潘安湖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2015年,又被评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潘安湖湿地公园是徐州市近年改造采煤塌陷区的成功案例,在全国首创采煤塌陷地复垦综合整治新模式,成为全国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先行样本。

除潘安湖外,昔日的韩桥煤矿深度塌陷地,变身为南湖湿地公园;昔日的夹河煤矿塌陷地,变身为九里湖生态湿地公园,还有九龙湖、大龙湖、金龙湖等徐州市区周围那些过去的采煤塌陷区,以及洼地、坑塘,只要是无法耕种的地块,都因地制宜挖湖引水,或变身生态湿地,或打造乡村湖景。

徐州采煤塌陷地治理,新添大小上百个湖泊、湿地和景观区,6432 公顷采煤塌陷地实施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率达82.44%。建成的湿地公园湖水盈盈、杨柳依依,美不胜收,成功走出了一条煤矿塌陷地治理的有效路径。昔日荒凉破败的“地球伤疤”,成为赏心悦目的城市明珠。九里湖湿地公园获得了2010年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3年初,国家林业局下发文件正式命名九里湖湿地为国家湿地公园20153,全市已通过矿地统筹复垦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18万亩,新增耕地近8万亩。

3、绿地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徐州的园林绿化曾存在“南多北少、四周多中心区少、普通绿化多、精品绿地少”等问题。从2010年到2015年,徐州启动实施市区“地更绿”行动计划。按照市民出行500米(步行10分钟),就有一块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的目标,结合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进行城市空间梳理,重点布局和建设老城区绿化薄弱地区。徐州市实施的“添绿工程”规定:主城区大力实施拆违添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市区3亩以下拆迁地块不再出让,统一规划建设园林绿地。把环境最优美的地块和景观留给市民共享,使老城区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景观质量明显提升,城市绿地分布更趋平衡,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2007以来,我市从快哉亭公园、云龙公园开始实施敞园改造工程,20153月市区公园总数达177个,面积在100亩以上的33 个大型综合性公园全部实现敞园开放。云龙山风景区、云龙公园、云龙湖风景区、彭祖园、奎山公园、珠山景区、徐州植物园、汉文化景区、泉山森林公园、快哉亭公园、奥体公园、楚园、龟山汉墓景区、百果园,或新建,或重装,一个个次第绽放。并且全部免费向市民和游人开放!真正做到让绿于民这些公园是近年来徐州生态环境建设的亮点连成了徐州宜居乐居的风景线把整个城市拼成了一个绿色的大花园。

近年来,徐州市组织实施了120多项园林绿化重点工程,累计总投资达50亿元,建成区绿地面积增加1168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增加610公顷,比“十一五”末增加83.6%。主城区建设了近30300亩以上的园林绿地;科技广场、珠山景区、楚园、奥体公园、三环东路景观绿化等一大批园林绿化精品工程的建成,为城市增添了“绿肺”;建成了郭庄路、大马路、金山东路、黄河南路等一大批精品街头绿地;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工程,打造林荫绿廊。沿迎宾大道、城东大道、徐丰路、珠江路、环路等城市出入通道,建设大规模带状公园,提升道路绿廊;主攻城市中心区的林荫路建设,对路宽12m以上的城市主、次干道和支路全面实施行道树完善工程,目前林荫路推广率达到92.32%;对位于城市外围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铁路,建设两侧各1050m的防护林带,增强对城市的防护功能。

截止2015年底,徐州市新增开放式公共绿地2000公顷,5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8%拥有11个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以及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故黄河风光带、云龙湖风景区、潘安湖、大龙湖、九龙湖、金龙湖、九里湖等一大批公园景点和绿地景观成为城市的绿色地标。2014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2%、居全省第一,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3.26%、居全省前列,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17平方米。我市先后有云龙公园等20多个项目获得了住建部和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绿化工程金奖”、“江苏省高品质城市空间”、“江苏省优秀园林绿化工程奖”。徐州园林形成了“自然山水大气恢宏,园林绿化精致婉约;兼南秀北雄,显楚韵汉风”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这些变化,真正实现了生态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目标,给徐州带来的不仅是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蝶变,还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风貌,受到《人民日报》等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支持,扩大了徐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显山露水

徐州依山带水,岗岭四合,山包城,城环山,比有山的城市多水,比有水的城市多山,4大水系5大山系从主城区延伸到远郊乡村,山水资源丰富,构建了极富特色的山水城市骨架。为此,徐州市围绕“山”和“水”,2003年起,徐州市对云龙山、西珠山等围山建筑实施整体拆迁,实施“退建显山”工程。为增强云龙山与云龙湖两大景区的整体性,市委、市政府实施湖东路景观改造工程,将道路功能由城市交通主干道调整为景区主干道,拆迁了道路东侧、云龙山西坡的黄茅冈村、金山村两个行政村的12万平方米民房,搬迁12家企、事业单位及50余家经营网点,折出的土地全部实施园林绿化景观建设,栽植杏树、桃树等乔木近3万株,栽植花灌木16万株,铺设葱兰、鸢尾、麦冬等地被、草花10万平方米,建设了“杏花坞广场”、“刘备泉”、“季子挂剑台”等多处景点。初春时节,云龙湖东岸杏花似雪、灿若云霞,再现了苏轼“一色杏花三十里”的美丽景观。云龙山和云龙湖有机相连,使“云龙山水”成为相辅相成的完美整体。

2004年起,徐州市对云龙湖小南湖实施“退渔还湖”工程,成为云龙湖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显山露水”;对金龙湖、大龙湖、玉潭湖等实施“扩湖增水”,并建成公园绿地;对九龙湖、劳武港等昔日煤港,实施“去港还湖”工程,进行园林景观改造,建成了公园宜居地。

伴随着显山露水,2013年,徐州针对市区主要河湖,大力实施“水更清”行动计划,控源截污,清淤贯通,提升水质,生态修复,建立南水北调东线尾水导流专用工程体系,保障了南水北调输水水质安全

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徐州一些内河成了无源头的水体,尽管实施了截污和环境工程建设,但河道水体不流动,生态十分脆弱。早在2009年,徐州市政府就实施“引黄济奎”工程,从故黄河流过来的奎河水一路南下,让长期处于静态的奎河首次出现了“流动的风景”。故黄河与徐运新河、三八河等18条河道实现贯通,使城区主要河湖形成有机整体,水系环通,一方活水穿城而过。

2013年,水利部确定45个城市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江苏省共有4个城市入选,徐州市位列其中。当年,徐州市组织编制了《徐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4-2016)》试点建设以来,徐州市按照水利部、江苏省政府《徐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结合古风汉韵、平畴沃野、汴泗交流的城市特点,系统开展了水管理、水安全、水环境、水节约、水生态和水文化6大体系建设完成了云龙湖综合治理、南水北调清水走廊尾水导流利用、矿坑塌陷地综合治理等6大类、90项示范项目形成了绕城、七湖润彭的水系新格局同步建立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等试点建设过程中,河湖水系连通及综合治理矿井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矿坑塌陷地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水利风景区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有益探索

在此过程中,沿河道两岸铺设截污主干管30余公里,拆除岸边棚户区2.6万余平方米,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5%,有效改善了河流水质;组织实施了故黄河、丁万河、荆马河、徐运新河、玉带河、楚河、奎河、三八河等河道的综合治理,严格保护了原有水域、地貌,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到84.48%;建设了丁万河、荆马河、徐运新河、三八河等滨河景观和节点公园,全面实施沿岸生态景观建设,形成纵横交错的绿色滨河风光带,河道绿化普及率81.76%先后建成云龙湖、故黄河、艾山九龙、潘安湖、金龙湖、丁万河等6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小南湖、九里湖、督公湖、吕梁湖、大沙河、凤凰泉等19处省级水利风景区等涉水景观带,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城市环境面貌和生态水平显著提升。

为了让市区19条河湖水质更好,徐州市在云龙湖、故黄河两个市区补水源头建设了净水厂,使云龙湖的水质透明度达到1.5米。“水更清”工程实施后,市区云龙湖、大龙湖、九里湖等“七湖”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以上目标。

5、绿色工业

100多年煤炭开采史的徐州,曾被列入全国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之一,留下35万亩采煤塌陷地。生态之殇在徐州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城市之痛。

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首当其冲是要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绿色发展。为彻底转变这一面貌,徐州市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 2003年以来依法关闭了162座小煤窑、52家小水泥厂、117家小造纸厂、76家小化工企业,拆除了市区790台燃煤锅炉,关停小火电发电机组153.6万千瓦,拔掉了市区中心区的740根烟囱。水泥行业,徐州引进海螺集团等大型企业进行行业整合,全市水泥企业由146家减少到不足10家,并在江苏率先淘汰了水泥行业的全部立窑产能,粉尘排放量减少了60%;电力行业,徐州7年关停小型机组近30个,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小机组共226万千瓦,新建大容量机组586万千瓦。新建机组全部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装置,配备污染排放实时监测仪器,全市各大电厂发电量增加了150多亿千瓦时以上,二氧化硫排放则减少了25%;立足绿色发展,徐州市近年来严格环境准入,先后否决了20余个总投资约60亿元的钢铁、化工等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对扬尘污染,认真落实封闭施工、港口整合、遮蔽运输等措施,加强源头控制,全面推行全时保洁,不断提高街区道路机扫率。减轻机动车排气污染。实施环保标志分类管理,新建18条工况法机动车环保检测线。

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努力集聚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晶硅光伏、风力发电和节能环保等新能源产业,成为徐州转型发展新引擎。在中能硅业等龙头企业拉动下,徐州基本形成从多晶硅原料到太阳能电站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带动大批相关配套企业,千亿级新能源基地培育成型。2013年,徐州高新产业增长率高达85%,高新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4%36%

这些举措,使徐州这座百年煤都变身为生态新城2011徐州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全国3个环境空气质量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公众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达到91.2%。2014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238天,比2013年增加46天,PM2.5平均浓度下降12.6%20148徐州市空气质量获全省冠军。昔日那座满目飞灰的老煤城已渐渐消逝在人们的记忆里,徐州已半城煤灰一城土转变一城青山半城湖2014年,徐州凭借两汉文风美入选“2014中国最美丽城市。《人民日报》20141129日头版头条和七版头条分别刊发题为《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绿色徐州从何而来》两组长篇报道,生动展示了徐州这座资源型枯竭城市由灰到绿的演变历程。今天的徐州天蓝,水清,地绿,路畅,城靓,城市基础设施功能齐全,市民安居乐业,生态优美,城市管理规范有序2016129日,住建部公布了2015年国家园林城市名单,徐州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荣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这也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首次命名。20171月,徐州又以综合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奖”称号。2017612日,水利部和江苏省政府在徐州市召开徐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会,徐州市顺利通过验收成为江苏首个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徐州已成为徐州人充满自豪感、幸福感、归属感的宜居之地。

三、徐州打造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经验启示

1坚持生态优先主动顺应徐州百姓求变求富求快求绿的期盼,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硬指标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突破口,以环境保护倒逼经济结构调整,以生态优化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既避免了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在较短时期内实现了城市环境面貌的根本改观。

2、注重科学规划。高起点制定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以人为本布局绿地空间、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加快城市道路的林荫化改造,更加注重园林绿地建设的均衡性,基本实现了市区500米半径内园林绿地全覆盖。特别是在环云龙湖周边地区,累计拆迁了200万平方米破旧建筑,拆出的2200亩地不用作商业开发,全部规划建设永久性绿地公园,做到了把最好的生态资源留给子孙、把最美的自然风景留给百姓。

3、锐意创新发展。遵循徐州的山水格局设计园林景点景观,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丰富提升园林内涵品位,疏密有序优化城市空间尺度,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城市特质得到更好彰显。创新实施环境修复,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积极推进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和采石宕口综合治理。创新荒山绿化模式,先后实施两轮进军荒山行动计划,在全国开创了石头缝里种出绿色森林的成功范例。

4、实现长效管理。全面推行公共绿地市场化招标管理相继研究、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技术规范和标准,实现了开放式公园以及道路、广场的精品化、规范化、长效化管理。成立了“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会”、“徐州市守望家园生态文明建设基金会”和“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等创新性社会组织,将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市民群众有机组织起来,动员起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5、体现以人为本。增绿工程能妥善做好拆迁安置,做到和谐民生;敞园改造,真正做到“让绿于民”;采煤塌陷地的治理,使徐州新增了许多可供休闲静养的场所;市区3亩以下拆迁地块不再出让,统一规划建设园林绿地,使绿地面积大为增加,人居环境大为改善。这些措施,把最美的风景留给了市民共享,让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人们可以充分享受在其中,圆了百姓长期以来心中建设山水园林的美丽徐州的梦想

主办单位:徐州市史志办公室 ©Copyright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老网站入口

备案号:苏ICP备075088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徐州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