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留城考
文·蒋九贞
古留城,铜沛一带地方民间传说最多。据说,南起垞城,北到薛城,有一溜十八城,留城在垞城北,十八城里靠南的地方,是十八城中最为繁华最是兵家必欲占之地。刘邦和张良就是在这个地方第一次见面,正式开始攻秦掠地与项羽争雄。
现在的留城早已不复存在,然而,它的“影子”却至今不退。
据《徐州府志》载,留地是古徐国的地盘。帝尧之后,夏商周均以国存。《竹书纪年》载:“帝尧八十七年初建十二州,大彭、留属徐。”(帝尧八十七年即公元前2333年至前2234年之间)。这里的“徐”是九州之一的徐州,帝尧时九州变为十二州。那时,我对九州的徐州以及古徐国可以说一点知识都没有,但是却确认了“留”的确在历史上存在过。后来,知识渐丰,便有了关于古留城的认识。知道留是古封国名,始于唐尧时代。其后几经置废,或为邑,或为县,或为国,至隋末并入沛县版图。
留城故址,约在沛城东南五十里,徐州市西北七十里左右,在今天的沛县五段镇与铜山马坡镇交界一带,东临微山湖,那是靠近微山湖的一片狂野里,四周平坦,惟有一块地方凸起,尚有残砖断瓦。现在记忆,这个地方应该在沛县的五段地界,铜山的马坡和沛县的五段“地连边屋搭山”。据《五段镇志》载:三段村东北有留城故址,是汉张良的封地。留城故址有龙兴寺,是汉高祖刘邦与张良初次相会的地方。1937年前,江苏省国民政府考古单位,曾在此挖掘过,现挖掘痕迹仍可见。留城故址有两段碑,一是天后庙碑,天后是水神,想是古泗水两岸人民为防水患所修,修于明隆庆年间,现存魏庙镇房村。一是龙兴寺碑,修于明嘉靖年间,现已淹没。据老年人回忆,此碑早已残缺不全,仅能分辨出龙兴寺和嘉靖年字样,因此碑发现在三段村东南,可能为刘邦与张良相会留城南。1958年后,多次在三段村东挖河时,不断发现明朝时的遗物,如张氏家庙碑和各类庙宇碑,以及各种瓷器等生活用具。
又据记载,留城在微山岛西南六公里处。繁休伯《避地赋》:“朝余发兮泗州,夕余宿兮留乡。”古人考证,泗州、留城均在泗水之滨,留乡即留地、留城。《水经注》云:“泗水从湖陵城东南,又东过沛县东,又东南流,径广戚县故城南,泗水又径留县,而南径垞城东。”春秋时期,沛、留均为宋邑。《武阳志余载》:“留城在淹城东五里处,大小如淹城之内城。”据当地《窦氏宗谱·淹城记》说:“相传吴越争霸,越子为质于吴,被拘于斯,不得还国,自哀其羁縻之情,乡思之切,因以淹、留名城。”可惜此遗址于1978年被平整土地后改为农田,现痕迹无存。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一说三年)正月,东阳宁君秦嘉在留县立景驹为楚王,沛公刘邦前去谒见,道遇张良,遂同去拜见楚王景驹,并请兵以攻丰邑。张良说过:“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史记·留侯世家》)讲的就是这件事。沛公、张良会于留,居景驹处。其间,沛公尝与秦将章邯战于萧县以西地区,一无收获,收兵退聚于留城。自是,张良遂从沛公。留城,即是此地。
也有认为,直至当代,留城还淹没在微山湖底,这个说法不能成立。以上的考证说明,留城确在微山湖西岸,现在的沛县五段镇境内。那么,为什么历史记载甚至民间传说都是沉入湖底了呢?笔者分析,此说并不矛盾,盖因为湖床有所变动故也。
清代之前,微山湖西岸毫无疑问要比现在往西得多。清廷曾国藩建议山东移民微山湖西,郓城等地农民举家被赶来“围湖造田”,开发微山湖,“跑马划线”,形成了湖西“一溜十八段”。那时,微山湖是在现在的西湖岸以西若干里路的。清末民初,部分蒋姓从大庙的孤山移居“北湖”(孤山人把蒋家在微山湖的湖地说成“北湖”),因为这里是的湖地,蒋姓的祖辈在湖地中间建了这么一个村庄,给村子命名为“×塘”。“塘”者,顾名思义,那原是一片“汪塘”。“汪塘”是我们地方方言,意思是汪洋,一片水乡,“塘”是水塘。可见蒋姓老家的所在地以前也是在微山湖里。
1957年,微山湖发大水,蒋姓家的人们都扶老携幼,赶猪牵羊,大车小辆,往西迁移,避其水患。那时的微山湖西岸并非现在的地方,而是在二三里到四五里之外,靠近村庄不远的地方。当时的“段里”,一溜十八段,都是紧挨着浩瀚的湖面的。为了根治水灾,1957年在村西修筑了“苏北防洪大堤”,1958年后,时徐州地区专署举全地区之力,又在“苏北防洪大堤”东约三四公里的相对平行线上修造了微山湖防洪大堤。原来的西湖岸(称之为“老湖堰”,而称现在的微山湖防洪大堤为“新湖堰”,老湖堰至新湖堰约有一公里多到两三公里不等)现在也基本不存在了,它处在“苏北防洪大堤”和微山湖防洪大堤之间。本来在“湖底”的留城遗址一带地方曾就露出过水面,成为陆地,成为农田。而今这两个大堤都还存在,(但是“苏北防洪大堤”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已是千疮百孔。应该给它一个“说法”,申报“历史文化遗产”。)“老湖堰”似乎在改革开放以后没了踪迹,被附近的农民们开垦,夷为平地,种了庄稼。
通过这个比较分析,可以肯定地说,留城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不在湖底了,它就在目前五段镇的地界上。
留城是徐州及周边地区古城中年代较远的一个,可以上溯到唐尧时期。宋罗泌《路史》有载:“尧子封于留,一作镏,刘氏所自出。则留之封国当在有虞之时。”据此记载,留之封国至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了。《路史》:“丹朱庶弟九,其封于留者为留氏。”至于留国演变为留邑的史实,江慎修《春秋地理考实》一书说:“周时之留已为宋邑。留国在殷之末世已亡。”周代为宋国留邑。鲁襄公元年(前572年)秋,“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留,即宋国留邑。秦统一六国后,置留县,属泗水郡。
高祖刘邦,历时十余载,灭秦翦楚,建立泱泱大汉王朝。汉高祖刘邦大封同姓王,其同父异母弟交,被封为楚元王,时楚国治所在彭城,留属楚国。西汉初年,沛、留之地兵戈不断。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使项声、薛公、郯公复定淮北,刘邦大将灌婴渡淮北击之,破项声、郯公下邳,斩薛公,下下邳,击破楚骑于平阳,遂降彭城,虏柱国项佗,降留、薛、沛、赞、萧、相《史记·灌婴传》。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曹参从悼惠王将车骑十二万,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大破之,南至蕲,还定竹邑、相、萧、留《汉书·曹参传》汉高祖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惟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史记·留侯世家》),遂封张良为留侯。《汉书张良传》记载:“汉六年,高祖以三万户封良,良不敢受,自愿封留足也,乃封良为留侯。”留县即成为张良的封邑。刘邦、张良会于留,而后共创帝业,张良求封留地,权作纪念。
东汉初,留县属彭城国。彭城国都彭城。下辖八城,分别是:“彭城、武原、傅阳、吕、留、梧、甾丘、广戚,共八万六千一百七十户,四十九万三千零二十七人。留城条下有注:《西京记》曰:‘城中有张良庙’。”《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说:“留县中有张良庙。该邑俱为县治,终东汉世,未尝封国。”其时,张良庙已成为留城重要标志性建筑,与留城相得益彰。
魏晋,留县隶属彭城国。《三国志·疆域志》:“留县属彭城。”《晋书·地理志》留县条下云:“留属彭城国。其时军旅迭兴,留为东西门户,太宁中没于燕赵。”这时可能是留城较为繁盛的时期。东晋孝武太元三年(公元378午)8月,兖州秦将刺史彭超攻沛郡,太守戴逯守彭城。太元四年,兖州刺史谢元率师万余救彭城。秦将彭超围彭城,置辎重于留城。元扬声遗何谦向留城。超闻之,释彭城围,守将戴逯随谦奔元,超遂据彭城、留。从此留沦归北朝统治《十六春秋·前秦录》。南北朝时期,留县先属彭城国,后属彭城郡。至南朝,留称留令,属彭城郡,令是地方行政长官,以官代治,为南朝虚设之官府。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撤广戚县并于留县。明帝泰始三年(467年),留县入于北魏,仍属彭城郡。《宋书·州郡志》这样记载:“留令,属彭城太守。其时广戚并留,傅阳并于吕,而湖陵并入高平县焉”这段史料记述了南北朝时广戚县为留县所并的事实。北朝魏时,留县仍属彭城郡。《魏书·地形志》云:“留属彭城郡。”“有微山、留城、微子冢。时广戚并于留县,而留城东南统辖亦兼铜山界焉。”足见魏时留县地域不断扩大,境界一直至东魏而未变动。
北齐末,废留县,并于沛县。县虽废,城犹在,称为留城镇。
至齐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省沛郡,以沛县隶属彭城郡,与留同郡辖,史称沛留,二县不复独立存在。隋末合并州县,留并入沛,仍属彭城郡。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留县。唐初又废。从此,历时八百余年的留县,只作为沛县的一个城镇存在了。
唐置徐州,沛县属之。据《元和郡县志》载,沛县有微山、泗水、泡水、留城、沛宫。当时留已并入沛县版图无疑。一直到宋代,泗水、泡水、留城、微山、歌风台、张良庙、仲虺庙均在沛境,(详见《宋史·地理志》)。至此,史志上不再有留县、留国之称。开元以后,留城己趋败落。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在他的《归沛县道中晚泊留侯城》一诗中写道:“访古此城下,子房安在哉?白云去不返,危堞空崔嵬……蔓草日已积,长松日已摧。功臣满青史,词庙唯蒿莱。百里暮城远,孤舟川上回。进帆东风便,转岸山前来。”诗中可以看到,那时留城已十分荒凉冷落,城墙坍败,蒿莱丛生。
留城曾是这一带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市井俨然,楼舍栉比,富商大贾、名流显贵云集,人、车熙来攘往。至唐以前,这里一直保持着繁华景象。汉时之前,微山湖原本不是湖。自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至明末四百余年间,黄河屡屡决口泛滥南迁,侵夺泗河由淮入海,使泗河宣泄不畅,淤塞积水,而成湖沼。古留城处于中原与南方交汇的咽喉地带,因之造就了它的繁荣。《路史》记载,尧的儿子封于留(一作‘镏’),刘氏便由此起源”。古留城在春秋时既为宋国的重要城邑。楚汉相争,汉高祖刘邦取得最终胜利,这是古留城的又一次重要历史发展机遇——由于当时古留城是距离汉高祖家乡沛县最近的大都市,于是大批功臣、亲友、勋将被封官加爵于此地。其中最赫显者便是留侯张良,显官名臣的到来及经营使古留城进入了最辉煌的发展时期。
然而历史注定古留城辉煌不再,地壳变化造成的低洼地势是古留城致命的先天不足,导致水害频仍。至明代以后,黄河泛滥更使古留城犹如雪上加霜、屡遭灭顶之灾。
留城陆沉,当在宋元以后。《金史·地理志》载:“沛有微山、泗水、泡水、漷水。”下有按语云:“沛地自古以来,间有兵戈,不知河患。自金明昌中,黄河南北分流,而铜、沛、丰、砀迭撄河患。自此徐方不能安枕矣。”从金时,沛地河患迭起,一直到明代,“黄河之患,无岁无之”(《元史·地埋志》)。留城陷入微山湖,与河患有直接关系。沛地古称沛泽,丰西亦有大泽,可见地势低下。宋元以来黄河屡次泛滥,水从西来,西部淤积渐高,北水南流,聚为微山湖,留城遂陷湖中。地震可能也是留城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沛县志》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春二月六日夜半地震,有声如雷,鸡犬皆鸣。崇帧十六年(公元1644年)“九月地震,十二月地复数震。”清顺治、康熙年间,地震频仍,沛、留一带地面可能有轻度沉降,形成微山湖。留城就是这样陆沉于湖底的。
沉陷的时间,在铜山的利国一带,民间记述为明洪武二十二年,一夜之间,留城陷落水中。因此,留城,在唐人诗题中尚可见到,宋元以后就消失了。从此古留城被彻底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永远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留自唐尧时代为封国,至隋时并入沛县版图,其间先后经历了氏族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楚汉相争之时,留地更以特殊的地理,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张良被封留侯,也给留城增加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底蕴的深沉。
如今曾存世一千多年的留国没有了,曾存世三千多年的留城也了无踪迹。但是在民间,留城文化的余韵尚存,人们还时时谈起留城,留城仍然给他们很多遐想。
(责任编辑:海 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