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履
根据文献记载、出土实物和图像资料,汉代履的材质、款式和色彩都比以往丰富。由于纺织技术进步,制作履的材质有丝、麻、布、锦、革、草等,形状有方履、平头履、圆头履、尖头履等。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有履的实物,这些履的材料为丝质、麻质。汉代有地位的男性多穿着丝质履,如湖北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168号汉墓出土有锦缘素丝履、锦缘青丝履等,墓主有大夫爵位。麻质履也是男性经常穿着的鞋履,如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有麻布制作的平头麻履。另有使用皮革制成的履,也叫鞜。
汉代履的款式有圆头、方头、平头、尖翘头、宽头等。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和山东沂南汉代画像石墓都有穿着圆头履的男性形象。除单鞋外,还有复底鞋,称为“舃”和“屐”。
四、佩饰
男性佩饰主要为组玉佩、佩绶、佩刀等。
组玉佩是东汉祭服中使用的明确等级身份的佩饰,称为“大佩”,即在祭祀仪式中佩戴于腰间的组玉佩。皇帝的组玉佩“冲牙双瑀璜,皆以白玉”。组玉之间“乘舆落以白珠”。公卿诸侯所佩组玉之间“以采丝”。佩饰中体现着等级差异。
绶,是用来系玉佩或系印纽的绦带,东汉官服上用来区分身份等级的标志之一。它是汉代官员权力的象征,由朝廷发放。按照规定,官员外出,必须将官印装在腰间的鞶囊之内,将印绶垂在鞶囊外面。《后汉书·舆服志》:“乘舆黄赤绶,四采,黄赤缥绀,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诸侯王赤绶……公、侯、将军紫绶……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千石、六百石黑绶……”由此可知,绶有黄、赤、紫、青、黑等色,不同等级的人使用绶的颜色、长度等都有区别。
佩刀主要为皇帝、诸侯王、公卿百官、光禄勋属官、少府属官等使用。其中皇帝的佩刀最为华贵,诸侯王次之,公卿百官则相对普通。《后汉书·舆服志》记载,皇帝佩刀“黄金通身貂错,半鲛鱼鳞,金漆错,雌黄室……”,诸侯王佩刀“黄金错,环挟半鲛,黑室”,至于公卿百官的佩刀,则为“皆纯黑,不半鲛。”
在袍服外要佩挂组绶,组是官印上的绦带,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盖住装印的鞶囊或系于腹前及腰侧,故称印绶。以绶的颜色标示身份的高低。皇帝黄赤绶四彩,黄赤绀缥,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同。诸侯王赤绶四彩。赤黄缥绀,长二丈一尺,三百首。长公主,天子贵人同。公侯将军金印紫绶二彩,紫白,长一丈七尺,一百八十首。九卿银印青绶三彩,青白红,长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千、六百石铜印墨绶三彩。四、三、二百石铜印黄绶。自青绶以上有三尺二寸长的縌与绶同彩,而首半之,用以佩縌。紫绶以上可加玉环和鐍(鐍是有舌的固定带子用的环状物)。这里的首是经丝密度的单位,单根丝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绶广六寸,首多者丝细密,首少者粗。佩縌就是结绶于縌,意即在佩玉的带纽上结彩组,与绶相连。平时官员随身携带官印,装于腰间的鞶囊中,将绶带垂于外边,绶带一端打双结,一端垂于身后。商周绶带的前面挂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的韨,春秋战国时废去韨佩,改为系縌,以方便行动。
五、不同身份男性的服饰
1、汉代帝王服饰
皇帝冠类有冕冠、通天冠等。冕冠为祭祀场合所戴,配合章服一起使用。通天冠为正月百官朝贺时天子所戴。
帝王服饰主要有(东汉)冕服、深衣、袍等。冕服为举行祭祀等重大活动时所穿,通过冕服上章文的数目,体现帝王的尊贵。深衣既可作为礼服,也可和袍一样,作为常服穿着。
佩饰类主要有组玉佩、佩绶、佩刀等。相较之文武百官,皇帝所用佩饰的材质最贵重,样式也最为华丽。
2、汉代文臣服饰
文臣所戴冠为进贤冠。三公及列侯冠为三梁,中二千石及以下至博士皆戴二梁冠,宗室、太官令、符节令亦为二梁冠。博士以下至小吏及私学弟子等为一梁冠,进贤冠上的梁数多少与身份地位的高低有关。文官所戴之帻称为介帻,主体支起呈屋顶状,一般为长耳,与进贤冠搭配使用。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侯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3、汉代武将服饰
武官所戴为武冠,也称“武弁大冠”。侍郎、中常侍的冠上加黄金珰、金蝉为饰,冠右侧插貂尾,作为其职位的象征。武冠上加双鹖尾的鹖冠一般为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虎贲武骑等。东汉时期,宫殿门吏仆射戴却非冠,卫尉所率领的卫士戴却敌冠,司马殿门大难卫士戴樊哙冠。武冠所戴之帻一般为平上帻或平巾帻,一般为短耳。
使用鹖冠的官员,其朝服为绉纱制成的纱縠单衣。其中虎贲中郎将穿着虎纹绔,虎贲武骑穿着虎纹单衣。东汉有缇骑一职,其武官服的主色可能为丹黄(赤黄)色。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4、汉代民众服饰
(1)儒生服饰
东汉时有儒服,主要是章甫冠、方领和缝掖之衣。章甫冠的形制与东汉委貌、皮弁冠类似。缝掖之衣为大袖的单衣,领口为方领,这是儒者服饰的标志性特征。
(2)平民服饰
汉代平民服饰以实用性为主,主要为袍、襦、袴等。汉代统治者对平民服饰的使用有一些限制。《汉书·高帝纪》:“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刘氏冠’。”同时规定了人不得穿着锦、绣、绮、縠等名贵衣料。平民的服色“青绿民所常服”,红色、紫色等华丽的颜色禁止平民使用。
东汉时期服饰等级更加明确,贵族所使用的服饰不可僭越。多数平民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多穿着布料简单的衣服,因此“布衣”、“褐衣”成为平民身份的象征。褐衣,为粗布衣,一般为麻、葛、兽毛的粗加工布料,社会地位低下的贫困人民多穿着此种衣服。
社会下层的仆人,所戴帻一般以颜色区分职业。如东汉从事厨房工作的仆人常戴绿色帻。另外,汉代常以“苍头”指代奴隶,即青帻。
六、汉代男性服饰的特点
汉代是继秦代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国家,作为历时四百多年的封建社会,汉代男性的服饰是中原地区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式、制度等方面对后世服饰有着深远影响。从汉代男性服饰的形式,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男性服饰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汉代的社会特点,使得男性服饰具有独特的时代性。其次,东汉时期服饰制度确立,服饰被赋予政治的意义,成为身份等级的标志,服饰具有等级性。
1、服饰的时代性
(1)儒、道思想共同影响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汉代社会重要的政治思想。西汉初年,统治者提倡黄老思想,“无为而治”,目的是为了休养生息,使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汉初财富的积累,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汉武帝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威,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自汉武帝时期确立统治地位以后,直至东汉,都是统治阶级提倡的思想。
对于男性服饰而言,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是服饰等级制度的确立以及服饰的日益华丽。《汉书·律历志》记载,汉武帝元封七年时“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于天也”, 东汉明帝时期又确立了详细的服饰等级制度。《汉书·贾谊传》:“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贤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白縠之表,薄纨之里,緁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会召客者以被墙。”由此可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服饰成为身份等级的标志。同时出现了社会上竞相比奢,人们追求华丽衣着的风气。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它与汉代的迷信、巫术、神仙、方术以及阴阳五行思想等都有密切联系。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以后,道家思想不仅没有消失,还影响了儒家思想在汉代的发展。道家思想中的迷信、神仙方术等在两汉时期一直流行。汉代人视死如生,厚葬成风,目前发现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墓葬壁画以及陪葬俑等资料都可以说明这一点。道家思想对男性服饰的影响,表现在对服色的规定上。《武帝纪》记载,太初元年,“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东汉建武二年,光武帝“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制定了详细的官服制度,对服饰的颜色也作出了具体规定。
(2)服饰材料的丰富
从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与前代相比,汉代男性服饰冠、衣服、鞋履的种类已经比较齐全,服饰材质也比较丰富。汉代纺织技术和前代相比有所进步,加上统治者对和纺织业相关的农业的重视,纺织品质量提高,种类更加丰富多样。汉代丝织品种类有素、缣、纱、縠、罗、绮、锦等,工艺有刺绣、染色、印花等。因此男性服饰的材质丰富,服饰形式更加多样化。
(3)服饰的时代特征
两汉时期,男性服饰的形式发展变化以及服饰制度的确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汉代男性服饰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服饰。汉代男性的服饰种类丰富多样,如天子所服冠有冕冠、通天冠等。文官、武官的冠造型有明显差别。男性服装既有衣裳连属式的深衣、袍服,又有上衣下裳式的襦、裳等。鞋履的造型和材质也比较多样。
汉代男性服饰既具有实用性,同时贵族男性服饰又具有身份等级性。西汉时期的服饰对前代多有继承。东汉时期的服饰趋向华丽的风格,这也与社会经济发展,奢靡风气盛行有关。
2、服饰的等级性
(1)汉代服饰制度的确立
西汉初期,国家初建,社会经济萧条,百废待兴。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统治阶级提倡休养生息政策,推崇黄老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在礼仪方面,“汉承秦制”,很多制度仍旧延续秦代,并未对服饰制度作出统一规定。《后汉书·明帝纪》记载:“汉初,文学既阙,时亦草创,舆服旗帜,一承秦制,故虽少改,所用尚多。”
至汉武帝时,经过汉初数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显著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在这样的基础上,统治思想开始发生变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开始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并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末期。儒家强调礼制,利用服饰差异来体现身份等级的观念重新确立。汉武帝曾下诏改正朔、易服色,《汉书·律历志》记载,汉武帝元封七年时“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于天也”。《汉书·礼乐志》记载:“至武帝即位,……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史书中记载有武帝确立服色的记载,对于制定何种礼服并无明确记载。
东汉建武二年,光武帝“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至明帝永平二年,制定了详细的官服制度。《后汉书·舆服志》:“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初诏有司采《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乘舆服从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从大小夏侯氏说……”,结合前代所继承的部分秦制以及西汉旧制,制定出一套蕴含儒家思想的等级明确的服饰制度,对各项礼仪活动中所对应的不同服饰做出了一系列等级化规定。东汉服饰制度成为儒家奉为经典的上古先王之礼在东汉服饰领域中的一次重要复兴。
(2)男性服饰等级制度
东汉明帝时期确立的服饰制度,规定了在不同场合下身份等级不同的男性所穿着的服饰形式。比如,在祭天地、宗庙、明堂等重大祭祀仪式中,皇帝戴冕冠,冠前垂旒,“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根据使用者等级由高至低,垂旒数目随之递减,垂珠的贵重程度也由贵至贱。
与冕冠相配的为章服。天子冕服有十二章,即祭服上图案的数量为12个。《后汉书·舆服志》:“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备五采,大佩,赤舄絇履,以承大祭。”祭服上图案的数量随着地位由高至低也是递减的。汉代服饰以“缘”为饰,“公、列侯以下皆单缘襈,制文绣为祭服。”即公、列侯等级及以下只能以相对窄边的单缘(与“重缘”宽边装饰相对)作为祭服的装饰。而其他等级不足以身穿冕服者,则袀玄长冠或随具体礼仪制度相应穿着。
祭服中用以区分等级佩饰称为“大佩”,即在祭祀仪式中佩戴于腰间的组玉佩。皇帝的组玉佩“冲牙双瑀璜,皆以白玉”。组玉之间“乘舆落以白珠”。公卿诸侯所佩组玉之间“以采丝”。佩饰中仍然体现着等级差异。
另外,佩绶、官服上的佩刀等也有着不同的等级规定。
(3)汉代平民服饰
汉代平民服饰以实用性为主。在规定服饰等级制度的同时,汉代统治者还对平民服饰的使用有一些限制。《汉书·高帝纪》:“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刘氏冠’。” 同时还规定了商人不得穿着锦、绣、绮、縠等名贵衣料。平民的服色“青绿民所常服”,红色、紫色等华丽的颜色禁止平民使用。事实上,多数平民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也穿不起华贵的衣服。
(责任编辑:蒋岚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