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伯英的一篇跋文说起
民国八年(1919年),徐海道尹段毋怠搜集祖父段广瀛的遗作,计诗212首,文30篇,编成《紫沧遗稿》,准备在徐树铮创办的北京都门书局刻版印行。付印前,特请张伯英帮助审校。审校完毕,张伯英征得段毋怠同意,将段广瀛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为张伯英曾祖父张省斋撰写的《诰赠朝议大夫入祀铜萧两县乡贤祠清毅先生鲁门张公墓碑铭》收入书中,列在篇尾。为此事,张伯英还专门在后面写了一篇跋文:
外从舅粮储公所为诗古文,皆不存稿。哲孙芝晋道尹裒集成编,以存先泽。属伯英参校付印。公撰先曾祖乡贤公墓碑,为集中所未有。当时亦未及上石。文载清毅先生荣寿录中,曰启让者,伯英之初名也。谨补列于此。己未六月辛亥朔廿有九日己卯。侄婿张伯英敬识。
文中“外从舅”的“舅”字,不是今天“舅舅”的意思。“舅”,有一种意思为“妻之父为外舅”。段广瀛是张伯英夫人段端书的伯父,因此张伯英称其为“外从舅”。按今天的称呼,应叫作“岳伯父”。“粮储公”,是指段广瀛生前的职务为河南粮储盐法道。“芝晋”是段毋怠的字。“己未”即民国八年(1919年)。
这段简短的跋文告诉我们,段广瀛撰写的这篇墓碑铭文,并没有刻石立碑,因此并不为外人所知。那么,张省斋的后人,为逝者立碑,为何要请段广瀛撰写铭文呢?
段广瀛其人
段广瀛(1824-1875),字紫沧,号雁洲,清道光四年(1824年)八月十四日出生于萧县县城。幼年时受教于本县名儒徐立斋、单大仪等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在龙城书院就读时,师从陈小桥(名泰来,字小桥,道光二十三年任萧县县令,次年卸任后任龙城书院主讲)、张省斋、胡荔生等名师。道光二十六年(1846),参加江南乡试中举,咸丰三年(1853年)中式二甲第60名进士。朝考后,以擅长文学书法,改翰林院庶吉士。
咸丰四年(1854)四月,段广瀛因会同萧县知县杨韫绪袭击过境的太平军有功,朝廷特下旨“免其散馆,即授为翰林院编修”(按惯例,三鼎甲之外的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后,必须供职满3年,考试合格后方可授为编修)。五月,奉旨总办萧县团练。因对捻军作战有功,咸丰六年(1856)被“赏戴蓝翎”,七年(1857)被吏部选用为直隶候补知府,九年(1859)“补用守备”,十一年(1861)“赏换花翎”。同治元年(1862),段广瀛被分发到直隶总督刘长佑麾下办理营务。三年(1864),被赐以道员的名分,署理赵州(直隶州,与府平行)知州。四年(1865),回籍丁父忧。五年(1866),因军情紧急,河南巡抚李鹤年奏请朝廷,调段广瀛总管营务处。丁忧未满的段广瀛奉旨当差,是谓“夺情”。到任后,段广瀛招募了两千士卒,自树一帜,转战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各省,队伍不断壮大,战绩突出,号称 “淮北劲旅”。六年(1867),因守卫潼关有功,被钦命加按察使衔(正三品)。七年(1868),因漳河之战有功,加布政使衔(从二品),并赏二品封典。十年(1871),补授河南粮储盐法道的实职。不久,又署理河南按察使。
在河南任职期间,段广瀛曾在庚午(1870年)乡试时,担任文闱监试官。癸酉(1873年)和乙亥(1875年)两次乡试,担任文闱提调官及武闱同考官。因积劳成疾,于光绪元年(1875年)十月十七日卒于任上。享年52岁。去世后,葬于萧城东南陈庄。
晚清时期,徐州八县走出的翰林,屈指可数。像段广瀛这样,领兵打仗也很有一套的翰林,可能仅此一例。
受段广瀛之子段书云委托,张伯英的叔父张从仁为《紫沧遗稿》所写的序言中,对文武全才的段广瀛评价很高:
徐州形胜之地,自汉以来,旂常钟鼎,代有其人。洎明清以制艺取士,重甲科,丰功伟烈,半出词臣。吾徐掇巍科者,曾无显仕。而功业彪炳,昭垂史册者,多由他途登进。若预清华之选,复策匡济之勋,雁洲先生其最著者也。咸同之际,如胡文忠、曾文正、沈文肃、李文忠,起家词馆,勘定大乱,为国元勋。先生以翰林奉命治军,终河南粮储道。任与军事相终始。生平出处,亦与中兴诸公大略相同。乃非惟名位不逮,即文字流传亦无诸公之宏篇巨制。岂才力不相若耶?……使天假以位与年,必能与胡曾沈李相颉颃。
段广瀛是晚清时期徐州八县难得一见的翰林,又是张省斋在萧县龙城书院的学生。有这两个身份,张家的后人请他为老师撰写墓碑铭文,再合适不过了。
张省斋生平事迹及身后哀荣
综合段广瀛为张省斋撰写的“墓碑铭”及其他资料,我们整理出张省斋先生的事迹如下:
张省斋,原名象贤,字省斋,后以字行,更字鲁门。生于嘉庆元年(1796年)十二月十三日。幼年丧父,事母至孝。考取秀才后,即在乡间教读为业。教学中注重身体力行、躬自垂范。道光十三年(1833),徐州府发生严重的灾荒。张省斋倡议捐纳粮款,增设义赈,救活了无数的饥民。道光十五年(1835),捐款修建城墙、学宫。省斋先生同族的张氏一门,居住在萧县的,比铜山还多。道光十七年(1837)至十八年(1838)间,张省斋带头,号召士绅,出资巨万,倡建萧县龙城书院的考棚、学宫,并疏通蒋河。咸丰三年(1853),灾荒严重,盗贼蜂起,张省斋先生倡团防、立社仓、合村筑堡,维护了一方平安。咸丰四年(1854),徐州地区出现了不少占山为王、骚扰百姓的草寇。张省斋督率团练,剿抚殆尽,稳定了地方局势。经府县官员多次上奏,朝廷下旨对张省斋予以旌表,准建“乐善好施”坊,并奖州同衔。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朔日(初一),张省斋在家中病故,享年62岁。身后留下的著述有《克治录》、《课幼编》等。
关于张省斋倡建龙城书院一事,1989年出版的《萧县志》有以下记载可资佐证:
本县龙城书院有新旧之分。旧龙城书院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道光年间改为文昌宫。新龙城书院建于道光十八年(1838),由绅士张红渠(注:应为仁榘)捐地800亩,城宅一所,在城内建成。后经董事张省斋改建,计有瓦房49间,草房2间,学田4331亩。经费不足时由县补助,或由地方绅士捐资。从同治七年(1868)起,知县顾景濂每年拨一部分公款用于书院课试。至光绪年间,清政府内忧外患,书院渐趋衰落。光绪二十八年(1902),龙城书院改为龙城小学堂。
张省斋病逝后,段广瀛和三十多位德高望重的乡绅共同商定,私议追谥为“清毅先生”。凭借次子张达的官职,朝廷封赠张省斋为“朝议大夫”。
张省斋去世十四年后,同治十年(1871)春,铜、萧两县的士绅将他的生平事迹奏报朝廷,请求入祀两县的乡贤祠。不久得到允准。第二年(1872)仲春二月的上旬丁日(作者注:即传统的祭孔之日),徐海道员(行文中按古制尊称观察使)吴世熊、徐州镇总兵(按古制尊称镇将)董凤高、徐州知府(按古制尊称郡守)朱忻、铜山县令张绍旌、教谕(别称司铎)黄步瀛、沈祖贻等地方官员,在祭孔活动结束后,另外举行仪式,将张省斋的牌位安放在乡贤祠中供奉。
张省斋入祀乡贤祠的第二年(1873年),其子张介、张达准备在父亲墓前立碑表述其事。专门派人赶到开封,“走伻千里”,请段广瀛为张省斋撰写墓碑铭文。于是,就有了这篇公墓碑铭文。
段张两家绵延170多年的世交
张省斋的两个公子,不远千里,请段广瀛为其父撰写墓碑铭。段广瀛的儿子段书云,请张省斋的孙子张从仁为《紫沧遗稿》撰写序言。段广瀛的孙子段毋怠,又请张伯英帮助审校《紫沧遗稿》。足见段、张两家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一,张省斋和段广瀛是师生关系。在墓碑铭中,段广瀛写道:“余不敏,何足以表先生?维念余弱冠时,肄业龙城书院,恒得奉教于先生,故知先生莫余若,亦何敢固辞?……余事先生久。虽盛暑昏暮间,未尝见先生弛衣冠,有惰容也。”由此可见,段广瀛师从张省斋,不仅为期不短,而且在他心目中,张先生还是一位勤于师道、作风严谨的良师。
第二,张从仁、张伯英叔侄都曾是段书云的入幕之宾。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氏叔侄同榜中举,在徐州八县传为佳话。新科举人张伯英很快便被时任广东高雷阳道段书云延揽入幕。
段书云(1856-1924),字少沧,段广瀛之子,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历任刑部司官、员外郎、郎中,军机章京,直隶清河道、广东高雷阳道等职,光绪三十一年(1905)署广东提学使。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元年(1912)任津浦铁路南段总办。民国三年(1914)至五年(1916)任湖北巡按使(相当于今天的省长)。
从1902年至1911年,大约10年的时间,张伯英一直是段书云的幕僚。
民国八年(1919),张从仁受段书云之托为《紫沧遗稿》撰写的序言中写道:“佐少沧使君治文书有年。”这说明,张从仁也曾在段书云幕中当差。
第三,张伯英曾是段家塾馆的西席,后来又成为段家的女婿。张伯英入段书云幕中后,曾兼任段氏家馆的塾师。段家适龄的晚辈,都是张伯英的学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伯英娶段广瀛三弟广庭之女段端书为妻。因端书在姊妹中排行第四,所以段毋怠、段拭等人,皆称张为“四姑夫”。
张伯英和段毋怠还有同年之谊。二人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同年成为贡生。1909年,二人又同时当选为江苏省咨议局议员,并于1911年同时被徐树铮推荐为段祺瑞第一军的秘书。作为姑夫的张伯英,还是段拭的书法老师。民国十八年(1929)张伯英着手编写《徐州续诗征》时,受托采集萧县诗作的3人中,就有段丹初(原名书亮,段书云堂弟)、段毋怠叔侄二人,另外一位热心的陈青舫先生,也是段丹初推荐的。凡此种种,段氏家族和张氏家族,几代人的关系,用“密切”二字,已不足以形容了。
据我所知,直到今天,在北京的段毋怠之孙段平泰,在天津的段拭之子段守德、守虹,和张伯英之孙张济和、外孙屠式璠之间,仍然保持经常的联系。如此算来,段、张两家的亲密关系,至少已经保持了170多年!
(责任编辑:李世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