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徐州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之二:农业发展成就

2021-09-13 10:52:56来源:宣教处


一、农林牧发展迅速


十万铜山民工在水利工地大修水利



农田水利建设。1956、1957年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徐州地区对防洪、排涝、灌溉系统进行综合规划,全面治理。各地大力兴修水利,开辟了邳苍分洪道,建设了庆安、高塘、阿湖等中小水库,骆马湖、微山湖由“一麦一水”改为常年蓄水。加强农田水利和和河网化建设,兴建了配套管理的水利工程。运用洗碱、淋碱、躲碱、压碱、发展水稻、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对徐州地区的173万亩盐碱地进行大规模治理。到1966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90万亩。新式农具双轮双铧犁、十行播种机、三齿耘锄等得到一定的推广和应用,收割机、拖拉机等现代化农具也开始投入农业生产,农业的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1960年3月13日,共青团第一书记胡耀邦在凤凰山参加植树活动


植树造林。新中国成立后,徐州各级党委政府按照“自采、自育、自造”造林方针,鼓励群众植树造林,取得很大成绩,其中沙荒造林收到良好的效益。1957年底,徐州的森林面积达11.57万亩。1958年至1965年间,党和政府积极提倡并组织大批科技干部向“三荒”进军,广泛开展植树造林运动。徐州专区按照行政区划组建了16个国营林场,沙荒造林、荒山造林和平原绿化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到1965年底,徐州森林面积迅速发展到48.43万亩。

大力发展畜牧业。20世纪50年代,对大牲畜饲养采取保护性措施,对养猪采取“私养、公助”的方针,1957年大牲畜存栏39.6万头,猪46.7万头、羊38.36万只,比1949年有了成倍增长。1958年,由于片面强调集体饲养,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导致畜牧也滑坡很大。1961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实行“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徐州的畜牧业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大牲畜和猪的存栏量大幅回升。

二、学大寨成效显著

1964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大寨之路》长篇报道和《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的社论,党中央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中共徐州地委响应号召,3月,组团赴大寨参观学习,学习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徐州地委召开县委书记会议,部署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农业战线开展比、学、赶、帮、超的群众运动,揭开了徐州专区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序幕。

1965年5月,地委召开地、县、社三级干部会议,初步议定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即旱涝保收,亩产500斤。与会代表参观了邳县邢楼公社的台田、东海县平明公社的水利配套工程、石梁河公社胜泉大队的养猪积肥、赣榆县黑林公社的治山、徐山公社的环山渠道、赣马公社的旱改水等先进典型工程。1966年2月徐州地委召开的第二次三级干部会议,会议进一步规定了5种类型的基本田标准,举办了全国大寨式农业典型图片展,参观了睢宁县、邳县等地治山、治水、治碱等改变生产条件的先进典型。3、4月,地委为推动学大寨运动深入开展,召开学大寨百队样板会议,掀起了学大寨、学先进、争上游的高潮。地委专门成立了由地委副书记蒋桂同任组长的百队样板工作组,加强了对样板的领导,深入基层,在铜山、东海、沛县、睢宁、新沂等县建立了6个样板示范点,以点带面推进学大寨运动的开展。

1964年以来,在徐州农村地区迅速开展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各地加大了农田基本建设,对不利的自然环境加以改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66年,全专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4.52亿公斤,棉花总产量达到45.67万担,均达到了解放以来最高水平。大寨人战天斗地的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高尚风格,对广大农民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影响,旧思想旧观念受到冲击,新的社会风尚在农村形成。

主办单位:徐州市史志办公室 ©Copyright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老网站入口

备案号:苏ICP备075088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徐州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