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文治武功。尤其是强化军队建设,对确保汉代社会稳定、领土完整起到关键作用。而完善的军队体系,需要有系统的军队信息器具。因此,研究汉代军队信息器具对探索汉代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军队信息器具是指挥、联络、调动部队作战的工具。汉代军队的信息器具主要由旗帜、印信、金鼓、烟火等构成。
一、旗帜类
旗帜,汉代军旗分为四种:大旆、号旗、将领之认军旗、供辨识的旗帜。
1、大旆 又称旄旆。指用牦牛尾巴做装饰的旗子,也可以泛称用动物皮毛、羽毛装饰的贵重旗帜。旆,指末端有尖角的旗帜,以燕尾状居多。这种旗帜由作战一方的身份高贵的全军统帅拥有,统帅作战时,身旁有大旆,大旆上有绣有将领姓的旗帜来作为部队辨识。根据有无大旆而判断其主帅是否在阵中,因而战斗中,大旆是敌军集中进攻的目标,敌我双方将士关注大旆的去向,大旆存否,甚至会影响战斗的胜负。
2、纛 其一指古代军队里的大旗。其二指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黄屋左纛”。(《前汉·高帝记》)李斐注:纛,毛羽幢也。在乘舆车衡左方上注之。蔡邕注:以牦牛尾为之,如斗,或在騑,或在衡。应劭注:雉尾为之,在左骖当镳上。高牙大纛三代军队里的大旗。
3、旌 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也指普通的旗子。旌旃(泛指旗帜);旌幡(泛指旗帜);旌帜(旗帜);旌幢(旗幡);旌头(旗杆顶端的矛头)
4、麾 古代指挥用的旗子。麾军:指挥军队。麾下,敬语,将旗之下、部下;麾盖,军旗与车盖。泛指军队;麾节,即旌旗及符节;麾旗(指挥旗)喻将帅。如,“麾节(喻将帅的指挥)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汉书·牧誓》)
5、旂 古代指有铃铛的旗子。 我国与西方公民社会不同,军队缺乏军团荣誉感,士兵大都作为将领的附属而存在,没有军团旗,只有将帅旗。号旗,即信号旗,是用来指示传递命令的旗帜。
辨识军旗,是用来辨识敌我双方的旗帜,这种旗帜往往以颜色区分,尤其汉代崇尚五德终始说(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皇朝兴衰作解释。皇朝的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当中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五德终始说的“德”运。汉初,张苍认为秦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应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认为秦属于正统朝代,改汉正朔为土德(因土克水),直到王莽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在王莽新朝前:黄帝(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楚(火)→汉(土)。王莽新朝后: 黄帝(土)→夏(金)→商(水)→周(木)→汉(火)→蜀汉(火)东吴(土)曹魏(土)与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而配色,即白、青、黑、赤、黄五种颜色。因此秦楚作战秦军黑旗,楚军红旗,楚汉相争楚军红旗,汉军黄旗。王莽新朝后,汉军红旗,曹魏军黄旗。
二、印信类
1、令牌 是我国古代军事所用的一种物品,多为银、铜或象牙制成。具体而言,令牌通常由军队的最高长官发出,交给下属军官,用于在执行任务时证明其已经获得了最高长官的指令和授权;或者证明持有令牌者是获得了长官命令,正在执行特殊任务的身份,其作用与令旗相似。类似于今天的介绍信、授权证明书或执法证件。
2、符 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用金、玉、铜、竹、木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给外任官员或出征将帅。如:兵符。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符身为铜质,虎形,有铭文,分左右两半,右半留存朝廷或君王,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到地方验合,方能生效。盛行於战国、秦、汉。现存最早的虎形符节是战国时期的,如“辟大夫虎节”和“韩将庶虎节”。“韩将庶虎节”存半符,呈伏虎状,符身阴刻铭文“韩将庶信节”等十字。战国时期一般称“虎节”,但其形制、作用与虎符皆同,可谓“虎符”的前身。秦称虎符,如现存“杜虎符”,符身有错金文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表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军队,国君掌握军队的征调大权,实行凭“虎符”发兵的制度,且管理制度严密。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就要有君王符命,但如有烽火报警,则不必会君符,即可采取行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征调军队需以皇帝“虎符”为凭。如秦“阳陵虎符”,符身背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汉代虎符铭文多为银错。
汉以后虎符铭文,不限於符背,也有分布在胸、肘及腹等部位的。皇帝不能事事躬亲,所以必须指派人代行,然空口无信,辄以节为凭。
3、节 代表皇帝的身份,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举凡如持节分封诸侯、持节收捕罪犯、持节镇压起兵叛乱、持节出使外国及持节签约议和等事。连诸侯在叛变时,除了私刻玺印,也不忘伪造节杖,江都易王建在叛乱时,就因此制造“二十根”使节,以供使用。
汉代苏武持节不降,马日磾受袁术所欺,被骗失节而死,各臣所持有的节扙,实物上为长八尺的竹竿,最上头装饰着旄羽,颜色上在汉初为赤,后来易黄。节材不全为竹,也有金质铜身,类似金刀铁券之类装饰。另外也有假节,即短期代理。持节就等于皇帝授权,如:假节,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持节,平时可杀无官位之人,战时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使持节,平时及战时皆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假节钺(或假黄钺),可杀节将(含假节、持节、使持节)。
5、官印 汉制,丞相、列侯及令丞都用正方形的大印,汉代军队官印,材质有金、银、玉、青铜等。西汉多为青铜凿印,篆书,阴文,刀凿痕迹明显,有的有刀划痕。东汉军队官印中有相当部分青铜铸印,字体为篆书,阴文,字体圆润。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
(1)将军印 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广州刻章”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
(2)半印 汉代印章名称。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军队小官或如管仓库、园林的,只能用大官印的一半,印成长方形。后世沿其制,称为半印。
6、繻 汉代一种用帛制成的通行证。也指彩色的缯或细密的缯,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汉代出入关隘的帛制通行证,上写字,分为两半,出入时验合。“繻,帛边也。古者过关以符书帛裂而分之,若今券也。”(《玉篇》)繻卷 )
7、棨 汉代用木头做的一种通行证,略似戟形。“棨,传信也。”(《论文解字》)繻卷)
“除关无用棨传。”注:“棨者,刻木为合符也。” 《汉书·文帝纪》又如:棨传,古代作通行凭证用的一种木制符信。棨信,传信的符证。
三、 音响类
1、画角 汉代军中吹的乐器。列队中用。古代乐器名,相传创自黄帝,或曰传自羌族。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高亢动人振奋士气。古管乐器。传自西羌。
2、号角 古代军旅中使用的号角是用兽角做成的,故称角,东汉时由边地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由于号角发声高亢凌厉,在战场上用于发号施令或振气壮威,如“鸣角收兵”,后来角也用于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随着角被广泛使用,制角材料也改用轻易获得的竹木,皮革,铜角,螺角。其型号也长短大小有别,以适应不同需要。
3、金 军中乐器,用金属制成,战时敲击用以号令将士停止进攻,是一种中国古代战争时作战行动信号方式,敲击锣鼓或其他金属制品以指挥军队的作战方式。所谓鸣金收兵。金,即四金。指錞﹑镯﹑铙﹑铎。命令军队停止或退回就击钲,《说文》云:“钲,鐃也。似鈴,柄中上下通。然則鉦即鐃也。”鄭司農注《周禮》亦以鐸、鐲、鐃謂鉦之屬,然則鉦其大名也。”《孟子选注》 钲,古代乐器,形似钟而狭长,上有柄,用铜制成。 《说文解字》:“钲,似铃,柄中上下通。”成语“鸣金收兵”本意为停止进攻,结束战斗;现多比喻完成任务,结束工作。
4、鼓 是战鼓,是向敌人发起进攻的号令的工具,也是乐器的一种。所谓一鼓作气。鼓,有六种。指雷鼓﹑灵鼓﹑路鼓﹑鼖鼓﹑鼛鼓﹑晋鼓。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打鼓,即击鼓而攻。金鼓即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周礼·地官·鼓人》曰:“金鼓用以节声乐,和军旅,正田役。”也经常用于形容战斗气氛的紧张激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提到:“金鼓以声气也。” 《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
5、鼙 汉代军中用的一种鼓。鼙鼓:汉代军中用的小鼓。
6、枚 汉代士兵和战马衔于口中,以禁喧声的用具。一般怕对方得知声响,常用于军中偷袭或埋伏。如:衔枚疾走,马衔枚。
7、刁斗 古代行军用具。斗形有柄,铜质;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巡更。《史记·李将军列传》:“及出击胡 ,而广 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一本作“ 刀斗 ”。 裴駰集解引孟康曰:“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曰刁斗。”一说铃形。司马贞索隐引荀悦云:“刁斗,小铃,如宫中传夜铃也。”南朝梁虞羲?《咏霍将军北伐》:“羽书时断絶,刁斗昼夜惊。” 唐李颀?《古从军行》:“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金庞铸?《田器之燕子图》诗:“燕已归飞我未归,刁斗声中忽惊岁。”《花月痕》第四七回:“将到 寿州 ,望着贼营灯火,如一天繁星,刁斗之声,络绎不绝。”
四、烟火类
汉代烽火台信息传递主要有烽火、狼烟。
1、烽火 烽火作为一种工具,传递敌情信息,24小时不能间断,昼夜皆举,只是根据昼夜不同特点所举之烽不同。烽火,规定了信息器具的置用方法,它可根据敌人的数量及入侵程度,施以不同组合的视听信号来传递不同的敌情信息。
烽火燃料用的是柴薪。荒漠上生长着胡杨、红柳、罗布麻、芨芨草、白茨、骆驼草、甘草、旱芦苇、梭梭等,这些都可做燃料。河西各地文博部门从烽火台上下收集到的烽薪很多,有的烽薪还保留着明显的燃烧痕迹。如敦煌玉门关外,当谷遂南侧存两垛汉代苣薪垛。(苣薪垛,是干燥的苇秆捆扎成束,每束长约2米,径20厘米左右。码摞方法,以底层横排胡杨木为垫,在胡杨木上分层叠放苇苣,一层横置,一层纵置,交错叠压。苣薪垛由于长期泛碱,胶结如石。)嘉峪关市长城博物馆就有这样的烽薪展品。一般是夜火(夜晚点烽火),昼烟(白昼燃狼烟)。
2、狼烟 狼烟,在辞典中最初释意是,燃烧狼粪所产生的烟。古代烽火台,多建立于边疆荒原,物资奇缺,引火物只好使用狼粪。狼烟的最初本意应该是,在烽火台上点燃的、警报崇拜狼图腾的草原民族骑兵进犯关内的烟火信号。狼是古代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的图腾,其军队被中原人称为“狼兵”,所以为中原报警的烽烟被称为“狼烟”。
唐朝李筌《太白阴经》载,烽火台上须置“炮石垒,水停,水瓮,生粮,干粮,麻蕴,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唐朝《酉阳杂俎》载:“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北宋陆佃《埤雅》中:“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武经总要》载,宋代制度亦于烽台上“安火筒,置水罂,干粮,麻蕴,火钻,蒿艾,狼粪,牛羊粪”。 北宋钱易云:“凡边疆放火号,常用狼粪烧之以为烟,烟气直上,虽烈风吹之不斜。烽火常用此,故谓‘堠’曰‘狼烟’也。”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狼肠直,故边塞以狼矢为烟。” 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七《守哨篇-草架法》云:“伏覩祖宗墩法举狼烟,南方狼粪旣少,烟火失制;拱把之草,火燃不久,十里之外,岂能目视!”
经考证,狼烟并非是狼粪烟,狼粪烧不出浓烟,颜色还不如普通草原炊烟浓黑。古人用烧狼粪的烟来解释狼烟,主要是由于中原人对狼的厌恶,狼烟只是警报崇拜狼图腾的草原民族进犯关内而发出的烟火信号。
(责任编辑:海 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