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向其人
刘向(约前77——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曾屡次上书称引灾异,弹劾宦官外戚专权。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治《春秋谷梁传》,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始祖,也是世界目录学第一人,比西方目录学产生早四五百年。应该说,他是徐州两汉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我国两汉时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刘向性格较为耿直,敢于直言。宣帝时,他为谏大夫,元帝时又任宗正。他面对当时宦官当道,几次起而反对,终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被下狱,后来得释;不久又因反对恭、显下狱,被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受到重用,任光禄大夫,以后便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开元之作。治《春秋谷梁传》。据《汉书·艺文志》载,刘向有辞赋33篇,今仅存辞赋《九叹》一篇。但是,其他著作,如《新序》、《说苑》、《列女传》、《权谋书》等书,尚存。明代张溥辑有《刘中垒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他的《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的辑本,已失。《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此外,他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等三部历史故事集,为魏晋小说的先导。
刘向的文化是深厚的,多元的,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神学等等领域。
仅就神学观点而言,他的一些理论也是有相当价值的,当然也反映了西汉晚年大权旁落、皇族失势的悲观情绪。
据资料载,刘向早年得《枕中鸿宝苑秘书》,“书中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深受神秘思想的影响。继又参与石渠阁的五经讲论,濡染于今文经学活动。他后来论历代兴革、国政得失,就拿出了今文学者的派头,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作为论证的依据。
《汉书·五行志》保存了刘向《洪范五行传论》约一百五十二条。其中论灾异跟后、妃、君夫人及外戚间的关系的约三十一条,论灾异跟君主失势、国家败亡间关系的约三十九条。这不仅是刘向政治立场在学术上的反映,并且还是他有意地利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体现。
刘向相信“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不过因为历史的局限,他还认为“明者起福于无形,销患于未然”,甚至以为“刘氏长安,不失社稷”。这就等于说天命还是可以人力为转移的,或至少可以多延一些时期。然而,事实上,当刘向校订皇家藏书的时候,却很少运用这种神学历史观,而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态度。
刘向还一反当时“独尊儒术”的气候,直接或间接主张研读诸子,博采百家,这是难能可贵的。他本人重新研究和整理诸子百家的著作与学说,并著书强调从诸子百家中吸取思想营养以改善儒学。刘向在对《管子》、《晏子》、《韩非子》、《列子》、《邓析》、《关尹子》、《子华子》以及《战国策》等著作进行了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认为它们皆有符合儒家经义的地方。例如,刘向说:《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荀卿之书,其陈王道甚易行,其书比于传记,可以为法。至于道家,刘向则认为其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兢,合于六经。除此之外,刘向还在《说苑》、《新序》中直接采用并假借诸子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见解,实际上这也是对诸子学说的一种肯定。那个时代,刘向大力倡导研究诸子之学,对削弱官方学术思想的统治、解放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也是十分重大的。
二、刘向墓碑
刘向墓碑原来在子房山麓。明末清初,徐州刘锡善在子房山赏游时发现,后请人将之运到九里山南的刘向墓处。刘向墓也几遭破坏,几乎无存。1943年,徐州师范学校筹建,选址时发现刘向墓(当时有刘家四座古坟),遂请刘家人协助,在原址上重修了刘向墓。上世纪50年代,徐州市政府在九里山建飞机场,刘向墓便被迁至九里山白云洞前(现刘窝村南)。“文革”中,刘向墓被破坏,墓石移作他用。上世纪80年代,有人在荒草中发现了一块刘向的墓碑,这就是现仅存的刘向墓碑了。2002年,这座墓碑在九里山北麓的一个小山脚下安身,并建了碑亭。
笔者是2000年接触到这块墓碑的。那时候,它孤独地躺在半山坡上,任风雨吹打,任浊气浸蚀,面目日益渐非,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它的底座和碑帽已有所缺失,中间还有明显的断裂痕迹,那可能是石质差引起的缘故,不像是人为地砸坏。
我仔细研究了这块碑,认为这是刘向墓的一块附碑。清代之前,给名人立碑,给显贵的先人立碑,往往不是一块,而是多块。这是因为,立碑人不同,甚至立碑者所处时代不同,碑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所以,就有了墓碑的主、次之分。主要的那块碑,镌刻的大都是某朝某代皇家抑或高官赐或赠谥号加上“×讳××之墓”等,叫主碑;与之并排的,或有一块,或有两块,或者有更多块,叫附碑。附碑镌刻的内容彼此庞杂,但也有规律,一般是墓表、世系、事迹、祭文等等。这块墓碑正面刻有“汉楚元宗刘氏墓表”几个大字,下方的小字已模糊不清,背面刻有刘向的事迹和世系。据说,这是明代所立的墓碑。这块墓碑有相当的文物意义,尽管不一定是汉代初建墓地时的墓碑,但是亦有其价值。
首先,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一块刘向墓碑。两汉文化,不仅表现在地下,就是已经发掘的两汉陵墓,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该表现在地面上。由于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的战争摧毁了徐州地面上的大部分建筑,也包括名人墓地,徐州的地上汉文化资源所剩无几。我们现在能够数得出来的遗存物,已是九牛一毫。在这种情况下,“物以稀为贵”,刘向墓碑就是很珍贵的了,何况像刘向这样的历史人物!刘向墓现在没有了踪迹,不知究竟在何处了,刘向在生于此长于此最后终老于此的徐州遗迹也没有多少留存,这无疑是十分遗憾的。现在有块刘向墓碑,我们当然觉得是一种补救,是一种“不幸中之万幸”。
其次,它的存在至少说明了刘向的最后归宿。刘向死于何处,葬在何地,好像没有多少争执。但是,对照前些时候发生在国内的“争古人、争名人”的风潮,我以为还是要有相当文物证明更好。刘向墓碑就是这样一个有力的证明。它至少说明了刘向是葬于徐州的,如果以后有地方来争,这个墓碑就可以说明许多问题。我们保护了刘向墓碑,是对徐州人子孙后代的交代,是给他们留下了一个“证物”,是做了一个“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第三,它上面的文字还有一定研究价值。刘向墓碑上的一些文字,尽管已不清晰,但是仔细辨认,还是能略知其一二的。2000年的时候,我还能辨认出不少,短短十多年,目前已很难辨认了。这是因为保护不到的缘故。这些年风蚀太严重了!如果再不加以保护,真的就失去价值了。这是很可惜的。
第四,它是刘氏家族目前很重视和在乎的文物存在。中国文化,其中有一个支系,是谱牒文化。谱牒文化牵涉的是姓氏家族,这是中国社会构成的重要部分。文化与社会是不可割裂的,文化与族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也是无法截然割裂的。我曾经与海内外刘氏的一些人接触过,他们对于祖国的认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谱牒和有关文化,有关遗存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珍宝,地面文物,特别墓碑一类,他们看来就是他们的血统渊源。从这里可以看出,海外华人的凝聚力有时候就是一块碑,一个家庙,一段文字记录,甚至一幅塑像遗存。许多海外的刘氏来徐后,就问到这块墓碑。我以为,这也是它的价值。
随历史延续刘向墓碑会有更多的价值被发现。
三、刘向碑亭
2000年左右,我被九里旅游部门邀去为之帮忙做些文字一类工作。就呼吁有关方面予以保护刘向碑。我和三山旅游开发公司的领导,向当时的九里街道办事处汇报有关情况。办事处的领导很重视,特别是那个刘氏书记,热情很高。我们就抓住时机,做了保护计划。
从计划,到选址,到建设,到落成,到之后做长期保护和发展利用的规划,我都是全程参与的。
时任三山旅游开发公司经理的刘传民,任公司党支部书记的郑孝廷,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二十多万元资金,开始正式建设刘向碑亭了。
起初,我们选了几个地方,其中一个地方是现在扩建白云寺的地方,最后选了目前的地方。这个选址那时候也是有一番考虑的,刘向碑亭一带,则建成刘向文化的参观场所,刘氏宗亲拜谒的去处,两汉文化地上存在相对集中的所在,与汉城、汉街、九里山古战场等一起,形成徐州两汉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我们按照计划进行建设。不过,这里要说明的是,出资者、建设者虽然是三山旅游开发公司,而决策者是九里街道办事处,所有权和管理权都在九里街道办事处。
2002年,建设完毕。其后,刘向碑亭就一直失于管理。后来,刘向碑亭附近又建设了民居房,民居房也不断增加,于是那个山坳里的大片,本来要留作刘向文化建设的用地,渐渐被占完了。刘向碑亭失管、失修,以至于现在的满目创痕。
下面这个报道,即是刘向碑亭现状:
晚报新闻热线85608110消息 (记者 林玉尘) 昨天下午,刘向的七十三代孙刘志昌致电本报热线反映,其先祖刘向的墓碑被毁坏严重,让人心痛,希望引起关注。
现场:
墓碑、亭子被乱涂乱画
昨天下午,记者在刘志昌的带领下来到九里山下,寻找刘向的墓碑。
在九里山北麓半山腰的九里村,记者找到了刘向碑亭。由于长时间无人管理,亭子内外破旧不堪,周围的栏杆全都不见踪影,基石也被破坏严重。墓碑和亭子表面还被人乱涂乱画。墓碑的正面被人用喷漆涂抹“篮球天才NBA”几个白色大字。
记者走近观看,墓碑正面刻着“汉楚元宗刘氏墓表”几个大字,下方的小字已模糊不清。这座明代修建的墓碑伤痕累累。
墓碑亭的青石围栏全都被毁坏,一根不剩,被周围的村民挪作他用。有的成为田头的围栏,有的成为墓边的烧火坑。距离墓碑亭不足40米是一个养猪场,污秽横流……
四、几点建议
为此,对于刘向碑亭的保护,我想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抓紧修复刘向碑亭。它已被破坏到这样,刘向墓碑如果再任其损坏下去,可能会不堪设想,什么价值都没有了。它曾经被保护过,所以还应该继续保护。
二、如果有关方面想转移,也请尽快,不要再耽搁了。转移的方向,还是要好好研究,不能太随意,不能想把它移到哪里就移到哪里。没有地方,则在其原址附近建设,这样能给人更多的历史感。
三、建好文物保护设施及其附属设施以后,可以开放的尽可能开放,这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两汉文化看徐州,我们不能让来徐州的人只看到地下的,也要让他们看到地上的,看到我们是怎样保护的。保护好两汉文化,保护好徐州的文化,实质上是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世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