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穿汉服,习汉礼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热潮。以汉服为载体,促进民族文化觉醒,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已成为激发全民爱国之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表现形式。
一、什么是汉服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汉服,又称汉衣冠,不是特指“汉朝服饰”,而是泛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礼仪衣冠体系。 “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汉服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语,汉俗由此得名。古时日本、朝鲜、越南都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可见汉服是多么受追捧。
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汉服充分体现了古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代表着中华民族优雅、博大的气质。
二、汉服的款式
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rèn),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结构上,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厘米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并且分为十个部分:领、襟(jīn )、裾(jū)、袂(mèi)、袪(qū)、袖、衿(jìn)、衽、带、系。汉服有三种长度∶襦(rú)、裋(shù)、深衣。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汉服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三种 “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深衣”制,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制,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所谓深衣就是直筒式的长衫,把上衣、下裳连在一起包住身体,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得名深衣。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为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汉代服饰以深衣为主,衣裳相连,续祍钩边,前襟接出一段,穿时绕至背后,根据前襟结出的那部分形式不同,又可细分为曲裾和直裾。曲裾,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衣襟呈曲折三角状,缠绕在腰间,从正面可以观察到层叠的边缘,配以精美的花边,绕身数周,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曲裾,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时期男子穿曲裾深衣的已经不多了。
所谓“直裾”,就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无需绕至背后,又称作襜褕。这种深衣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
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汉服一般采用右衽,衽,本义是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过来称左衽。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也就是说领子的样子看起来应该是字母“y”的形状。“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一些历史时期,汉族受外族影响,也有着左衽的情况。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汉族只有在给死者穿衣时才用左祍,表示衣服永远不会脱下。
古代九五之尊的皇帝的服饰,称之为冕服。这种服制在西周时就有了,毛公鼎的铭文中,就有“虎冕练里”的记载。这种服装是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头上戴的是冕冠,冕冠的顶部,是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长一尺六寸,宽八寸。冕板前后垂有“冕旒(liú)”。每旒长十二寸,长度齐于肩。冕旒数量及质地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多以刺绣和绘画的方式装饰于冕服上。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三、汉代着衣的主要特点
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袖宽为一尺二寸,衫无袖;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玉制成各种形状,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动有趣,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一般长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间,带钩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汉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颇受男子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
带钩的作用主要有:横装于带端用来搭接革带的两端,一种是与环相配直挂在革带上钩挂配饰。另一种较长的衣钩可装于衣服肩部钩挂衣领或装于衣领钩挂肩部。还有一种带扣,源自北方游牧民族,附有扣针,使用方便,后来逐渐取代传统的带钩。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使用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即立秋)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在袍服外要佩挂组绶,组是官印上的绦带,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盖住装印的鞶囊或系于腹前及腰侧,故称印绶。以绶的颜色长度标示身份的高低。
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因此,冠制特别复杂,有16种之多。汉代冠都是前高后低而又倾斜向前的式样。佩戴时和古制不同,古时男子直接把冠罩在发髻上,而汉代则先以巾帻包头,而后加冠。巾古时为成年的标志。帻是战国时由秦国兴起的,类似帕首的样子,开始只把鬓发包裹,不使下垂。
四、汉代陶俑的服饰
徐州出土的汉代陶俑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重在“写意”。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彩绘仪卫俑,融绘画、雕塑艺术于一体,造型凝重,色彩明艳;这组陶俑出土于1986年发掘的北洞山楚王墓,该楚王墓位于徐州市铜山茅村洞山村境内,发掘出土224件彩绘仪卫陶俑,绝大部分完整,神态逼真,宛若真人,惟尺寸稍小而已。色彩颜色丰富多样,有红、白、黑、绿、蓝、紫、绛诸色,色调配置和谐,衣纹线条流畅飘逸。
根据彩绘俑的装扮可分为持笏俑、持兵俑和背剑箙俑三种形制。持笏俑均头戴武弁,身着三重深衣,拱手而立,衣袖罩手,多数佩剑之鞘用黑、红、黄、白诸彩绘出。陶俑大眼,直鼻,均无胡须,腰际束带,腹前垂绶,足登双尖翘首履,其中两件持笏佩剑陶俑身材高大,额发簪笔,拱手执笏。可以看出,这种拱手持笏陶俑应是有较高职位的文官,身份应是楚国官职较高的文吏。为了增加穿着者的美感,领口和袖口往往能露出数层颜色对比分明的衬衣,如此不但整齐层叠,而且色彩鲜明,体现出汉代特殊的审美风尚。
汉俑的塑造也十分注重这一细节,无论是姿态优美的侍女俑还是直身立正的侍卫俑,衣领处均能看到这样的设计。还有上世纪九十年代驮蓝山楚王墓出土一组西汉舞乐俑。女性深衣更加注重美感,曲裾缠绕,腰身窄小,长摆曳地,多呈开放的喇叭状或燕尾状,充分体现出女性修长的身材。身份高贵的女俑,深衣往往还有彩绘花纹或是珠玉璎珞,装饰效果在彩绘俑上体现尤其明显。
我们还可以看到汉代妇女的发型,通常以挽髻为主,一般是从头顶中央分清头路,再将两股头发编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而到了西汉晚期,女子服饰则逐渐由这种窄腰身的深衣袍服向宽松风格转变。衣袖宽大,裙摆宽松,发型也变为高髻。
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不免将北方民族服饰带到了中原地区。北方民族大多畜牧生活,习于骑马,所以他们的衣着大多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之为“裤褶服”。“褶”为短身的袍,比襦略长的上衣,有广袖和小袖之分,下身的裤子也有大口和小口。战国时代赵武灵王首先在中原骑兵中推行北疆方匈奴胡人的服饰,短衣、长裤、皮靴及革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胡服骑射。这样的装束虽然与传统的汉族装束不同,但是却适合骑马作战,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汉代的骑兵,仍然保留和延续穿着胡服的传统,式样上采用广袖大口裤改左衽为右衽的形式,既可作为常服用又可作为急装戎服使用。通过徐州出土的骑兵俑可以清楚看到这种服装。
2005年徐州羊鬼山陪葬坑出土执械兵士俑,服装与骑士俑明显不同,仍属于步兵,身穿深衣袍服,足履。裤褶服不仅男性可穿,女性也穿。有些像汉服中的上衣下裳的形制。这张是徐州铜山内化北朝墓出土的双髻执笏女立俑,女孩面部丰满,细眉上挑,细长眼微睁,鼻较高,朱唇上翘,上身着黑色短衣,右衽,袖口略敞,露出手臂。下着长裤,裤腿肥大呈圆筒状,足蹬履露于裤外,双手相合拥笏于胸前。制作者将胡人少女天真活泼而又不失端庄秀丽的神态,刻划得惟妙惟肖。
五、汉服的文化内涵
汉代服饰中的“上衣下裳,交领右衽,宽袍大袖”都有着自己的深厚文化内涵。汉服之美深衣宽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成矩以应方,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腰间的衣带象征着做人要平衡中正。 汉服之美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人的生活起居顺应四时。因此人穿上了深衣,不但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在进退行走之间还要想到为人的权衡中正,顺应四时的起居习惯,与天地自然的融合。
汉服之美领口左右相交,左衽覆盖于右衽之上,也体现了左衽为阳在外,右衽为阴在内的阴阳观念,显示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穿着汉服让人神态举止含蓄内敛、端庄稳重,代表着中华民族优雅、博大的气质,古朴自然的审美情趣,及敬天礼佛、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正因为汉服所蕴含着的诸多民族文化内涵,所以早已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更成为现代人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精神家园。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穿汉服为美,在现实生活中更以效仿汉代礼仪文化为骄傲。徐州江苏师范大学连续3年为硕士毕业生举办的汉式毕业典礼也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在典礼上毕业生穿汉服、行汉礼、奏汉乐。行一拜父母,二拜师长,三拜母校之礼,通过这种方式弘扬国家的大学礼制,弘扬汉魂。
汉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责任编辑:李世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