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之四:社会事业发展成就
2021-09-20 11:01:16来源:宣教处
徐州市京剧团
文化事业 这一时期,徐州市、专区及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工作方针,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市文联筹委会有计划地组织文学活动,全国知名作家贺敬之、陈登科、陆文夫等多次到徐州组织讲座和报告。1956年9月,徐州市、专区开始发掘整理传统地方戏曲剧目2000多个。1959年后,徐州京剧团、江苏省梆子剧团、江苏省柳琴剧团、徐州柳琴剧团等相继成立,排演了大量的传统和现代经典剧目,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走街串巷演出。1957年6月,徐州市委征集革命史料办公室开始对革命文物进行征集,将800件文物交送江苏省革命文物征集委员会。对市内古建筑、墓葬、石刻、铜器、佛像、碑帖、字画等进行广泛普查。农村普遍建立书店,形成齐全的图书发行网络。1959年,徐州人民出版社成立。先后建成彭城剧场、云龙影院、徐州会堂、淮海堂、鼓楼影剧院,专区各县也兴建了一批文化娱乐场所,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教育事业 徐州的教育事业经历了1957年的恢复性发展、1958年至1961年的“大跃进”和1962年后的健康发展三个阶段。1957年,市区有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各10所,学生15836人;各县小学36.24万人、中学14442人。1958年后,各层次的教育呈现大发展的局面。幼儿教育,专区幼儿园由不足40个,猛增到2000个。小学由2794所增至4721所,中学发展到92所。农业中学发展迅速,专区1958年共办512所,招收学生3万余名。中等教育逐步发展,市和专区创办了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1960年改为徐州医学院)、徐州煤矿专科学校、徐州工业专科学校、农业专科学校、中医专科学校、运河师专等6所中等专科技术学校。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得到初步发展,1958年相继迁来了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和空军后勤学院两所高校。成人教育形成高潮,130余万人参加扫盲学习。1961至1966年间,贯彻“八字”方针,停办了一批学校,压缩了部分学校规模。10年间,为徐州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支持。
1957年徐州市立第二医院全体职工合影
体育卫生事业 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各类体育组织相继建立,体育设施逐年增加,体育活动陆续开展和普及。建设了江苏乃至华东地区较大体育场馆--徐州体育场和体育馆。徐州籍运动员在各级比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向省和国家运动队输送了大批运动员。学校机关,厂矿街道普遍推行“劳卫制”锻炼标准,人民群众体质显著增强。
这期间,卫生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市区相继建设了第二、第三人民医院、徐州专区医院(今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妇幼保健医院、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专区各县建立了县级人民医院,乡(公社)建立了卫生院,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医疗保健网和医药卫生队伍,坚持预防为主,有计划地开展疾病预防,消灭了天花、霍乱、回归热、伤寒、黑热病等恶性传染病,多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城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也有了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