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邳州市 |
新沂市 |
鼓楼区 |
云龙区 |
九里区 |
贾汪区 |
泉山区 |
铜山县 |
瞧宁县 |
丰县 |
沛县 |
|
|
 |
|
|
 |
编辑日期:2014-9-24 10:08:45 来源: 发布者: 阅读次数:
次 |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镇馆之宝画像石“缉盗荣归图”,画面展开长达8米,画面表现的是一个从缉盗审讯、押运囚犯的完整故事,故起名为“缉盗荣归图”。这幅画像不仅是国内发现最长的画像石,而且它反映的是汉代社会治安的题材,这类题材在汉代图像中并不多见。2010年成立的湖北警察史博物馆,陈列了徐州汉画像石“缉盗荣归图”的拓片,以此来表现中国古代的社会治安史。然而,这块珍贵的画像石从发现到复原研究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1987年初夏的一天,贾汪区中学的胡永同老师在青山泉乡的凤凰山南麓水泥二厂的施工现场发现两座画像石墓,他立即打电话给徐州博物馆,徐州博物馆考古部的邱永生等人立即前往进行抢救性的发掘。这两座汉墓早年被盗,墓顶已经坍塌,墓室画像也有移位,前室的画像保存的不全,经过现场测绘、照相,将这两座墓发现的画像石运到正在准备新建的徐州汉画像石馆。
1989年,汉画像石馆将这次发现的7块画像石陈列展出,展出的时候没有人注意这些画像石内容的内在联系,这几块画像石分散陈列在三个展室中,并且每块画像石都有一个单独的命名,如教子图、车马图、庖厨图等。1991年,汉画像石馆的马焕砾老师在捶拓资料拓片的时候,发现这7块画像石中,有5块画像的边框纹饰相同,经过拓片的拼接,这5块画像石内容连贯,构成一幅长达8米的宏伟画面。1991年在徐州市首届汉画像石学术研讨会上,马焕砾老师将复原后的拓片和论文在会议上首次发布,引起了与会学者的高度注意。后来徐州汉画像石馆将这五块画像石在老馆的第二展室拼接展出。2006年徐州汉画像石馆新馆建成,又将这五块画像石迁移到新馆展出,“缉盗荣归图”成为徐州汉画像石馆《大汉王朝——石上史诗》展览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展品(图1)。
图 1外国友人参观“缉盗荣归图”
“缉盗荣归图”是青山凤凰山一号墓的后室画像,这座墓分前后两室,前室东西长2.54、南北宽1.30米,后室长3.24、宽1.50米。前堂、后室是东汉时期徐州最典型的墓葬形式。前堂是主人接见宾客的地方,这座墓的前堂发现两块画像石,第一石纵90、横93厘米,为封门石。刻一大铺首,铺首面部略呈圆形,附长方形耳一对,双耳间有尖顶的三角形饰。有二突出的圆形大眼,下刻二条分开的细弯腿(图2)。第二石纵92、横56厘米,位于前室南壁的东侧,内容为乐舞杂技图,上面刻五个人物,有跳丸、倒立、抚琴、长袖舞表演等。后室即寝室,也是安葬墓主人的地方,“缉盗荣归图”环绕在后室三壁。我们根据发掘报告的草图,结合画像石的实际尺寸,绘制了青山凤凰山一号墓的立体复原图(图3)。
图 3青山凤凰山一号墓平面图、立体复原图
中国古代的书写和阅读习惯是自上而下、从右到左,这幅“缉盗荣归图”构图也是从右面开始的。
右起第一部分,一官吏高举棍棒,囚徒双腿跪地,旁边摆放刑具。中国古代有“君子”与“小人”之分,在这幅作品中,通过人物“大”、“小”对比,从视觉上强化了官吏与盗贼的人物关系。以棍棒施刑讯问犯人的刑罚称为“箠”、“扑”、“挞”,“笞”等,这些名称都是一个意思,即用竹板、棍棒一类的器械击打人的背部或臀部,这种棍棒多用槚木荆条制成,“箠长五尺(约合今115厘米)”,是刑罚中最轻的一种。由于这幅画面的犯人刻画的矮小,又是施以扑刑,所以原发掘报告认为这是一幅“教子图”。在犯人的左下方,刻画“U”形和长条形的器物是称为“钳铁”的刑具,它的使用方法是束在犯人的颈部限制自由(图4)。
图 4审讯囚犯
第二部分,以大树为标志,表示从一个场景转换为另一个场景,官兵挑旗扬节、骑马乘车押解囚徒。画面中由六辆马车、七位骑吏、一步卒、一马、四位囚徒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马车的样式为《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中的小使车,汉代执行公务的车为小使车,《后汉书·舆服志》:“近小使车,兰舆赤毂,白盖赤帷。从驺骑四十人。此谓追捕考案,有所敕取者之所乘也。”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小使车的样式,车舆的两边有屏板,直竖的屏藩可以“御风尘蔽容仪”。小使车与“藩车”一样。藩车是有帷遮蔽的车子,《汉书·游侠传·陈遵》:“乘藩车,入闾巷。”颜师古注:“藩车,车之有屏蔽者。”车马队伍的最前列是带杖骑吏,第二位骑吏手中高举旗帜,这是汉画中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汉代军旗样式,古代旌旗的用途不限于打仗,通常还用以指挥开道。古代的旗帜叫“旌”,为长条形的缯帛挑在竹竿上,古人因其形状称为“虹蜺”, 画像中骑兵所持的旌旗为三重牙,是官兵的象征。第三位骑吏手持长戈,戈是古代的长兵器,常用于骑兵中的仪仗,张衡《东京赋》中有描写当时的车骑队伍:“乃御小戎,抚轻轩。中畋四牡,既佶且闲。戈矛若林,牙旗缤纷。”
四名囚犯身着囚衣,三个颈束钳械,一个反绑双手徒步而行,汉代将施以钳刑的囚徒称为钳徒。汉代抓捕的犯人要加以刑具,防止逃亡,图画中的犯人颈上带的刑具为“钳”,钳是束颈的铁圈。许慎《说文》解释钳:“以铁有所劫束也。”清·阮葵生《茶余客话》说:“古之刑在项曰钳,今之链锁。”1972年陕西泾阳县阳陵西北的西汉刑徒墓地,出土的钳铁,钳径17-24厘米,翅长29.5-34厘米,重1150-1600克,与《晋律》所称:“钳重二斤,翅长一尺五寸”相差无几。由于钳铁较重,束在犯人颈部,在行走时需要用手举托钳铁,以减轻束缚。钳铁束颈后,插入翅,以铁锁固之,钳铁又称“铁索锒铛”,《汉书·王莽传下》记载:“以铁索锒铛其颈。”师古曰:“琅也,长锁也。”成语“锒铛入狱”指的就是这种刑罚(图5)。
第三部分,亭长拥笏执盾在村口迎接,村内庖厨炊火,犒劳官兵。这部分内容是以大树为标志,大树是村境的符号,所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负责基层治安的亭长在大树下抱盾、持笏恭迎凯旋归来的官兵(图6)。为迎上司入境,村内一片忙碌的景象。画面中刻一房屋,屋柱刻两道竖线和水波纹,屋檐有一排圆形瓦当,屋檐角斜上挑,屋面有猿猴攀爬。屋内设帷帐,二人对坐,中间放置三足酒樽。屋外有有人井边汲水,有人切肉,有人炊爨做饭,准备犒赏官兵。接待过往境内官兵是亭长的职责,《风俗通义》说:“亭,留也。今语有亭留、亭待,盖行旅宿食之所馆也。亭亦平也,民有讼诤,吏留辨处,勿失其正也。”亭长负责过往官吏的接待,同时还要配合县尉参与破案。汉代郡下设县,县下设亭,大体是十里一亭,十亭为一乡,专事捕“盗”的官吏有县尉、游徼、求盗。县尉负责维持县境内治安,官秩四百石;游徼“徼循禁贼盗”,负责乡境内的治安:“求盗者,亭卒……掌逐捕盗贼。”求盗,是专事捕“盗”的人员,《汉书·高帝纪》注引应劭云“求盗者,亭卒。旧时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
图 6凯旋迎宾
汉代社会,犯人逃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逃亡是仅次于“死”造成了劳动力流失和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汉代有导致生灵涂炭的七种原因,称为“七亡”。汉哀帝时,鲍宣曾在上书中指出:“凡民有七亡:阴阳不和,水旱为灾,一亡也;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强大姓蚕食亡厌,四亡也;苛吏繇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鼓鸣,男女遮迣,六亡也;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亡也。”(《汉书·鲍宣传》)。逃亡带来的了诸多社会问题,一是当时社会劳动生产率低下,劳动力稀缺,对户籍和人口要严加管理;二是逃跑的人多系青壮劳力,会影响社会治安;三是无户籍的逃亡者,常常会被豪强和大户蓄为奴隶,以增强其经济和军事势力,而这是汉代皇室极力想避免的一种现象。汉代各级官吏已意识到“逃亡”是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捕亡”是汉代各级官吏的重要任务,出土的汉简中也有许多关于“捕亡”的记载,从出土文献可以知道朝廷或郡县有下达各级官吏在辖区内“捕亡”的文书,有关“捕亡”的文书下达到“乡亭市里”而“令吏民尽知”。如敦煌简中的:“十月己卯敦煌太守快丞汉德敢告部都尉卒人谓县督盗贼史赤光刑世写移今□□□□□部都督趣书到各益部吏□泄□捕界中明白大编书乡亭市里□□□□令吏民尽知□□。”这种文书常见出土汉简中。(见张德芳、胡平生:《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汉代法律中还有专门针对逮捕人犯的条文,汉初萧何制定的《九章律》中的第四章《捕律》,是有关官府执行逮捕任务的官吏行为的法律,说明在汉代对官吏执行逮捕时的行为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古代对“捕盗”的行为有奖惩措施和法律规定,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中“捕盗律”,其中一条有“捕人相移以受爵者,耐。”意思是:捕盗有功者可以加官进爵,把所捕的人转交他人藉以骗取爵位的,处以耐刑。耐刑的刑罚虽然不是很重,却是对骗取官职行为的一种惩戒。
徐州贾汪青山泉一号墓出土的“缉盗荣归图”,车骑满道,旌旗招展,浩浩荡荡,又有亭长执盾拥彗迎接,主人身份很可能为官秩四百石的县尉。根据“捕盗律”的规定捕盗有功者可以加官进爵,估计墓主人因此而得到升迁,所以将其生前显赫的仕途经历刻画在墓室之中。职场经历是汉代墓室壁画中的一种题材,如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中,表现了墓主人从“孝廉”出身,被封为“郎”官,历任过“西河长史”、“行上郡属都尉”、“繁阳县令”直至到“使持节护乌桓校尉”之职的升迁历程。
汉代艺术家将“缉盗荣归”这一情节以装饰的手法刻在墓室中,有非常高的艺术性。为了使画面丰满,边框装饰占画面一半以上。上框由上而下依次饰垂幔纹、漩涡纹、重菱纹;下框饰锯齿纹;画面中的天空部分,刻画了十只飞鸟,表示车马的队伍行进在旷野中,同时填补了画像中的空白。在画像的转角处,有意留出凸出的面,上面刻有“伏羲捧日”图像,用以表示墓室中的石柱。“缉盗荣归图”的构图表现方法采用了平面散点构图,将两种以上的构图形式,组合运用在远景与近景、天空和地面、虚景与实景之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故事,在一幅画面中表现出来,形成了叙事性的故事画。在雕刻方法上,采用了剔地浅浮雕,使得画面具有厚重感。
“缉盗荣归图”是汉代绘画艺术与雕刻艺术结合的产物。它在内容上,真实的反映了汉代社会“缉盗”、“捕亡”的情景,在汉代的装饰墓葬中这种题材比较少见;在艺术上,它是一幅带有有主题思想的装饰画。由于这幅绘画具有原创性,在汉画像石中少有雷同,因此这幅八米长卷是汉代绘画中的精品佳作,也是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镇馆之宝。
(责任编辑:海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