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邳州市 |
新沂市 |
鼓楼区 |
云龙区 |
九里区 |
贾汪区 |
泉山区 |
铜山县 |
瞧宁县 |
丰县 |
沛县 |
|
|
 |
|
|
 |
编辑日期:2014-9-24 10:24:18 来源: 发布者: 阅读次数:
次 |
《徐州史志》2014年第1期上刊登丁养沛先生《徐海道署现存大殿为二堂小考》一文说,徐海道署(俗称道台衙门)现存大殿为二堂,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结合自己的研究,笔者提出现存大殿应为大堂的观点,以求教于方家,共同来关注徐州的历史文化。
一、从回忆来看,现存大殿是大堂
老地下党员钱树岩先生,解放战争时期曾在徐海道署(当时作为国民党驻徐军事首脑机关)收集军事情报2年多,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据钱先生回忆,现存大殿应为大堂,在1947年改造过一次,屋顶改用绿色琉璃瓦,内部的装修都变成西式的。为方便开会,还将大殿的内部格局作了调整,西山墙下设置了主席台,东山墙上安装了一座大钟——使大殿由传统的座北朝南结构改为座西朝东结构,以增加会场的纵深。
钱先生还根据回忆绘制了徐海道署平面图。将该图与同治年间《徐州府志》上的“徐海道署图”(以下简称府志图)比较,不难发现在1940年代末,徐海道署中轴线的格局基本没变,只是二门拆了,在大门与大堂之间形成一个宽敞的广场。二堂改为过道,三堂是参谋长办公厅,后楼是总司令办公楼。
笔者出生虽晚,但自幼居住在徐海道署一带,对文革后这一带的情况还是记忆犹新的。当时,大门虽然拆除,但通过两个大碉堡和两个被砸坏的石狮子的位置,可以推测出大门在文亭街北部,但不沿街,而是继续向北推进七、八米,以便给大门两边的八字墙留下空间,彰显出大门的气派来。今天的文亭街已向北拓宽了一倍多,街北两幢新建商务楼中央的通道,就是大门的位置。
当时徐海道署东南部已建起了两排木材加工车间,但西南部还保持着以前的格局。进入大门遗址,沿着一条甬道向北十几米是二门遗址,虽然拆除残墙尚存,当地的住户利用残墙搭起一些小棚屋。甬道路西十多米,有一个小院门。穿过小院门,里面空荡荡的,与府志里图上画的徐海道署大门与二门之间东西各有一个小院门、西南角十分空旷相吻合。
沿甬道经过二门遗址,宽敞的大院豁然开朗,大堂坐落在院北正中位置,西侧是一排长长的、前有柱廊的房子,很像今天彭城一号内的吴亚鲁故居,应为府志图上画的大堂东西两排厢房中的西厢房。该排厢房是判断现存大殿是大堂还是二堂的重要证据,因为在府志图上,二堂左右是没有厢房的。
从大堂与西厢房之间的小路,一直向北走,可以看到二堂、三堂、后楼,虽然有的改得面目全非,有的推倒重来,但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格局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
因此,从回忆来看,现存大殿应为大堂。如果是二堂,左右不可能有厢房。同时,整个大院的结构就不成比例了——南部很短的距离,要有大门、二门、大堂,而北部很长的距离,只有二堂、三堂、后楼。一般古建筑群都是前半部分宽松,后半部分紧凑的。如北京故宫,从午门到三大殿十分疏朗,从乾清宫到神武门十分严密。
二、从实物来看,现存大殿是大堂
2010年,徐海道署前半部分新建两幢商务楼。开挖地基时,笔者多次到现场观看。从文亭街到现存大殿前十多米的范围内,沿中轴线两侧,都开挖了五、六米的深坑,只发现了两座建筑的遗址,都处在偏南位置,台基均由大条石砌成,上部还安放着柱础。其中,南部沿街遗址的规模和柱础都较大,北部台基的规模较小,柱础也很简单,凡靠在墙内的部位都不刻出来。可以推断,这一南一北两个台基,应分别是大门和二门遗址。大门比二门气派,台基也大,柱础规格也高。而从二门遗址向北直到现存大殿前十多米,中轴线两侧地下再没有发现台基和柱础。
由于当时正在施工,不便于测量,笔者对挖掘出的遗址进行了步测发现:从大门到大堂共90步,其中,大门宽12步,大门至二门18步,二门10宽步,二门至大堂50步(其中,二门至西厢房10步,西厢房长30步,西厢房至大堂10步),这种布局,对一座衙署而言,是十分适宜的。
因此,从实物来看,现存大殿是大堂。目前,徐海道署的地平至少比以前抬高1米,老建筑的基础都在地下,一旦挖掘就可真相大白。
三、大堂的改造很独特,与徐海道署在近代史上的身份很相称
丁养沛先生的文章说,徐海道署现存大殿应是徐州乡土风格的建筑,经过1940年代的两次失败的改造(一次是日伪郝鹏举时期,另一次是1947年),将来修复时应恢复原貌。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也值得商榷。
现存大殿经过这两次改造,外形由硬山顶改成部分的歇山顶,加入了中式传统的斗拱、龙头和日式的廊枋(与文化路日军水牢中的回廊很相似);内部则以西式风格建筑为主,结构由抬梁改为人字梁,装饰以洁白的吊顶、鹅黄色的大圆柱子、绿色描金的小方柱、彩色水磨石的地板。经过改造,大堂变得中西合璧,风格独特,与徐海道署作为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舞台的身份十分吻合,在修复时完全可以保留。如南京的民国总统府修复后仍保持中西合璧的风格,而没有因为作过清朝的两江总督府或太平天国的天王府,修复时只保留中式传统的风格。
(责任编辑:蒋广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