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邦文化的当代价值
文·翟居忠
刘邦,沛人,但却不仅属沛县,而属于中华民族。他是一位伟大的农民革命领袖,同时又是一位封建皇帝。但刘邦又不是一位普通的封建皇帝,而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称孤道寡的开国帝王,是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充满革命性、进步性的天子国君。他使封建制度日臻完善和成熟,奠定了汉代四百年江山的基石,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巨擘。
一
刘邦文化是刘邦和以他为代表的汉初刘氏家族、领导集团留给人们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总和。
刘邦文化和汉文化二者是统一的关系,但又不是等同关系。刘邦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文化是刘邦文化的发展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刘邦文化,汉文化就无从谈起。刘邦文化是汉文化的先河,也是汉文化的主要精华内容。
刘邦倒秦后被封为汉王,灭楚后建立汉朝。华夏民族称汉族亦从此开始。刘邦左右的沛中子弟涌现出许多文臣武将,刘氏家族成员被分封到各地为王为侯。沛县文化陶治了刘邦等人,又通过刘邦等人进入京都,风靡全国,融入汉文化的巨流。可以说,沛县文化不仅与汉文化有渊源关系,而且对汉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作出过重要贡献。因此,我们可以说,刘邦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即是沛县文化。沛县是汉文化发源之地。
二
以刘邦为代表的两汉文化,吸纳包融性很强,为各区域文化的综合性文化,包罗万象,门类众多,博大精深,是世界公认的中华文化。刘邦文化是汉文化的佼佼者,具有卓而不群的文化特色。一是注重平等。刘邦起义前在丰沛的结交上至官吏豪强,下至车夫走卒。称帝后,依然乡音未改,平民本色。他还乡时,与沛县父老欢聚,完全没有妄自尊大的表现,只是游子归来,仍是昔日酒徒形象。二是嗜酒尚武。古沛人物的活动,常与酒密不可分。秦汉之际,尚武之风盛行,丰沛子弟多骁勇善战,他们后来成为刘邦诛秦灭楚的左膀右臂。这种尚武习俗一直长盛不衰,至今沛县仍是闻名遐迩的武术之乡。三是豁达大度。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规摹宏远,不拘小节,能屈能伸。在残酷的斗争中,他机智灵活,仗义行事。四是善交朋友。刘邦起义之前,在沛县结交了许多朋友。如杀狗的、编席的、练武的、吹箫的、赶车的,这些人都有一技之长,脑子比较灵活。朋友中也有县衙官员和狱卒,他们手有实权,消息灵通。以后这些人都成为刘邦兴汉治国的重要谋臣良将。五是胸怀坦荡。刘邦有自知之明,乐听不同意见,能够知错即改,收回成命。六是乡情浓厚。刘邦不忘故情,知恩图报。衣锦还乡时,设宴招待父老,赐沛县为天子汤沐邑。当了皇帝仍不忘与曹氏的恋情,封刘肥为齐王,与其他儿子同等对待。刘邦非常孝敬老人,讲究伦理。称帝后,专为父亲建新丰城,并将继母请来,没有丝毫另眼相视。七是善歌爱舞。刘邦一生有两歌传世,一是大风歌,已成为千古绝唱,一是鸿鹄歌,与戚夫人共同歌舞,情真意切。
三
秦时,沛县为泗水郡之首,地理位置优越,西连中原,南通吴越,北接齐鲁,社会环境较为开放,形成了区域中心,周边文化在此汇集交融,经济繁荣,文化昌明,人文荟萃。古沛文化吸纳周边文化精华,包括齐鲁之礼仪,吴越之神韵,荆楚之坚仞,中原之风骨,形成了内涵丰富、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崇文尚武,敢作敢为,重情重义,强悍好胜的人文精神。刘邦等人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成长,潜移默化,陶冶了个性,增长了才干,思想超越个体,志存高远。如鞠躬尽瘁的肖何,可嘱大事的周勃,谋勇双全的曹参,肝胆相照的樊哙,肝脑涂地的纪信,忠诚勤朴的夏侯婴等,均表现不凡,成为汉初一代风流。除西汉外,出身于沛县及周边地区或祖籍在此而建立封建王朝的共有八人,他们共传帝位六十七人,累计在位时间达948年。足见古沛文化对历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
纵观刘邦文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勇于首创的拼搏精神。刘邦初起义时,势单力薄、屡战屡败,但刘邦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终致成功。我们要弘扬首创精神,办任何事情,都要高起点,上档次,不畏难怕苦,敢于超过别人。二、重才纳贤的开明思想。古今沛县,人才济济,能贤辈出,涌现了许多开拓者、科学家和著名文人,他们为沛县的发展作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今天我们正干着前无古人的事业,就要借鉴刘邦“知人善任,唯才是用”的思想,发展靠能人,攻坚克难靠铁人,开拓创新靠智人,全面发展靠“一班人”。三、不怕挫折的超人胆识。刘邦敢与强敌斗,敢于占先机。我们要敢字当头,又比较谨慎。有条件要大上,无条件要创造条件快上,有机遇要抢上。不畏艰险,又留有余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四、善于纳谏的大家风度。刘邦从一介农民,提三尺剑,夺取天下,靠的是顺应潮流,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好谋能听。我们谋发展,惠民生,更要放下架子,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意见,从中吸取营养,博采众长,充实自我,为民造福,推动社会的发展前进。(责任编辑:海 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