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邳州市 |
新沂市 |
鼓楼区 |
云龙区 |
九里区 |
贾汪区 |
泉山区 |
铜山县 |
瞧宁县 |
丰县 |
沛县 |
|
|
 |
|
|
 |
编辑日期:2011-4-21 11:29:57 来源: 发布者:徐州史志办 阅读次数: 6488
次 |
文·庄树奎
新沂市建国后设县建制,但城区驻地新安镇却历史悠久,区位重要。古为军事、交通要冲。清同治元年(1862年)立名新安镇。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出版的《宿迁县志》记载:新安镇为“宿之北鄙,距城百里,接壤鲁境,盗贼出没。”可见当时,新安镇虽属偏僻,但区位特殊。因此,清朝中后期(具体时间无考),在新安镇设有一个隶属“淮扬镇标”的“宿迁营游击衙门”。营下设有六“汛”,如宿迁城守汛、宿迁城外汛、隅汛等等,说明当时驻守宿迁县城的中军守备,还属驻新安镇的游击衙门管辖。
游击衙门级别不高,但其行使的权力却与明清时期的“县衙”不差上下。其职能(包括其下属机构)负责粮仓、库狱、督弁、操巡、防守、巡缉、弹压、稽查等等。遇有盗窃、抢劫、杀人、放火、强奸、贩毒等刑事案件,可以自行逮捕、审讯、判刑。情节较轻的判处打板子、戴枷游街示众等,时间十天半月不等;够上判处徒刑的,宣判后交予地方监狱服刑;判处死刑的,报请上司批准后,由游击衙门自行执行。
游击衙门掌控的兵力分为存营和分防两种。存营是机动兵力,由新安镇的左哨千总(分管邳、宿两境巡缉、弹压)和驻司吾镇(现马陵山镇司吾村)的左哨外委千总等官员率领;分防是各汛兵力。如宿迁城守汛、城外汛等兵力。据民国24年的《宿迁县志》记载:光绪十一年以前,驻新安镇的兵力,有马兵33名,步战兵105名,守兵223名;各分防兵力共有马兵18名,步战兵32名,守兵100名。这一时期宿迁营游击衙门所辖的总兵力数,上述县志没有记载,只有光绪二十四年的数字,说是屡经裁汰后,存营和分防的兵力共剩393名。游击衙门的兵马钱粮、军装药铅等各项开支,按季到驻淮阴府的“淮扬镇标”总兵衙门领取。
新安镇游击衙门和千总衙门,被当时镇上百姓称为“大衙门”、“小衙门”,共占地50余亩。位置在原服装三厂和新安小学一带。新安镇游击衙门的建筑布局,沿袭了明清的官府建筑风格,与清朝的“县衙”大体相同,只是“游击衙门”面不朝南,而是坐西向东,面对沭河堤岸。最东面是一座外院,围着高大的砖石外墙,面积约有280平方米。外院南北两侧各留一个大门,叫做“南辕门”和“北辕门”;外院东边竖有两根五六丈高的旗杆,下面是石砌的石台,每逢喜庆节日,就升起两面代表清朝皇室的龙旗;院子的中部,南北对称地建有钟鼓楼。外院西面就是内院,也就是游击衙门的主体了。朝东的三座大门,是砖木结构牌楼式的,油漆雕画的很华丽。中门宽大,门两旁有两面石鼓,鼓径约为70公分,连石座约高1.5米,鼓上刻有花卉,门额上面装嵌着一块竖匾,上书“游击衙门”四个大字。中门每逢迎接贵宾、游击出衙以及节庆日才开放;左门供平时出入;右门在处决犯人时才开放,让被判死刑的人从此门走出。
进大门后便是仪门,门的上额也有一块竖匾,上书“仪门”两字,本衙官员及外来宾客走到仪门必须下马、下轿。
进入仪门,前后共有三进厅堂。第一进是大堂,正面墙壁书有“明镜高悬”四个大字,下设公案,游击就坐在这里审讯犯人;左侧鼓架上悬挂着一面大鼓,据说老百姓紧急告状时,可以随时击鼓鸣冤,游击必须出堂受理。第二进是二堂,又叫花厅,游击一般都在这里会客、举办宴会以及审讯机密案件。第三进是后堂,共有五间,是游击眷属居住的地方。
大门以内,仪门以外的院落,两侧各有厢房三间,是暂时关押犯人的地方,类似于民国时期的看守所。
仪门以内大堂以外的两侧厢房,叫大旗棚,是游击的护卫人员、执掌大旗人员的住处。大堂与二堂之间的两侧厢房,一侧是旗牌的住处,负责传达命令、迎送宾客;另一侧是游击私人男仆的住处。二堂与后堂之间两侧的房屋,一侧是丫环、老妈子的住处,一侧是厨房。
主院的北侧和南侧,还有两个院落,北侧的院落与北大路相邻,院子分为三个部分,西头的院子是义学,大门朝着北大路开着,有近二十间瓦房,是学生的书房和先生的宿舍,中间的院落称为北书房,是稿案(即秘书)以及缮写、档案、军需、军械人员办公的地方。东头的院落是马厩和马夫、轿夫居住的地方。
主院南侧是一座花园,约有240平方米,栽种各种花木,供游击和其眷属观赏,花园的一角有一间小瓦房(庙),里面供着一个神仙,设有香案,放着拜垫,供游击及其眷属烧香参拜。
“游击”虽然官品不大,确有一套与“州府”、“县令”不二的繁琐礼仪。“游击”每日三餐之前,钟鼓楼要擂鼓鸣金一通。每月初一、十五还要出衙到镇上文昌阁焚香拜佛,每次出衙都要大开中门,在仪门外坐上四人轿,轿前有人鸣锣开道,有四个手执黑红棍的差人开路,轿门两侧有两人扶轿杆,轿后有一名兵丁打红伞,还有十多名兵丁护卫跟随,阵势非常排场。
辛亥革命后,虽建立了民国,但新安镇的游击衙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沿袭旧制,可谓有民国之名,无民国之实。
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撤销了“新安镇游击衙门”。张勋随派一营辫子兵进驻“衙”内,“衙门”成了兵营。1927年5月,孙传芳兵败北窜山东,亲率一路败兵途经新安镇也曾入住“衙门”。此后,官府再无官兵留守。“衙门”因无人管理,房屋缺少修缮,墙倒屋塌,辕门、旗台、钟鼓楼等均被人为破损,后又几经战乱损毁,变成一片废墟,土地也被有势力的人霸占变卖了,连砖石也不知去向。曾经盛极一时的“宿迁营游击衙门”就这样地破败消失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