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区的西汉楚王陵墓中,除楚王山汉墓群使用的塞石较小,桓山汉墓、东洞山一号墓、南洞山汉墓因洞口长期敞开而塞石情况不详,以及卧牛山汉墓未发现塞石外,其余陵墓甬道中均使用大型塞石进行封堵。这些塞石宽约1米,厚约0.9米,长度超过2米,最长的达3.5米,重近10吨。这些体积不等的塞石从哪里来,又是如何被开采出来的呢?
一、采石场概况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谜底在不经意间被揭开了。2003年冬,在徐州博物馆西侧发现有开凿的石坑,大小与西汉的石坑竖穴墓差不多。对石坑进行清理后,初步判断其很有可能是开采石料留下的坑。2004年5月,徐州博物馆西侧汉御花园小区建筑工地上,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原来的建筑被推倒,显露出原始地貌:徐州云龙山汉代采石场浮出了水面。采石场遗址位于徐州老城区南部,西为中山南路,南临和平路和云龙山,东面为徐州博物馆,东北部为土山东汉彭城王墓。采石坑主要集中在徐州博物馆西侧的山坡上,发现采石坑约50个,其大致范围为南北150米、东西80米,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但实际的分布面积要大得多,大概有4万平方米左右。
二、采石场年代
经发掘证明该遗址文化层堆积分为3层。第一层为现代建筑垃圾层,第二层为明清层,第三层为东汉地层。发现的采石坑遗址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石料开采后留下的采石坑,这种类型占绝大部分。其中又有单独的采石坑和连续的采石坑两种情况。二是正在开采中的石料毛坯。这种遗迹现象发现的相对较少。除此之外,还有上下连续开采的情况。由于遗址内主要采石开凿工艺与徐州西汉王陵及中型墓葬内封石的开凿工艺相近,遗留的开凿工具也具有明显的汉代风格,特别是一些采石坑内的大量陶器残片及“五铢”钱币的出土,证明该采石遗址的时代为西汉时期,下限不会晚于东汉早期。
三、开凿方法
在汉代,人工开凿石块,一般是采用将山体劈开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开采石料的大小是有限的,如需开采大型塞石就非常困难。而在徐州汉代采石场内开采石料的方法是先在选定的石料四周向下开凿坑槽,在达到所需深度后,将中间的石料从底部断开。从石料开采后留下的痕迹看,是在毛坯石料的底部从四面或左右侧面向中间开凿,待凿空到一定位置后,用楔将其撑开。经向有经验的石工了解,大致应该是:在塞石下的凿空处填上干的木楔,然后向坑内灌水,依靠木楔膨胀的力量将石料抬起与基岩断开。石料的宽度一般为1.2米,两侧各向内开凿0.3米,中间留下来的宽度在0.6米左右,有的中间仅剩10厘米左右。如果开凿太短而中间留得太宽,则不易将石料抬起,甚至会将石料取坏。
从石坑遗迹看,内外层之间都有比较明显的分界线,说明每块石料应有多个工匠合作开凿。开采后的石料毛坯在现场进行加工。加工大致需要三个步骤。一是粗加工,就是将毛坯凿成比所需要的石料稍大的长方体。二是细加工,把石料表面用工具或斧类将石料表面加工平整,使之没有明显的突起或凹坑。三是打磨,使石料表面光洁平滑。这些石料的开采和加工技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手工工艺及技术发展的高超水平,也是研究古代手工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四、徐州汉代采石场的历史意义及价值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火药的发明是在宋代,汉代显然还没有火药。由此可以推断,汉代的采石业都是纯粹人工操作,而装和运输则可能运用了一些机械装置。徐州汉代采石场现在留下的采石坑有十多处,其中一处没有取出的石材坯料有2-3立方米,石灰岩的比重是1:2.5,就是说一块石材重5-7吨。每个人直接作用的力约100公斤可以搬动石材,重量达七吨的石料完整地开采和运达的事实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形呢?使得人们有了种种推测。以前我们认为这些伟大的奇迹是靠数以万计的奴隶和牲畜完成的。而今,当代科学家发现,古代的建筑工程师们可能使用了巨型机械。大部分现代人或许不知道,早在几千年前,人类使用的机械就已经非常庞大,结构也高度复杂,可以切割山脉的机械锯,举起万吨石料的起重机,有的机械沿用至今。科学家们发现了古埃及人运用这种机械装置的迹象。古代徐州人是不是也运用了相应的机械了呢?我以为是可能的。
在我国,汉代采石场的发现非常少。广州南越王墓在建造过程中使用了许多巨大的石块,总重量约400吨,大的重两吨多。这些石料90%以上来自莲花山古采石场。开采时间自西汉初年一直延续至清代道光年间,规模较小,采石量少。反映的采石工艺也不如徐州汉代采石场遗址丰富。关键是并未发现明确的汉代采石遗迹。而徐州汉代采石场面积大,采石量较多,有专门的工匠,采石工艺较为统一,石料多是用来加工王陵塞石和作建筑材料等,加之遗址处距离西汉楚国都城较近,推测该采石场当为西汉楚国的官营采石手工作坊,而采石坑内出土的带“中食□”刻铭的陶釜更加证明了这一点。说明当时应有官营的石工手工业存在。徐州汉代采石场为纯汉代开采,时代特征和开采方法也十分明显,它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可以这样说,徐州汉代采石场是我国古代发现时代最早,采石工艺最不同的一处汉代采石遗址。
除采石坑外,遗迹内还发现墓葬2座、墓葬均借助采石坑壁而成。其中一座南北长3.1,东西宽1.1米。未见棺椁痕迹,骨架已朽。随葬品少而简单,有五铢钱币和铁凿等出土。钱币的形制、大小及字体符合西汉宣帝时期发行五铢币的特征。因此墓葬的时代当为西汉晚期。从墓葬形制看,墓主身份较低。结合陪葬的铁凿等分析,墓主应为采石的工匠。另一座墓葬东西长2.2米,西北宽0.8米,深0.75米,木棺已朽,骨架也基本不存,头东向,随葬品简单,为陶魂瓶,钱币等。从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看,该墓的年代为明清时期。
徐州汉代采石场的面积和场面十分宏大,除了现在发现的地点外,云龙山北坡也有汉代采石的遗迹。2004年发掘以来,徐州汉代采石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徐州汉代采石场遗址被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中直接反映人们生产活动的遗迹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见证,是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见证,因此,最具有独特意义。徐州汉代采石遗址较为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西汉时期石料开采业特别是采石技术的状况,为研究汉代石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埃及亚斯文的采石场和广东番禺莲花山古采石场已经成为旅游胜地,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同样,徐州汉代采石场的发现和保护,也将为世人瞩目。
(责任编辑:蒋广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