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邳州市 |
新沂市 |
鼓楼区 |
云龙区 |
九里区 |
贾汪区 |
泉山区 |
铜山县 |
瞧宁县 |
丰县 |
沛县 |
|
|
 |
|
|
 |
编辑日期:2014-9-24 10:17:02 来源: 发布者: 阅读次数:
次 |
前不久,徐州博物馆对馆藏石刻进行全面整理修复,在成组排列的碑刻方阵之中,几块素洁典雅的汉白玉碑在众多青灰石碑的映衬下颇显夺目。徐州素称战略要地,历来兵家必争,这几方汉白玉碑刻正是从一场席卷全国的重大战事——北伐战争烽烟初散处诞生,历经沉浮变迁而幸得保存,向往来游客无声讲述八十多年前徐州那段曾经轰轰烈烈、却已尘封许久的恢弘战史。
浴血鏖战,北伐大军两进徐州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能引领中国走上民主、自由之路,却逐渐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动荡的局面。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迫切希望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统一、富强。
1926年6月初,位于广州的国民党中央顺应时代潮流,决定出师北伐,统一全国。7月9日,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正式誓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战争的矛头直指盘踞在北方各地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在国共两党的通力合作以及沿途民众的大力支持下,北伐军势如破竹,只用6个月的时间即在两湖彻底打垮了吴佩孚,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主力。此后又转而沿长江直下,迅速夺取上海、南京。
徐州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倚鲁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素有“北国锁钥”、“南国重镇”之称。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曾这样评价徐州的战略地位:“南不得此,无以图冀东,北不得此,无以窥江东。是胜负转战之地。”1927年3月末,北伐军自南京渡长江北上,锋芒直逼徐州。在张作霖主使之下,孙传芳残部与盘踞在徐州的张宗昌、褚玉璞直鲁联军狼狈勾结,决心死守徐州,顽抗求存。4月初,张宗昌集结于徐州的军队已达6万人,此后又不断增兵。因人多粮少,该军便在城乡强征硬夺。民众无力负担,大批逃亡出城,张宗昌部下竟纵火烧毁民房数百家以泄愤,后又强割九里山前乡民辛苦种下的500亩青麦作为战马草料。民众苦不堪言,深切盼望北伐军迅速出师克复徐州。
5月中旬,北伐军从南京分3路北上,其中李宗仁任第3路军总司令,派前敌总指挥王天培等率部沿津浦铁路直取徐州。5月底,王天培指挥第10军攻克夹沟后即猛攻徐州,与张宗昌军队展开激战; 44军叶开鑫部攻抵东部子房山,设重炮猛轰北关;40军贺耀祖部攻至南关;6军杨杰部、7军李宗仁部占据西关。面对北伐军的猛烈攻势,张宗昌、褚玉璞连夜狼狈北逃。6月2日早晨,张宗昌残部马玉仁12军在徐州城内最后一次强索商会3000斤馒头后落荒而逃。当日下午,北伐军第10军29师的杨胜治2团由南门入城,受到徐州民众热烈欢迎。至此,北伐军首次进入徐州。
此次徐州之战是北伐战争中的一次较大战役,共歼灭张宗昌、褚玉璞的直鲁联军8万多人,俘虏2万多人,击落飞机5架,摧毁和缴获铁甲车50余辆及无数辎重。此战令军阀胆寒,全民振奋。为此,各地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会,各大报纸竞相报道。
6月17日,蒋介石抵达徐州,入驻花园饭店。2天后他亲自迎接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到徐州,有效争取到冯的支持,准备联手继续北伐。然而不久后风云突变,武汉的汪精卫集团为争夺国民党的领导权,发兵东征讨伐蒋介石。蒋立即将其精锐部队10万余人撤出北伐战场以对付武汉的东征,仅留王天培第10军固守徐州。张宗昌、褚玉璞等则趁机大肆反攻,重创势单力薄的王天培部之后,于7月25日重占徐州。孙传芳也趾高气扬地携大洋30万元抵徐,犒军行赏,气势极为猖獗。
蒋介石闻讯大为震惊,发誓“不打下徐州,便不再回南京”。8月1日,蒋介石命令北伐各军向徐州城内外的孙传芳、张宗昌两军发起总攻。各军从东、西、南三面分别由骆驼山、段庄、泰山合力攻城,一时枪声四起,弹火纷飞,城内市民恐慌惊惧,纷纷向城外逃难。孙传芳的援战部队不断增加,重炮、迫击炮齐轰,张宗昌的白俄兵铁甲车炮火更猛,蒋介石也亲率其独立11师加入作战。双方投入雄厚兵力展开拉锯战,战场上枪弹穿梭,血肉横飞,泰山一带血流成河。双方战线反复进退达3次之多,孙、张两军伤亡1400人,北伐军则伤亡更多,损失更重。经过5昼夜激战,最终蒋介石反攻徐州一败涂地,返回南京,盛怒之下归咎于王天培不听指挥、延误战机,将其枪毙。不久,蒋在桂系首领李宗仁、白崇禧和嫡系主将何应钦的逼迫下离开南京,通电下野。
8月,得意忘形的孙传芳乘南京方面群龙无首,宁汉双方在芜湖对峙之际,渡江强攻南京,不料却遭李宗仁第7军和何应钦第1军的东西夹击,几致全军覆没,最后只得退守蚌埠。张作霖召集孙传芳、张宗昌至北京会议,决定对津浦路南段及长江北岸暂取守势,集中兵力向西攻击冯玉祥的军队。10月,西进攻冯的张宗昌部曾一度获胜,但不久冯军猛烈反攻,击溃张宗昌部后乘胜沿陇海路东进,所向披靡,于11月末迫近徐州。此时,南京方面的北伐队伍也正沿津浦路北进,逐渐向徐州靠近。
遭受重挫的孙传芳、张宗昌、褚玉璞先后退往徐州,他们预感到不久后在徐州必有一场恶战,遂连续多次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最后决定拼死一搏。
12月初,冯军的10个师分3路攻袭徐州,城内顿时炮声激烈,白刃相接。冯军作战勇敢顽强,当时的著名媒体《晨报》称该军“血战整日,喋血终宵,仍猛攻不止”,在相继占领西关段庄、北关陇海车站后,冯军架设重炮轰击城内,孙传芳、张宗昌的军队则在子房山架炮反轰。冯军曾6次打入城内,又被击退。随着双方不断增兵,战斗越发激烈,往返冲击数十次,人员死伤不可计数,仅孙传芳、张宗昌所部营长以上军官就伤亡50多人。经5昼夜血战后,冯军见南京方面的北伐队伍迟迟未到徐州,无法实现对孙、张所部的夹攻,只得暂停攻袭。经历了几天短暂的平静后,12月10日,冯军再次发动攻势,还出动了飞机在火车站一带投掷炸弹,张宗昌所部则在子房山上以高射炮还击。13日,何应钦指挥南京方面的北伐军终于接近徐州,第1军刘峙、第9军顾祝同、新编第10军夏斗寅、第33军张克瑶、第40军贺耀祖等部5个军15万人沿津浦路两侧发起总攻。15日,何应钦下令各军进围徐州,攻势极猛,令城内的孙传芳、张宗昌所部难以抵挡。为此,张恼怒地斥责他的南路总指挥许琨作战不力,许琨则绝望地哀叹道:“督办!我们并非不能打,只是敌人上阵就冲锋,我们兵士见了就胆怯,怎么办呢!”16日,北伐军发起最后猛冲,冯军鹿钟麟等部也投入8万兵力合攻徐州。号称30万人的孙传芳、张宗昌所部面临被夹击围歼的绝境,惶恐万分,全线崩溃,急速退出徐州,向北狂奔。当晚,何应钦的第一路军与冯军会师徐州。至此,北伐军再度夺取徐州。一向死硬顽固的张宗昌出逃后大放悲声,向张作霖号呼:“精锐丧尽,万难再战!”从此无力反攻。
夺取徐州是北伐战争中的一个巨大胜利和重要节点,为次年北伐统一告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年后的1928年12月16日,国民党专门举行了“克复徐州纪念大会”。重新大权在握的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何应钦,以及上校以上军官300余人出席大会。蒋介石在致词中称:“国民革命军自北伐以来,三失徐州,三克徐州,牺牲最巨。今兹纪念,甚有重大意义。”1929年元旦,徐州各界又举行了大规模庆祝活动,第1师举行了阅兵活动,各机关团体放假1周,全城一片欢腾。
公墓落成,阵亡将士魂依云龙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北伐成功,完成统一。7月6日,蒋介石及北伐主要将领在孙中山灵前举行北伐完成的祭告典礼。
此时,国民革命军第1军被缩编为第1师,驻防徐州。师长刘峙念及原第1军为北伐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而众多阵亡将士的尸骸却仍然散落于原野之中,于是专门捐出8000金,指定参谋周世冕、刘君笃等成立筑墓委员会,负责收集将士遗骸,埋葬在云龙山北部西麓即徐州报社现址再向东向南一带,营造公墓,共占地10余亩。自1928年10月起,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北伐阵亡将士公墓正式落成(附图1)。其中原第1军阵亡将士居中,自渡江北伐以来,第1军将士阵亡多达633人,但仅收得遗骸360余人(另有病故的10余名将士另在公墓之外单筑小墓),第9师和第22师阵亡将士则分列于左右两侧。墓前有纪念塔,上有蒋介石题写的大字“国民革命军烈士纪念碑”。刘峙专门撰写了墓表,表彰阵亡将士为国捐躯,气壮千秋。
1929年1月20日上午11时,第1军北伐阵亡将士公墓落成典礼在公墓前的纪念台举行。纪念台正中供奉有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和遗嘱,全场陈列挽联1000余副。
蒋介石题写的横联是:“与天地久”。何应钦题写的横联是:“碧血千秋”。
国民政府监察院题赠的挽联是:“侠骨葬青山,杀身成仁,气壮淮北;豪气昭日月,家尸户祝,誉满江南”。
外交部长王正廷题联:“伟绩著鹰扬,犹记誓师从岭海;高原封马鬣,长留遗烈壮山河”。
谭延闿、冯玉祥题联:“百战定神州,魂魄有知应瞑目;千秋式华表,江山信美为题名”。
刘峙题联:“勇冠三军,铁马金戈蹂敌阵;志垂百世,清风明月伴忠魂”。
公墓落成典礼的主祭由刘峙担任,襄祭有第1师副师长张克瑶、参谋长黄裳、政治主任官全斌、特党部秘书凌承绪、铜山县县长王浩然、县代表大会刘承端等。典礼司仪由副官长胡振武担任。
参加典礼的有:第1师师部秘书萧道存、军法处长方其道、第1师第1旅旅长徐庭瑶、2旅旅长胡宗南、3旅旅长唐俊德、第1团团长袁朴、2团团长唐云山、3团团长李铁军、4团团长梁华盛、5团团长罗历戎、6团团长刘夷等少校以上全体军官,另有第9师随同1师赴河南参观返回徐州的张参谋,以及铜山县公安局局长杨赓夏等20多个团体。
典礼程序共分18项。
首先全体肃立,其次鸣爆致哀,奏哀乐。然后主祭刘峙和襄祭张克瑶、黄裳等分别就位。与会全体人员向孙中山遗像、党国旗及阵亡将士灵位行礼后,刘峙高声诵读孙中山遗嘱,全体人员默哀。其后,萧道存、方其道代表全体人员献花,这个程序又分为一献、二献、三献。献花仪式结束后,刘峙宣布开会理由,他说:北伐完成,全国统一,都是各位烈士用热血和头颅换来的。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以三民主义救国,以革命军队属民,所以能够倒军阀,赢得今天的胜利局面。现在已死者永与名山相伴,值得我们尊重敬佩。但帝国主义者尚未打倒,这正是给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赋予的光荣责任。各位同志要继续努力,为死去的烈士复仇,而烈士亲属更应经常来此瞻仰,永为纪念。
此后,1师参谋周士冕向大家报告了筑墓经过,并宣读了刘峙撰写的祭文:
维中华民国十八年一月二十日,刘峙率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全体将士,谨以香花之仪,致祭于北伐阵亡诸先烈之公墓前曰:桓桓党军,起自粤中,既平湖湘,又下江东。外寇内侮,纷乘交逼,画江而守,稽讨逆贼。雨雪载道,乃整戎军,先扫江右,继起淮徐。蒋公再起,大举北征,旌旗耀日,鼓角齐鸣。势犹破竹,遂克济南,东倭构难,喋血五三。自是以还,燕云收复,榆关以东,翕然诚服。回忆曩岁,八表同昏,豺狼当道,民权奚论。赖我同胞,振臂一呼,金戈铁马,为民前驱。义无反顾,摩垒而进,杀人为草,纵横白刃。矫矫健儿,血碧黄沙,漠漠战地,日影横斜。自南徂北,津浦沿线,死者逾千,后先百战。统一告成,身陨志伸,名垂百世,取义成仁。公墓巍峨,云龙山下,廉顽立懦,谁(?惟?)能继者。遗烈尚在,忠骨长埋。掬泪述词,以攄余怀。
祭文宣读完毕,刘峙作典礼致词。此后又进行了各界代表演说、与会者摄影纪念、全体人员呼口号、再奏哀乐等程序后,宣告散会。
名将留墨,碑石题刻凝铸时空
公墓建成之后,由于国内战事频仍,时局动荡,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加上徐州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公墓一带也一度沦为灾民收容之所,损坏在所难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州又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公墓不幸被毁,以后逐渐成为市民聚居之地。建国后,随着云龙山植树造林及附近路段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公墓遗痕消失殆尽。
1974年春天,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在云龙山实施基本建设的过程中发现了几块石碑,经辨认系公墓遗存。徐州博物馆获知有关信息后,立即派人将其运至馆内保护起来。这些石碑共8方,分别是——
1、蒋介石题词:烈烈丈夫,逢时之虞。荷戈卫国,获丑禽渠。血气之伦,孰则无死。死而得所,千载犹视。戏于伟矣,魂其鉴只。碑高61厘米,宽124厘米。
2、何应钦题词:剑气鸣秋。碑高60厘米,宽123厘米(附图2)。
3、刘峙题词:白刃可蹈,壮志不渝。身经百战,气雄万夫。死而死耳,主义是揄。碑高153厘米,宽105厘米。
4、顾祝同题词:万古英风。碑高153厘米,宽105厘米(附图5);
5、徐庭瑶题词:主义不灭,英灵不沫。碑高62厘米,宽123厘米(附图4)。
6、胡宗南题词:两间正气。碑高61厘米,宽122厘米(附图3)。
7、唐俊德题词:两间正气,万古英风。碑高60厘米,宽117厘米。
8、蒋鼎文题词:表忠有观,报国无亏。碑高62厘米,宽118厘米。
题写这8方石刻的均是国民革命军著名将领,是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尽管这些人后来在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反民主、反人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曾在北伐过程中为扫除军阀割据、实现国家统一立下赫赫战功。他们出身行伍,并非专事文学、书法的文人学士,但这些题词清楚地表明了他们都具有颇为不凡的传统学养——不仅题词内容沉郁雄浑、可诵可咏外,其书法沉着刚劲,气势豪迈,上承晚清碑派书法的余风,可观可摹,令人赞叹。
由于政治方面的因素,当前人们对北伐战争的历史了解极少,其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的北伐战争及其历史意义,更因被定义为“新军阀的混战”而基本被全盘否定。笔者在写作此文过程中曾欲购藏与北伐战争相关的历史书籍以为参考,但遍访徐州市的几家大书店,竟均告阙如,一无所获。继之又去徐州市图书馆、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所得也很有限。其间还多次去云龙山北段西麓北伐将士公墓原址搜寻遗迹,也无可靠的实物遗存。因此,这批碑刻就成为研究徐州北伐战史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它们为标明徐州这座军事重镇在北伐战争中的突出地位,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实物见证。
主要参考资料:
《徐州民国史缀》徐州政协文史资料32辑
《徐州历代战争》徐州市地方志编篡办公室
《民国日报》1927年,1928年,1929年元月
《晨报》1927年
(责任编辑:李世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