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人物

周启邦:青春热血铸忠魂

2021-12-06 14:28:37来源:宣教处

周启邦:青春热血铸忠魂


周启邦,江苏铜山人,1917年出生于书香世家,受其家庭的教育与影响,从小就萌生了自由、平等的进步思想。他的表姐徐慎芝和姐夫李明,都是早期共产党员,对他共产主义思想的产生起到了启蒙作用,对他走上革命道路帮助很大。

立志投身革命

1935年,周启邦从徐州中学毕业后,由于家计困难,投考上海铁路候补人员训练班,随后做了两年的铁路小职员。其间,周启邦和一些思想激进的同事一道,积极投入救亡运动,暗中帮助中共地下党员开展秘密工作。“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他积极发动铁路员工为前方将士运送弹药,参与救护伤员。上海淞沪会战失利后,周启邦弃职回到家乡徐州后,他的抗日愿望更强烈了,得知他的表姐夫李明已在西北参加了工农红军,周启邦和表姐徐慎芝以及家乡的几个进步青年一道去西北寻找共产党,立志参加抗日武装。”1937年初冬,经李明介绍,周启邦参加八路军山西临汾学兵队。1938年2月16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训练部队

收编武装成劲旅

1938年3月,周启邦赴河南确山县八路军竹沟留守处,任政治教员,正确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9月,随彭雪枫挺进豫东,开始进军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对敌开展游击战争。是年冬,彭雪枫派周启邦以俱乐部主任的名义前往确山县,做绿林武装“安段二团”的收编争取工作,他积极宣传党的抗战主张,耐心细致做说服工作,使这支绿林武装队伍汇入抗日洪流,成为一支抗日劲旅1939年,游击支队东进至河南鹿邑白马驿时,收编了新县的“李子安大队”,是一支抗日热情高,但纪律涣散,战斗力不强的农民武装。


彭雪枫从竹沟调周启邦任大队教导员,他以实际事例讲不守纪律的危害性,认真宣传党的纪律及其重要性,使这支队伍很快成为游击支队纪律严明、战斗力特强的一支主力。经过几年革命斗争的磨炼,周启邦已由柔弱书生逐渐成为工作沉稳、埋头苦干的基层指挥员。1940年春,已经东进豫皖苏地区的周启邦再次奉彭雪枫命令,前往改造新四军游击支队三总队八团,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深受官兵爱戴,经批准被任命为八团政委,率部东进,开辟商丘、亳县、永城抗日敌后根据地。这年夏天,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三十二团,周启邦任团政治委员。从此,他在彭雪枫、张震的带领下,转战淮北大地,走上抗日杀敌第一线,实现了他献身抗日疆场的心愿。

统战协调过路东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彭雪枫、黄克诚部合编的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周启邦任四师十一旅三十二团政委。彭雪枫奉命“率主力到皖东北,统一指挥皖东北部队,创建根据地”(刘少奇、陈毅电)。周启邦留下打游击。周启邦以瘦弱之躯,率团驰聘宿南、浍北、淝河之间,日夜奋战,积劳成疾,但仍以赢弱之躯,亲临指挥大小战斗,还同时兼顾地方统战、税收和敌伪军工作,处于高度紧张和繁忙之中。

1941年5月,彭雪枫令周启邦做好四师平安穿过津浦线至津浦路东的统战协调工作。此时的百里津浦线上,日伪军据点密布,封锁严密,大部队通过难关重重。在周启邦指挥下,敌工干部张文华、刘滔与地方干部李文宗、欧明海积极配合,疏通固镇、湖沟、任桥、新马桥等据点伪军头目,同时争取到国民党地方武装王宇的配合。在宿东党组织共同努力下,四师主力及边区工作人员在一个月内全部安全过路转移至皖东北。

彭雪枫

坚持抗日在宿东

宿东,津浦路徐州至蚌埠以东的狭长地带,战略地区十分重要,为路东、路西联络枢纽,有皖东北抗日根据地西大门之称。新四军四师主力转移至皖东北后,彭雪枫再次把守好这个西大门的重担交给了周启邦,决定由他率领一个连、一部电台与宿东独立团会合,由周启邦任政委,坚持宿东游击战争。1941年8月,四师政治部警卫连、三十二团四连、宿东独立团合编为四师宿东游击支队,周启邦任支队政委,姚运良任支队长,活动在宿(县)灵(璧)公路两侧。不久,姚运良调走,他又兼任支队长。一年多时间内,周启邦以病弱之躯率一个团的游击战士,艰难地支撑起宿东危局,几乎无日不闻枪声,无夜不行动,他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守住了这一地区。

宿东的县、镇都是敌占区,据点星罗棋布,点线交织,且频频出动“扫荡”;路西顽军也不时伺机犯境。宿东游击支队在敌人眼皮下的农村艰难活动,没有稳定的落脚点,只能昼伏夜出,寻机打击敌人。大家经常睡不了一夜安稳觉,每天转移,有时一天要转移两三个地方,只好和衣而眠,睡麦草窝是常事,缺粮少菜,生活艰辛。在最紧张时,连续作战,每天遭遇敌人军车,天天交织敌我枪声,就这样坚守宿东抗战。彭雪枫司令员充分肯定了周启邦的功绩和精神:“启邦同志艰苦支撑了宿东危局,不断打击着敌人。破坏铁路,爆炸敌人兵车,配合九旅获得了若干次较大战役的胜利。采取异乎寻常的活动方式,忍受着人所不能忍受的折磨。三百多天中,几乎没有一夜不移动,天寒地冻,风雨无阻。当寒风凛冽、白雪纷飞之夜,每使人想起启邦同志和他的战友在北风怒吼中疾驰着,为着党的任务而忍受着肉体上的痛苦。这一切疲惫了启邦的肉体,然而并不能疲惫启邦的精神,他总是愉快工作,不声不响地工作。”

血染灵璧抗日军

为开辟灵北新区,1942年3月,周启邦受命策应新四军九旅部队开展灵北工作,率一部深入宿东股北区,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战斗胜利。4月22日返回股南,并未因多日疲劳而休息,又召集诸干部商议开展宿灵边大山地区工作。4月23日凌晨,周启邦率部进入灵南大山区倪圩子、大小王庄一带,尚未部署完毕。由于被人告密,驻固镇的日军纠集沱河集的伪军约三四百人,乘汽车分三路直扑倪圩子。由于刚入新区不明敌情,且敌众我寡,只能奋力还击且战且退,周启邦果断命令部队过沱河突围,由他来掩护,部队甩掉敌军车尾随追击,撤到王圩子。在激战中,断后的周启邦和参谋邓伦及警卫员三人利用地形且战且退,见情况越来越危急,邓伦和警卫员多次请求周启邦骑马先走,都被他断然拒绝:“我理解你们,但我是共产党员,只要同志们安全撤离,我就满足了。”三人在王庙村(今固镇仲兴乡)的枣林中坚持与日伪军枪战,遭到敌人猛烈的火力攻击,全部壮烈牺牲。周启邦时年二十五岁。

周启邦牺牲,四师将士全体悲痛。彭雪枫师长为党失去这 一个出色干部亲笔写了悼词“大山永在,沱水长流,启邦同志精神永远不死!”张震、萧望东、孔石泉、陈其五等分别写了祭诗、祭词、纪念性文章。

1985年3月,国防部长张爱萍亲笔写了“新四军四师宿东游击支队政委周启邦烈士之基”的碑文。周启邦烈士遗骨移葬于固镇县烈士陵园,永远长眠于他战斗过的土地。


主办单位:徐州市史志办公室 ©Copyright 2020-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老网站入口

备案号:苏ICP备07508860号-1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505号 Design by : 徐州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