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占君
被人们誉为蟠龙湖美称的砀山高寨河,就像镶嵌在黄河故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却又鲜为人知。她位于苏鲁豫皖边区砀山和丰县交界的高寨村,距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约60公里。为古黄河决口时,漩涡暗流冲刷坝底而形成,是古黄河为砀、丰两地人民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该湖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与丰县的大沙河相连,出境达微山湖,水域面积约5000亩,虽历经大旱而不枯。目前,湖面大部分种植莲藕,与众不同的是,其荷多开红花。盛夏时节,这里碧波荡漾,荷花映日,莲叶接天,渔舟唱晚,是人们观光旅游、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蟠龙湖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在现在砀山县高寨村东边约1.5公里处,有一重镇名蟠龙集,那时就规模很大,传说有72道衙门81道街。这里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昼夜灯火,生意兴隆。素有“南有金陵城,北有蟠龙集”之说。当时的地方官员已经意识到蟠龙集面临着黄河的威胁,便号召百姓在蟠龙集的上游,修筑了两条呈现南北走向的人工拦河大坝,西面的一坝与东面的二坝相距约3.5公里,大坝南北宽度均在2.5公里以上。这一治水方略,也为1851年黄河在蟠龙集决口留下隐患。在砀山高寨村前的一坝遗址,现在依然隐约可见,因二坝而得名的丰县二坝自然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河再次泛滥,河水以铺天盖地之势直泻而下,当波涛汹涌的黄河水行至现在的高寨村时,却遇到了两条巍巍大坝的拦截。在势如猛兽的黄河面前,第一道拦河坝很快被洪水冲断,当黄河行到第二坝时,仿佛固若金汤的二坝硬是挡住了黄河的去路。人们也把保住蟠龙集的希望寄托在了二坝身上,数万民工在加固增高大坝,日夜奋战在大坝上,人与自然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坝越筑越高,水越聚越深,此时的黄河如一条怒不可遏的蛟龙,横冲直闯,波涛鼎沸,不几天二坝终于经不住黄河排浪如山的冲撞和浸泡,被拦腰冲开,无数的民工如泥丸一样,霎时席卷而去。随之,蟠龙集这座繁华的重镇,被黄河扬起的滔天巨浪,掩埋在了数丈深的泥沙之下。而那漩涡暗流冲刷的坝底,便形成了现在的蟠龙湖,也是人们常说的高寨河。
抗日革命遗址
蟠龙湖是一个闪耀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红色革命遗址。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这里的高寨战斗,同样让人惊心动魄,梦牵魂绕。民国二十八年农历腊月,正是日军侵华最猖獗的时侯,日本鬼子为了消灭抗日力量,不断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当时的高寨村筑有坚固的圩墙,墙外还有六、七米宽,三、四米深的壕沟,村子的东、北、西三面分别装有寨门,南面紧靠蟠龙湖储水最深处,只要关上寨门,便成了易守难攻的堡垒村。高寨村又很大,东西约2华里,南北约1华里半,是远近有名的大村。在乡亲们正操办年货准备过年时,谁也没有想到一场腥风血雨的灾难正悄然来临。当时短短几天之内,高寨村便住进了周边地区大批被日军合拢而来的抗日武装,这里既有八路军、地方游击队,也有狗笼子等杂牌武装人员,国民党砀山常备总队更是首当其冲。加上高寨村本身的村民,此时的高寨已经住得满满腾腾。
据《砀山县志》记载,农历腊月14日黎明时分,日军调集徐州、萧县、丰县、单县、砀山等地日伪军1000多人,装甲车、汽车130多辆,坦克17辆,将高寨村三面紧紧围住,进不了村便用大跑轰。由于村内人口密度大,每发炮弹袭来,都有很多人伤亡。我抗日武装也不示弱,一边还击,一边挖战壕。砀山常备总队令县属两个大队和三区常备大队分别防守东、北、西三个寨门,二区常备大队第五中队负责寨南头到湖面地带的作战任务,总队直属中队作机动兵力。战斗打响后,日伪军在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向东、北、西三个寨门猛扑过来,常备队以机枪、步枪和手榴弹奋勇还击,日伪军成片倒下。而后,敌人佯攻东、西寨门,企图从北寨门冲入寨内。战斗进行到关键时刻,直属中队赶到北门增援,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当天下午,日军调整了兵力部署,从寨子的东北、西北两角相继发起进攻,战斗异常激烈。黄昏时分,日军终于从村的西北角攻上寨子,于是大批的鬼子蜂拥而至,双方展开了肉搏战、巷战。日军不分军民,大肆屠杀,放火烧房,顿时整个高寨村腥风血雨,火光冲天,可怜全村人的房屋财产,霎时化为灰烬;很多无辜的百姓头颅落地,有的甚至被活埋。虽然我方武装力量是混合队伍组成,战斗力相对薄弱,但我军指战员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坚持与日军进行殊死的搏斗。
在战斗进行到万分危机的时刻,二区常备大队一中队队长雷汝钦和指导员于文蔚率60多名战士,从丰县二坝的后陈庄赶来增援,扰乱了敌人的阵线。趁此,常备总队组织我方战斗人员,分别从高寨村西南和西北两寨角实施突围,二区常备大队第五中队担任突围的最后掩护任务。但日军严密封锁了两寨角的缺口,第五中队和没有突围成功的战士,此时已弹尽援绝,无路可走,节节后退到高寨村东南角,背面就是冰河连天、雾气濛濛的蟠龙湖。当时虽是隆冬腊月,但湖水结的冰并不厚,水浅的地方才结冰一指厚,湖心才结鸡皮凌。宁死不做俘虏的抗日战士,毅然慷慨奔向蟠龙湖,滑冰向南撤退,场面壮烈无比。面对溃散到湖中的我武装人员,日军架起几十挺机枪,对着湖面进行灭绝人性的疯狂扫射,不少抗日战士葬身湖里,更多战士在滑冰南渡时掉进了冰窟窿,鲜血染红了蟠龙湖。当年的目击者,现年83岁的离休干部朱世法老人回忆说,“湖水被染得通红,几天过去了,冰封的湖面表层,依然可以断断续续看到隐隐约约的黑影,那是冻结在冰碴水面上死者的帽子啊,叫人惨不忍睹。”
亟待开发的蟠龙湖
蟠龙湖形成之初,湖底很深,经过后人一百五十多年,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的不断治理和改造,蟠龙湖已经变害为利,初步成了造福砀、丰两岸人民的母亲湖。上个世纪6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砀山县政府共投资93.5万元,先后在蟠龙湖的西面和东面兴建了大型电灌站、机灌站各一座;江苏丰县也投资兴建了一座机灌站,有效灌溉面积达6万多亩。清凌凌的湖水,顺着脉管似的渠道流向蟠龙湖的四面八方,滋润着周边地区的良田沃土。蟠龙湖方圆100华里之内,早已是果海绿洲,梨都砀山和果都沙河,更是扬名天下。令人惋惜的是,1955年4月砀山由江苏徐州划入安徽,蟠龙湖处在安徽、江苏两省的交界地带,成了两省湖。加之地理位置偏僻,水域面积又大,开发利用需要大量资金,现在的蟠龙湖仍是一块未经雕镌的璞玉。她所展现的依然是一种原始的自然风光,很多人游览了蟠龙湖,除了对她的绚丽风光大加赞赏外,更多的是对她至今没能很好的开发利用叹息不止。今日,开放的砀山人民,希望与兄弟般的丰县加强合作,共创蟠龙湖的美好未来;同时期待着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让砀山早日回到故乡江苏的怀抱,加快蟠龙湖风景区的建设步伐,造福苏鲁豫皖边区人民!
(作者系砀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