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邳州市 |
新沂市 |
鼓楼区 |
云龙区 |
九里区 |
贾汪区 |
泉山区 |
铜山县 |
瞧宁县 |
丰县 |
沛县 |
|
|
 |
|
|
 |
编辑日期:2014-10-23 10:00:42 来源: 发布者: 阅读次数:
次 |
顾颉刚是著名学者。他与张雁秋系郎舅关系。张雁秋,名仁序,生于光绪二十(1895)年。父亲歧凤,文化不高,个性刚烈,好打抱不平,为圩董,早逝。临终,曾叮嘱雁秋孝顺亲兄,照顾好姐妹。雁秋亦好义,能做事,有担当,静秋学有成,就因了他的照应。
张雁秋和妹夫顾颉刚、妹妹张静秋一样,也是文化人,但混迹官场,在国民政府任过职,辗转北平、重庆、上海、江苏、东北三省等各地,素有刚直之名。
因为他与顾颉刚的亲戚关系,顾的日记里常常提到他。本文拟从顾日记涉及到张雁秋的部分探讨其一些足迹和行为。
顾颉刚与张静秋尚未缔结婚约之前,住重庆北碚,即已听闻张雁秋的大名。他的日记里第一次出现张雁秋,是在1943年10月13日晚上。当时,顾颉刚应沛县籍黄次书、黄奋生兄弟宴请,席间萧一山、黄奋生为雁秋作伐。萧一山谓静秋系闺阁派,少年时极漂亮,虽然追求的人很多,但都无所许,且守身严谨无男友,“其兄雁秋,与予极稔,包管一说即成”。萧一山如此一说,在座的朋友纷纷推波助澜,举杯敬酒预祝他成功。但是,彼时的顾颉刚新丧不到半年,再加上又单恋谭惕吾(即谭慕愚,前有求婚书投之),似乎并未放心上,他在日记里说:“彼辈安知予衷怀有如莲子之苦乎。”
郎舅生隙
徐州人做事情,雷厉风行。18日黄奋生造访顾颉刚,告之已经发快信给曾任铜山、邳县等县县长的曹寅甫(黄受其侄嘱托),曹寅甫约请奋生、顾颉刚一同到重庆至萧一山住处谈婚论嫁。顾颉刚虽然“人在囧途”(两次提婚,谓己“大窘”、“ 窘甚”),还是请黄奋生稍安勿躁,“万请压一下”。但在20日日记里,已经知晓曹寅甫为静秋做媒,是受到雁秋的嘱托。但是当时静秋还不知道这件事,此前曾带一名女同事吴练青来访问顾颉刚,欲把女同事介绍给他。后来,吴练青又要做冰人,把静秋介绍给顾颉刚。当时,张静秋也面临多种选择。在顾颉刚日记里,罗列了11个为静秋做媒的人,他把雁秋也包括在内,其中徐州籍超过一半。
1944年2月1日,酝酿四个月的顾、张婚事最终敲定。顾颉刚在当天日记中说“今天太可纪念了”,但太夫人处尚须雁秋一说。2月5日,顾颉刚正式拜会张雁秋“谈婚事”,雁秋时得双沟陆福廷(顾颉刚日记里作陆福亭)之助,在铁路运输司令部任秘书职位。4月4日顾张在重庆《大公报》发布订婚启事,介绍人列4位,除侯芸圻为安徽无为人外,曹寅甫、萧一山、黄次书均为徐州人。7月1日在该报再登结婚启事。
按照道理来说,张雁秋贵为大舅哥,也有媒人之功,对静秋又有养成之德,顾颉刚既是一个粹然儒者,名满天下,虽然比雁秋大2岁,但是按照孔孟之道,生活习俗,于情于理,应该很尊敬雁秋才是,起码尊称一声兄长的吧。但纵观顾氏日记,终其一生,都是直呼雁秋其名。对雁秋之妻褚颐萱,反倒多有称呼嫂子的记录。
他们之间“交恶”可能是因为静秋的订婚和决定结婚日期没有告诉雁秋。据顾颉刚日记记载,4月4日登报订婚,顾、张与静秋与好友卜惠蓂等人又商定6月6日结婚。雁秋认为他们自说自话,根本未曾跟他这个做哥哥的商量,“撇开其家长地位”,“一夜吸烟未眠”。所以4月中旬“准妹夫”前来拜访,雁秋对婚事只字未提。除上述原因,顾还认为雁秋手头无钱,“又不肯不支撑场面,此其所以苦也”。
作为家长,雁秋也很想风光嫁妹,这也是善待妹妹的应有之义。如果说静秋不告诉他就宣布订婚,打他一个“突然袭击”,雁秋有想法自在情理当中。他们郎舅之间信息不对称,有嫌隙也自然。
兄妹失和
根据顾颉刚日记记载,不仅他们郎舅之间不睦,连雁秋、静秋之间也因事失和,为此兄妹俩差点绝交。事件的起因,牵涉到一个女子。此女名叫徐正稳,徐州人,是静秋在中大柏溪分校的同事。
7月21号:静秋得雁秋信,大哭。……雁秋为人素刚方,而为徐正稳所惑,又不肯舍弃其道学家之架子,以是极感矛盾之痛苦,神经失其常态。静秋素日对正稳不假辞色,又劝雁秋远之,以是为二人所恨。今晚得雁秋书,与静秋决绝。念三十余年兄妹之情,静秋为之大恸不止。
静秋结婚后,跟随顾颉刚住在北碚,而雁秋仍住柏溪。9月18号记载:雁秋不肯移家北碚,仍在柏溪觅屋,静秋又为一气。雁秋直与其妹做定怨家,他日如何相见!
9月29号顾颉刚夫妻得褚颐萱信,定于10月4日迁到北碚,静秋很高兴,顾颉刚日记中载:“雁秋未表示态度也”。张雁秋不愿与他们住在一起。
10月3号:静秋带着顾颉刚的信去柏溪请雁秋同往。但只把母亲、侄女木兰、侄鸿钧,姨外甥女高瑞兰、姨外甥高玉舜接至家中。后来因为张母做寿事又有矛盾。顾日记说:10月19号:今日仲山(雁秋表弟)来,谓外姑作寿可在城内,但必往,否则雁秋惟有死亡或者出亡二途,因此外姑软化,允之,静秋亦不得不允。予坚持囊议,遂与静秋口角。静秋以投江作要挟,无可奈何亦只得应之。予谓此次进城,如雁秋方面仍不融洽,则即脱离亲戚关系。静秋允之。
尽释前嫌
抗战胜利前,因铁路系统裁员,雁秋经陆福廷介绍,转至江苏省主席王懋功处任职,1945年1月随即被委任为江苏省驻重庆办事处副处长。虽然名为副处长,但是经费有限,薪水不足以果腹,一家人尚得炸油条补贴。1946年3月,江苏省政府拨少量经费给雁秋,作为测量仪器、档案运返苏州的费用。雁秋以运费购柏木船三只运物复员。船过三峡时,滩急路险,有一只船首撞破,只得停靠修理。抵达镇江后,有人散布谣言,谓张某敛财,雁秋丝毫不做辩白,日久才真相大白。这一年顾颉刚日记中关于雁秋的记录不多。
此后,尤其是8月15日抗战胜利后,顾颉刚夫妇与雁秋似已冰释前嫌。8月25日、26日,郎舅均一起早吃点心,晚赴宴请,并作长谈。雁秋母亲80大寿后,顾颉刚一家与雁秋一家“同宴同观剧”,提到徐正稳也没有点其名,嫌恶语气尽去。此年,静秋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徐州女师校长,雁秋助力为多。需要指出的,此次雁秋母亲大寿,“买单的”是铜山人张振汉,顾颉刚等人当天晚上就住在张振汉家。张振汉就是顾颉刚日记中多次提到的张延生(炎生)。近年因其子张天佑撰写《跟随红军长征的国民党将军》一文而广为关注。顾颉刚在重庆因雁秋关系,与张振汉多有过从,并为小天佑改过文章。
张振汉之所以结交雁秋,是因为看重雁秋事母至孝,为人正直,工作能力强。据张鸿钧介绍,张振汉还给他奶奶买了一口楠木寿材,并在经济上接济雁秋一家。买重庆大中国书局400元买股票作为雁秋奉养老母的基金,这笔钱在1947年张母82岁在病逝于苏州时派上用场。
世事难料,雁秋如许努力,或许是不想在妹婿的荫庇下生活。但是在此后,他的后半生命运还是与顾颉刚一家紧密绑在一起。
顾颉刚与张静秋的结缡,套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结婚是两个人的事吗?不是,跟一个人结婚就是和他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结婚。顾颉刚选择了张静秋,就等于选择了她全部的社会关系总和。近人撰文,有持此论者:如顾颉刚不娶静秋,可能会少却很多家累,在学术上再攀高峰。这个人看到了顾颉刚日记里顾氏夫妻吵架的情况就一叶障目,甚而忽略了张静秋作为知识女性的无私奉献,抹杀了张静秋在文革中保护顾颉刚的种种努力,这不是公允之论。
1947年5月12号:……静秋已有二月孕,今冬须产。有此两儿,实不能再做事。然为雁秋一家计,又不能不做事,此皆雁秋过于公忠不治生产之过也。
10月14号:……为雁秋作颂词……。
10月15号:……为了张氏亲族诸种家庭纠纷,要乘雁秋旋里时解决,使予夜不能眠,愤甚。今晚便在操场上转圈子。静秋劝其至礼堂上商量,逍遥堂无客,予归室静心一小时,居然得睡矣。予之生活决不能与雁秋在一起,他太热心,好为人排难解纷,永远被人缠绵,而予夜中精神不能紧张,与彼在一起将永不能松散也……。
对于自身与静秋的问题,雁秋看得很清楚,他之所以在柏溪时与顾颉刚、静秋闹了不愉快,应该就是看到问题症结的缘故。因此,他在致四妹的信中,希望静秋做事讲求方式方法,对人,尤其对家人夫妇手足,要多用些“忍耐”与“和气”,期以自勉。他还说四妹心热质直,只以爱护之心力太大,太多,太切,遂不知不觉而失去了敬礼之义。……我们确实各有最高的热诚,最好的博爱,最大的为公牺牲性,最难能可贵的孝慈有爱,我们为什么不能加以修正补缺,求为完人,以发挥我们最高尚纯洁的风度,去暗示给儿辈?顾颉刚深以为然,把它摘抄在6月30日的日记里。
新中国成立后,张雁秋失业在家,张家生活更见艰难。因静秋已生育三女,雁秋三妹、雁秋夫人等同于顾家帮佣,完全依靠妹妹、妹婿生活。顾颉刚与静秋结婚多年,对雁秋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全面,这个时候,已经从心理上、感情上完全接受了他们一家。
1950年1月26号:……雁秋谓予,“从前依赖你,或不依赖你,都有办法。今日则依赖与不依赖皆无办法,故不得不为破釜沉舟之计,到蚌埠办小工业”。
雁秋此时买了榨油机,想到蚌埠办工厂,是想投奔他的一位亲戚周扬季。周扬季是雁秋前妻周道芬女士的弟弟,姐弟二人都为柳亚子所创南社社员,周扬季时在蚌埠任职。解放前,雁秋对其多方照拂。抗战胜利后,周扬季隐瞒共产党员的身份,投靠雁秋,潜身到苏州顾家避难,并代为照顾雁秋母亲终老。
蚌埠之行未果,雁秋又转至上海,与人合开北海油店,兼营炒果。3月26日,古代服饰研究专家程枕霞在上海大马路泰昌公司举办蜡像展览会,雁秋为撰展览馆引言,应当是妹夫引荐之功。6月19日下午,迫于大镇反的严峻形势,雁秋为女儿木兰所逼,静秋所劝,至上海第三公安分局进行登记,与二姐之子姜又安同时入狱。但系狱半年,不明罪状。在解至徐州看押7个月之后,1952年3月,当年任连云市警察局长的姜又安因“任内罪恶不大,并曾掩护我共产党地下工作小组有功,决定释放,不予刑事处分。”但是邳睢县法院不承认雁秋的救助行动,终以“反革命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顾颉刚认为雁秋是代张振汉受过。
守望相助
顾颉刚是典型的江南学人,家庭环境优裕,是读书种子,一门心思花在学术上,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但他也不是完人,因有口吃的毛病,故此不善交际应酬,但是,主观意识又非常之强。静秋到徐州任女师校长,他到徐州一游。张氏亲朋故旧张灯结彩大张旗鼓宴请娇客,导致他此后肠胃屡有不适,此后常年患有肠炎,就归罪是徐州亲戚请吃太多所致。
解放后在大镇反运动中雁秋下狱,张振汉时任湖南长沙市副市长,静秋赴长沙求助无果。“文革”初,张振汉受到安子文冤狱牵连,即遭受冲击,被捕瘐毙。顾颉刚在日记里三次详细记述此事,一说“雁秋瞎眼,认彼为知己,遂有此祸,宜矣”;二说“不亦快哉”;三记“为之一快”。
1952年10月12号:……黄石公谓雁秋今年十一月可出狱。记此验之,若果然,我当信卜。
此时,顾家、雁秋两家最坚信雁秋无罪的是顾颉刚。顾颉刚与张鸿钧分赴南京、蚌埠,找到雁秋在连云市保护过的中共地下党员周扬季等人写证明材料营救雁秋。1953年9月静秋也赶赴长沙找张振汉求助。综合各方意见后,张静秋决定给毛主席写信反映雁秋情况。褚颐萱也写了多份告状书四处散发。
1953年9月13号:静秋性躁急,为雁秋上诉事须抄十余份分寄京、宁、徐等处,每份约5000字,人手不够,急于觅人,而又罹人泄漏,遂与予口角。此人情感太强,殊使人无法助之成事;又化钱时不顾一切,亦使予无法张罗。
10月27号:……今午静秋得志秋信,悉新浦劳改队已嘱(铜山)张集区政府保释雁秋,其理由为“有病不能生产”。夫雁秋有病久矣,何为至今始知其不能生产?是必致毛主席信已生效,不能不释,托词为耳……晚十时得仁杰电报,知已返徐,住其家。静秋闻之,欣喜若狂,遽烫其发,以示庆祝。
11月9号:……雁秋回张集后,乡干部不许其出外就医,以是静秋不得返沪。其实,本是保外就医,乡间哪有医生,这可见乡干部的命令主义不可一世……。
静秋考虑雁秋年近七旬,想方设法要把哥哥户口迁到上海。但不成。经过多方申诉,1957年3月,雁秋经江苏省高院裁决提前释放。雁秋劳改期间,不顾年老多病,劳动冲锋在前,吃苦在前,曾出席江苏省劳动改造者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提前释放后,3月25日雁秋到北京定居,住在西四羊肉胡同31号,一住就是9年半。其间参加街道组织各种劳动,被评为“扫盲成绩最佳者”,空闲得帮顾颉刚整理图书,抄写文章度日。
此间,1960年9月北京市政府曾以雁秋思想反动,剥夺政治权利两年,1962年冬恢复。十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雁秋夫妇1966年9月5日被红卫兵拘禁,与溥仪妹妹同住一室。12日押解回原籍铜山张集。“四清”工作队组长宣布这对老夫妻一为漏划“反革命分子”,一个是漏划“地主分子”,由监改小组管制劳动。考虑到父母年高体弱多病,鸿钧放弃在京做临时工的机会,回乡入社为普通社员。
1968年年底,顾颉刚在《我的五十年罪行》思想汇报材料中,分旧社会、新社会甲乙两编自拟30条。乙编第八条:“妻兄张雁秋在镇反运动中登记后被捕,我为他到处营救,鸣冤叫屈。”
雁秋回籍后,虽然年过七旬,在人生最后十年仍劳动不止,为生产队引进小麦良种“丰产三号”“矮丰一号”,培养优良苹果,栽种梨园40亩。支持鸿钧为生产队种稻、养蜂。1976年2月11日,雁秋病殁。1979年3月28日,铜山县革命委员会对雁秋夫妇落实政策,“属于错案”,应予以纠错平反。
顾颉刚日记中最后一次出现雁秋,是在1975年11月8日,雁秋逝前3月。雁秋托人给顾颉刚带了一点药,估计是他在乡间种植的草药吧。1980年12月25日,顾颉刚病逝于北京。他的日记,记录到当月18日。张静秋病逝于1991年2月12日,与雁秋忌日仅相差一天。
(责任编辑:蒋岚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