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觉弥这个名字,现在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在民国期间的上海滩,姬觉弥却是鼎鼎大名的爱俪园的总管,贵为徐世昌总统府的顾问。他人生的顶峰、也最为人所争议的地方,都发生在爱俪园里。在有些人的眼里,他热心公益,慧眼识才;也有人说他沽名钓誉,附庸风雅;还有人认为他颐指气使,刻薄阴险……传说种种,不一而足。笔者近年接触一点姬觉弥的史料,现综合考订,抛砖引玉,以期同好教正。
姬觉弥是徐州睢宁高作人,但是除《高作镇志》人物传中收录姬觉弥条目、《睢宁文史资料》第一辑提到其姓名之外,市、县两志均隐其名。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睢宁县、徐州市两志在介绍睢宁名人姚尔觉的时候,提及民国25年,姚“受一同乡资助”,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这个同乡,就是上海滩爱俪园(俗称哈同花园)管家、睢宁人姬觉弥。曹聚仁在《爱俪园之忆》中提到过这段因缘,因为姚尔觉与姬觉弥同乡的缘故,他曾“借光”在园子里住过。曹聚仁说姬的原名叫潘孬,年轻时流浪北方,曾经在宫里住过一段时间,因此知道一些宫里的礼仪。后进哈同花园,也因此自比大太监李莲英,把罗迦陵服侍得如同慈禧一样。他同时提到,姬氏进园,是得到一名牧师的推荐。
《高作镇志》记载:姬觉弥为公元20世纪初期人,又名姬佛陀,高作南潘庄人,人称潘小孬。少年时流落北京,进宫服役。遇犹太国哈同携夫人罗迦陵晋谒隆裕太后,因罗迦陵为隆裕太后干女儿,后隆裕把姬觉弥赐给罗迦陵,带回上海,初仍服役,后得器重,升任哈同总管。哈同病故后,弥实为继承人。罗迦陵信奉佛教,贪图享受,一切都授权给他。孙中山北伐时,姬觉弥勇于捐资,建立奇功,蒋介石对其褒奖。民国初建时,徐世昌赐予大总统匾额一块,曾悬挂在高作镇潘油坊客厅上方。
乡人称姬觉弥为孬,可见其在小时候就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因为这个名字从来都是加之在不名之徒身上的。但是姬从一个小混混到权倾一时的哈同花园总管,交游出入皆是一时闻人学者、皇亲遗老、北洋政客,确实又透出种种神奇。加之姬氏富贵后对身世三缄其口,故弄玄虚,迷雾重重。有关他的故事更是以讹传讹,扑朔迷离。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史料,试图还原一下姬觉弥的本来面目。
一、生辰之谜。现在通行的说法是姬觉弥生于光绪十四年(1885)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这与李恩绩的春秋笔法不无关系。李恩绩在哈同过世后,曾在绍兴寄挽联一幅:家君曾与班荆,廿年寄寓名园,此后知音当属谁;小子亦尝沐荫,十月偕栖精舍,至今往事尚难忘。以“十月偕栖精舍”,且主要做姬的幕后捉刀人,在讲述到姬的故事时,道听途说在所难免,且不乏讥刺之能事。按照李恩绩《爱俪园旧梦录》的记载,姬觉弥偶然发现自己与造字圣人仓颉同日出生,因为仓颉肖鼠,索性就把自己的年龄也改小了三岁,改成了1888年。但是李恩绩只是姑妄言,对此事也不能确定。姬觉弥的同龄人,睢邑晚清拔贡、抗战前一度承乏湖南国学馆馆长的张树璜,1935年在《祝姬佛陀先生四十晋八寿序》文中说“乙亥四月为先生四十晋八诞辰”,言其“治商海上,积产千万,财名义声震寰宇。”“先生之奇,莫如博通典籍,精艺术,创设仓圣大学,是皆文人名士所难能。”按照睢宁虚岁计年的惯例,过寿也是以虚岁计算的话,姬觉弥当生于1888年。睢宁人60以上才称之为过寿。姬觉弥以区区48岁生日而大事张扬,估计一是“富贵不归故乡”的心念作祟,二是借此敛财。每逢姬氏生辰,爱俪园仆役园丁均要凑份子给其过寿,甚至行跪拜礼。
二、姓氏之谜。姬觉弥原来姓潘,诨名潘孬,官名潘翥云,旋改潘林,最终却以姬觉弥行世。不管名字变化,姓潘肯定是毫无疑义的。他曾在1913年给父亲潘杰三刊行过一本事略。以姬觉弥行世,按照他的说法,不是数典忘祖,而是“追复原始”。据李恩绩的解释,潘姓是古代姬姓的演化,因此改姓为姬,又因与仓颉的特殊渊源,后在园中设立仓圣明智大学、仓圣明智女学,自任校长,后又组织广仓学窘。这里需要道及的是,李恩绩对姬觉弥的很多名号、别署不以为然,如盘、佛陀、如来尊者、弥寿尊者、日晶、日新、配林、配陵、北陵、瀛洲馆主、九鼎山人等等。盘可当作潘解,与佛教相关的名号自然是与其佛家弟子的身份相称的。其中北陵、九鼎山人之类,睢宁人一看就一目了然,是不忘故土的意思。睢宁旧称北陵,辖区内有九顶山,现在安徽灵璧县境内。日新、日晶、配林、瀛洲馆主之类,或为个人自励,或是西文名字,或者书馆之名。但是名号如此之多,确实有沽名钓誉之嫌。
三、经历之谜。姬觉弥因缘际会进爱俪园,也是一个谜。就当前的史料来看,比较真实的资料,应该还是以曹聚仁、李恩绩的说法为准。按照李恩绩的记载:姬觉弥生于光绪十四(1888)年三月二十八日,原名潘翥云。根据姬氏自己说:“童年走燕赵,出居庸关,驰骤大戈壁,由土耳其趋欧洲诸国。归而航海,居扶桑三岛,……倦而返,息辙海上,年甫逾冠也。”根据这段话,那姬觉弥童年到河北京畿一带,后经土耳其至欧洲,再后从海路取道日本回国,20多岁到了上海。李恩绩言及姬觉弥进园前曾担任教育工作,在北京的时候手眼通天,与内廷太监、敕建寺庙的和尚都有交往,还曾在新疆从军。从后来姬觉弥主持编译《汉译古兰经》,在爱俪园创办大学、中小学来看,相信与这段经历也不无关系。但是,为何小小年纪就有这样传奇的经历,确实是个谜。另有几本哈同的传记提到其出身也是众说纷纭,说他自幼学拳,参加过义和团,在黑龙江巡抚衙门当过差。熟谙人物掌故的高拜石先生说他少年时为宫里太监收养,因发现未被净身仓皇出逃,被送到教会藏身。后因罗迦陵要学官话,遂为一名牧师、罗氏英文教师保荐得以进园。姬觉弥在他撰写的《哈同先生行状》中说:“觉弥游沪,先生见而许为可交,遂招襄肆事。时则爱俪园已落成。”爱俪园正式落成是1909年,与“年甫逾冠也”刚好照应,但是游历欧洲、日本之语,如果是跟从牧师回欧洲也在情理之中,否则就有点夸大,不可信。
四、书家之谜。姬觉弥的书法在旧上海小有名气,其书法作品称之为“悬珠体”,为其独创。相对现在以手指、竹子等工具“异书”的民间工艺大师来说,姬觉弥无疑是这行当的老祖宗。他能用手、腕、肘,以海螺、拖把、扫帚、树枝、鞋底等上百种方式书写,什么左右开弓、三管齐下、联珠笔等等,种种不一,可谓一绝。1915年以姬氏作书的照片以及文朋诗友唱和的文集,曾辑录为《玄珠笔陈》一书印行。近年随着艺术品收藏热的方兴未艾,姬氏作品也逐渐升值,少则数千,多达数万。高拜石说到其书法的时候,有过这样的记载:“姬觉弥更是‘邪气’得很,他用生铁铸为笔馆装上笔毫,笔馆之端,缀以长铁链,悬在梁间,下垂及案,用时执铁管,运毫挥洒,有如扶乩,他颇具膂力,这分量颇重带链的铁笔,居然使转自如,淋漓满纸。”姬觉弥不仅是书家,还是“小学大师”,他编辑《颉典》,总纂《汉译古兰经》,牵头组织学人编纂出版了很多学术著作,有的却为世人所诟病。王国维在爱俪园主编《学术丛编》,后担任教职,与校长姬觉弥打过交道,眼见其挥金如土,又有“陵藉一切之意”,处处“自显势力”;谈及学术,“随口胡诌,语语出人意外。”对其为人更是厌感,在给罗振玉的信中说:“我辈处今日固不必深问其人品学术,然以一小人而复多变易,且未受社会陶融,此等人殆难共处。”
尽管姬觉弥谜团甚多,但概括其一生:他从小家境尚可,是个浪荡子弟,但人聪明伶俐,长得比较帅,识文断字,会武艺,但没有取得功名,因到处惹是生非,渐为乡里所不容,只得背井离乡四处闯荡。从过军,一度在衙门、宫内当过差,后来襄助办过教会学校,担任教职,到过欧洲诸国。因为一直颠沛流离,在夹缝中求生存,也学就了仰人鼻息,见风使舵的本领。姬氏虽然附庸风雅,自高身价,喜欢与名人显宦过从,但对文化、教育不无微功,这点还是应该客观来对待的。进哈同花园后,得到哈同夫妇赏识,经他建议,广延名家,创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给贫家子弟创造求学的机会。创设仓圣明智大学,曾聘请王国维、沈曾植、费恕皆等国学大师、前清翰林任教,创办广仓学会,康有为、冯煦等耆老经常出入广仓学窘。他延请名家编辑的《学术丛编》、《艺术丛编》等出版物,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由他总纂编译的《汉译古兰经》,也不失为一部严肃慎重、特色显著的译本。1929年,寓居北平的民国前议员,睢宁同乡王玉树等人在京偶然发现葛之莫主修的《睢宁县旧志》,姬觉弥曾一起捐资重刻。除前文中资助同乡姚尔觉之外,现代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贫困的时候,姬觉弥敏锐地发现其艺术天分,曾收留资助留学。仓圣明智大学存在时间虽然不长,却培养出近代大律师吴凯声,近代研究梵文藏文经典的佛学家、郭元兴。郭元兴亦睢宁人,为姬觉弥养子,有媒体报道《十三经注疏》都装在其脑里,国学功底可见一斑。1931年和1941年,哈同和罗迦陵先后去世,两人留下的遗嘱有很大出入。其中在罗迦陵留下的遗嘱中,姬觉弥可以得到400万元。为了遗产,哈同夫妇的中外国籍的养子女曾进行旷日持久的诉讼,直至抗战胜利后才达成和解协议,姬觉弥总计分得价值3000万法币的资产。上海解放后姬觉弥以佛教徒自居,1964年病逝于香港。
(责任编辑:蒋岚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