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经贸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徐州因人文荟萃、交通发达、实力雄厚,而与陆海两条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流入徐州后结出硕果,徐州本地文化亦沿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今天,国家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特色旅游,拉近交流的距离,推动文明互鉴。在此大背景下,回望千年前的徐州丝绸之路文化,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徐州与陆、海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
1、人文荟萃的徐州,参与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从历史渊源上说,两条丝绸之路均起源于汉朝。而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汉朝打败匈奴开辟了横贯亚欧的贸易道路,汉朝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使远航成为可能,汉朝强大的国力增强对各国的吸引力……朝贡、贸易络绎不绝,陆海两条丝绸之路都繁荣起来。解忧公主和亲乌孙,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可以说是徐州人直接(如解忧公主)或间接(如徐州人的后代汉武帝)参与了丝绸之路的开辟。更有学者认为,彭祖的母亲是少数民族鬼方人,彭祖是前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民族远亲婚配的混血儿,彭祖应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丝路文化的奠基人。
2、交通发达的徐州,在海、陆丝路中左右逢源。徐州东襟大海,西接中原,为海陆丝绸之路各个起点(如蓬莱、连云港、扬州和西安、洛阳、开封等)之间的必经之路,并且为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这两条运河西北连接政治中心,与陆上丝绸之路相连;东南连接经济中心和海港,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相连,徐州作为运河咽喉要冲,历来发挥着“枢纽”和“中转站”的作用,能借助海陆两条丝绸之路走向世界。隋唐时期,外国留学生、使节大多由扬州上岸后,沿运河西去长安,或由长安沿运河南下游历;元代将隋唐大运河改为京杭大运河后,外国使节、传教士大多由宁波等港登陆后,沿运河北上燕京,或由燕京沿运河南下游历,这些外国旅人大多途经徐州。
3、实力雄厚的徐州,借助丝路与远方全方位交流。徐州自古就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在中国版图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代都重视徐州,汉代为诸侯封国、唐宋为漕运咽喉或京(开封)东重镇,一直由皇族或重臣镇守,拥有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徐州的货物与文化沿着丝绸之路输往世界,远方的货物与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来到徐州,大大丰富了徐州与外地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为徐州和外界都留下一笔浓厚的财富。徐州汉画像石上有烤羊庖厨、胡人吹箫和杂技魔术表演的生动场面,说明丝绸之路开辟后,西域的烤羊肉串香飘徐州,西域的歌舞杂技倾倒徐州;有小孩坐在胡床(可折叠的小板凳)上逗牛的情景,显示西域家具的传入,已影响到汉人席地而坐的传统。
二、具有丝绸之路文化特色的八种徐州文化
1、彭祖文化。王秉文先生认为,彭祖的母亲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鬼方部落酋长之妹女嬇,彭祖是前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民族远亲婚配的混血儿。彭祖自述“遇犬戎之乱,流离西域”,在4300多年前早就频繁往来于古彭和西域之间了。彭祖在流离西域期间,曾拜青精先生和宛丘先生为师,学习养生术;后来东归担任大彭氏国国主之后,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养生文化。彭祖应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丝路文化的奠基人,彭祖养生文化应是丝绸之路上中原与西域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晶。
2、汉文化。源于徐州的汉代是一个充满英雄主义的时代,是英雄的冒险精神叩开了丝绸之路的大门。这些英雄人物,既包括张骞、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铁血男儿,也包括了解忧公主、弟史公主等红粉佳人。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西域和亲,在乌孙度过50多年,先后与三位国王结婚(按当地的习俗,改嫁两次),忍辱负重,百折不挠,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美貌和智慧谋略,终于促使汉与乌孙结成牢不可破的同盟,共同打败匈奴,给西域带来较长时间的和平,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解忧公主的女儿弟史公主,自幼能歌善舞,曾在长安乐府学习,嫁给龟兹国王后,大力倡导将中原与西域乐舞结合起来,使龟兹成为著名的歌舞之乡。到了唐代,龟兹乐舞又一次传入中原,成为宫廷乐舞并传到日韩和东南亚,为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3、宗教文化。东来传法和西行取经的僧侣活动都与徐州密切相关,并在徐州开创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两个第一。史载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明帝刘庄之弟楚王刘英,是皇族中首位提倡佛教的人。《水经注》记载,刘英在徐州西郊汴水边(今楚王山一带)建造了供奉佛祖舍利的阿育王寺,比他的兄长明帝建造的中国最早寺院——洛阳白马寺还要早。南北朝高僧法显是中国第一位去过印度的僧人,也是为数不多同时游历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旅行家。法显从长安西行赴天竺取经,后取道海上回国,在青州长广郡牢山(今青岛崂山)登陆。在彭城内史刘道怜(刘裕之弟,《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之父)支持下,法显在徐州北郊泗水边(今北区大运河畔的青山、桓山一带)建成中国第一座印度风格的寺院——龙华寺。
基督教也于汉代传入徐州。金陵神学院汪维藩教授在考察徐州汉画像石时发现,一些东汉画像石出现了以鱼、飞鸟、走兽、牲畜和爬虫组成的“上帝创造世界”等圣经故事,为中东地区早期基督教的艺术风格。汪教授认为基督教在东汉时已传入中国,比公认的唐代传入中国的说法提早500多年。
在佛教、基督教传入徐州的同时,徐州人张道陵创立了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也随着丝绸之路外传。如今,道教的养生、风水等早已风靡世界。道教炼丹术还促成了火药的发明,不但能制成烟花爆竹装点喜庆气氛,还在传入西方后产生了划时代的重大意义——预示着冷兵器时代进入到火器时代。
4、工业文化。宋代黄河改道夺淮之前,徐州是桑麻遍野的丝绸之乡。徐州的汉画像石中有脚踏织机的纺织场面,苏轼知徐州时有“村南村北响缫车”的诗句。唐代绢丝品共分九个等级,徐州产的被评为第三等级,徐州的绫、绢、绸都作过贡品,同时也远销域外。此外,铜山利国、萧县白土还都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分别建立起集采矿(铁、铜)、冶炼、铸造于一体和集采矿(煤、高岭土)、制胚、烧瓷于一体的两大产业。宋代全盛时,两地均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利国冶36座,年产铁30万余斤,约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之六;白土有窑72座,为淮河流域的制瓷中心。两地生产的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经丝绸之路出口。白土镇的瓷器经隋唐大运河由扬州出海,利国镇冶炼的标有“铜出徐州”铭文的铜镜,早在三国时就被魏明帝作为国礼馈赠给倭王。利国还产磁石,可作为指南针广泛地应用在丝绸之路上。
同时,玉石等徐州本地没有的资源,从新疆的和田或昆仑山经过丝绸之路流入后,经能工巧匠的辛勤加工,成为价值连城的楚宫重器,为王室所独享。
5、名人文化。一是白居易。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符离集生活了20多年,把徐州视为自己的故乡。他的许多诗取材于徐州,最著名的是以才女关盼盼与徐州节度使张愔爱情为题材,写了千古名诗《燕子楼》,被日本遣唐使带回国。当时的日本诗人大江千里又根据白居易的诗创作了和歌,两人的诗歌均收入日本《古今和歌集》,成为中日文学史的佳话,也使燕子楼名扬日本上千年。1992年,中日双方在燕子楼前合立诗碑,上刻赵朴初所书的白居易《燕子楼》诗和日本冈崎嘉平太所书的大江千里为白居易诗而作的和歌。二是苏轼。宋代大文豪苏轼任徐州知州组织军民抗洪后,入冬风雪交加,居民缺薪少材,无以为炊,于是派人查访,终于在白土镇找到煤炭(当时称石炭),解决居民越冬生火取暖的难题。以天下为己任的苏轼,没有到此为止,而想到了利国冶铁的难题。利国用煤作燃料,能够冶炼出“犀利胜常”的钢铁,满足宋朝对辽、西夏作战之需,并且保住了林木不被砍伐。据《徐州煤炭史》推测,宋时白土72座瓷窑,利国36座冶场和铸造铜钱的宝丰监,加上徐州地区的十多万居民,白土镇煤炭的年产量不会少于1500吨。以至于200年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途经徐州时,惊讶于利国拥有庞大的冶铁制造业,并对当地人使用“黑色的石头”作燃料大开眼界。
6、运河(黄河)文化。一是隋唐大运河。途径徐州南部符离县的埇桥(今宿州市埇桥区),西进中原。同时,流经徐州城北和城东的汴水和泗水,也承担着运河漕运的任务。因此,徐州是隋唐大运河的咽喉要冲,朝廷驻有重兵以确保运河漕运的安全畅通。一旦埇桥被占,漕运阻绝,将切断长安和富庶的东南、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联系,威胁到唐朝的安全。新罗人崔致远曾入淮南节度使(驻扬州)高骈幕府,参与机密要务和军事行动。他的《桂苑笔耕集》,全面展现了唐代的许多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都是围绕着争夺徐州的漕运主导权展开的。
二是京杭大运河。1194年黄河夺汴水入泗水,在徐州傍城流过,再经淮河入黄海。元代定都北京后,将隋唐大运河改为京杭大运河,济宁至徐州之间的运河直接利用泗水,徐州至淮安之间的运河直接利用黄河。由于黄河含沙量高,引黄济运导致运河河道多次受淤,运河不得不避黄东徙。由泗水(今天的湖西航道——不老河)东迁至新河(今天的湖中小沿河),再东迁至湖东的泇河(今韩庄运河——中运河),运道北移。元世祖忽必烈任命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去扬州做官,他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途经徐州,先来到泗水边的利国,又来到黄河边的邳州(睢宁古邳镇)。明代朝鲜人崔溥、日本人策彦周良都是从宁波,沿京杭大运河北上进京的。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记录徐州许多运河景观,如邳州、吕梁洪、百步洪、广运仓、云龙山、九里山、北洞山、境山、“淮海第一关”、留城、利国、沛县等,其中许多已经不在今天的运河沿线了,真实地反映出运河徐州段的变迁。崔溥还专门抄录了运河黄家闸(位于今微山湖黄山岛)“眉山万翼碑”。碑文显示,明朝人把运河称为“缵禹之功,补天之不足,开万世太平之盛典”;把徐州称为“东方大郡,襟淮带济,为南北两京喉舌”。明代意大利人利玛窦沿大运河北上传教,他采用西方先进仪器测量了运河沿途各地的纬度,经利玛窦测量,徐州位于北纬34.5度。
三是黄河。清初,罗马尼亚人尼古拉·斯帕塔鲁·米列斯库以沙俄特使身份来到北京朝见康熙皇帝,并沿运河南下游历。米列斯库书中对徐州东门外黄河上的一座浮桥——弘济桥叹为观止。该桥由35艘大船相连,用铁锁锁住,人称“活桥”。今天,浮桥已改建为现代化桥梁,但仍称弘济桥。
7、战争文化。徐州作为运河、陆路交通枢纽,驻徐重兵大多与保卫运河、陆路畅通有关。唐朝在徐州先后设立了徐泗濠节度使、武宁军节度使和感化军节度使,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张建封、张愔父子,李愿、李朔兄弟因保卫漕运畅通受到朝廷表彰,至今徐州博物馆还立有记录李愿功勋的唐代石幢。而李正己反叛、庞勋起义攻打徐州,也都是为了争夺漕运的主导权。
明代徐州是南北两京咽喉,专门设有徐州兵备道、徐州左卫和徐州卫保护河防。大同街的明代“徐州卫”旧址,曾出土鸟铳、佛郎机和许多铅弹。鸟铳是西班牙研制的新式火绳枪,因枪口如鸟嘴,故名鸟铳;佛郎机是由葡萄牙传入的后装新式火炮,因明朝称葡萄牙为佛郎机,故将这一武器称作佛郎机。这些火器威力大,射速快,为现代枪炮的鼻祖,被明军大量仿制和配备,实现了武器装备与世界的同步。
近代以来,火车代替了驼队,成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陇海铁路向西穿越亚欧大陆腹地,与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相重合。1915年陇海铁路开封至徐州段通车,1925年徐州至海州段通车,使徐州成为津浦、陇海两大铁路的枢纽,经济全面繁荣。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陇海铁路徐州段临危受命,担当起抢运物资、遣送难民和运送抗战部队上前线的任务。次年台儿庄战役后,徐州抗战主力部队也沿陇海铁路西撤,在大后方坚持持久战。云龙山上的铁路殉难员工纪念碑,讲述着这段悲壮的历史。
8、书画文化。徐州是书画艺术之乡,“彭城画派”八大家之一的王子云,抗战时期为抢救丝绸之路古文化做出重大贡献。陆上丝绸之路自宋代起冷落了千年,20世纪初再次被发现,各国探险家蜂拥而来,无数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王子云放弃了法国绿卡,组织了中国人自己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并出任团长。考察团历经艰险,走遍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绘成了敦煌莫高窟全景图长卷,与创作的霍去病墓“马踏匈奴”雕塑的石膏模型,一起送各地展出引起巨大轰动。让抗战中的国人深受震憾,重新认识民族的辉煌过去,进一步坚定了不愿作亡国奴、奋战求存的斗志。后来王子云选择留在西安,潜心研究古丝绸之路文化艺术,93岁高龄完成煌煌巨著《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
参考文献
《人民日报·“共享丝绸之路”特刊》、《徐州胜迹》、《徐州文化博览》、《嘉靖徐州志》、《同治徐州府志》、《徐州交通史》、《徐州煤炭史》、《彭祖是前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和丝路文化的奠基人》。
(责任编辑:蒋岚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