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遗址遗迹

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

2022-03-25 10:49:56来源:宣教处

“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墓碑,位于纪念塔南70米,掩映在一片苍松翠柏环抱中。

1984年2月5日,原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他留下了这样的遗言:“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儿的战友们在一起。”4月9日,粟裕夫人楚青在儿子粟戎生、粟寒生等人陪同下来到徐州,将粟裕将军的部分骨灰撒放在这里。

墓碑高1.7米,宽1.2米,由花岗岩砌成,碑体正面雕刻着“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9个行书字,碑后是一个象征性的圆形墓地,四周环绕着17棵沙金柏,象征着将军战斗过的17个地方。工程占地150平方米。

墓碑没有漂亮的外观,也没有只言片语文字的渲染,但每次观众到这里总是肃然起敬。“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这朴素的石碑,立于无声处,却讲述着粟裕将军轰轰烈烈的一生。

这位共和国第一大将,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是淮海战役的最先提出者,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共42万余人,进行了歼灭黄百韬兵团和杜聿明集团的作战。淮海战役中为了依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实行有效的指挥,粟裕以无产阶级军事家的胆识,把指挥所设在距离前沿几公里的地方,战斗一打响,前线的炮声都能听得见。战役第二阶段,当杜聿明集团从徐州撤逃,企图与黄维兵团汇合时,形势非常紧张。为配合中原野战军作战,华东野战军担负围追杜聿明,阻击李延年兵团的任务。作为直接指挥员,他说:“如果围不住杜聿明集团,黄杜汇合,我将成为千古罪人。”为此他日夜守候,临机处置,7天7夜没有合眼。战后,毛主席称他“立了淮海战役第一功”,在淮海大地给他立一块丰碑是当之无愧的。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早在井冈山时期,粟裕就以“青年战术家”著称,抗日时期是公认的“常胜将军”,毛主席常常称赞他的建议“极为正确”,连林彪都承认“粟裕尽打神仙仗”。

“一将功成万骨枯”,粟裕将军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从1927年参军,他历任班、连、营以至野战军司令员等领导职务。他从战士中走来,对战士最是情深。将军爱兵如子,人民忘不了他的“舌头比拳头灵”的说服教育法;将军淡泊名利,至今在共和国的史书上还记载着他两次“让司令”的佳话。

在他拜为第一大将时,他还谦虚地说:“太多的人在我前面倒下,我只是一个幸存者”。临终前,在病榻上,他再次把荣誉留给了人民,1983年,他为淮塔挥笔写下了“人民战争的胜利”的题词。这一切都源于他是一位坚信军民一致,实行人民战争的将军。

一切为了人民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1986年3月26日,徐州市人民政府建造了这座墓碑。

主办单位:徐州市史志办公室 ©Copyright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老网站入口

备案号:苏ICP备075088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徐州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