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雨花英烈精神,首先就会想到雨花台烈士陵园。雨花台烈士陵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圣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和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以及江苏省首批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长期以来在弘扬雨花英烈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雨花台烈士陵园概述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外1公里处,占地面积153.7公顷,有各类林木30余万株,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澜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
自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叛变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雨花台沦为国民党当局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刑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许多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这里壮烈地倒下,比如恽代英、邓中夏、罗登贤等大批烈士都在此英勇就义,他们用生命为新中国的诞生铺平了前进的道路。据不完全统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在这里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其中留有姓名记录的烈士只有1519人。①先烈们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多数出身于富裕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不乏留洋的博士。他们牺牲时大多很年轻,平均年龄不足30岁,最小的才16岁。在革命征途中,他们无论身在何时何地,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面对威逼还是利诱,始终忠诚如一,宁死不屈,气贯长虹。在他们身上闪耀着理想的光芒,体现着信念的力量,散发着人格的魅力。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他们的革命理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信仰至上、对党忠诚、舍身为民、勇于担当”的革命大无畏精神,这是无数英烈留给我们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先烈,鼓舞后人,党和政府决定在此兴建雨花台烈士陵园。陵园包括雨花台主峰等5个山岗,以主峰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轴线,自南向北有南大门、广场、纪念馆、纪念桥、革命烈士纪念碑、北殉难处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门以及西殉难处烈士墓群、东殉难处烈士纪念亭等,其中烈士就义群雕、纪念馆和纪念碑为主要纪念性建筑。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的雨花台烈士陵园已是一座以自然山林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体,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全国独具特色的江苏省级纪念性风景名胜区。
二、开展雨花英烈精神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一项基本的国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开展雨花英烈精神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开展雨花英烈精神宣传教育,对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②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雨花英烈精神宣传教育是缅怀先烈,不忘历史的重大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指出:“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我们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在战胜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后,经过人民解放战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③而雨花台成千上万的英烈们正是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英勇献身,付出巨大牺牲。我们开展雨花英烈精神宣传教育,目的就是要缅怀先烈,不忘历史。我们缅怀先烈,不仅要牢记他们催人泪下的英勇事迹、永载史册的不朽功勋、感人肺腑的真挚情感,更要读懂他们的精神气质,从中汲取营养与力量,以之砥砺我们的理想信仰。在共赴国难时,英烈们必须在生与死、利与义、家与国之间抉择,崇高坚定的理想信仰让他们舍生取义,弃小家顾大家。在和平年代里,生死考验少了,而小家与大家、利与义的矛盾冲突却愈加激烈。面对诱惑如何取舍?其实英烈们早已给出答案。施滉烈士说:“公私不可得兼的时候,当舍私为公,切不可舍公为私;公私可以得兼的时候,亦先公而后私。”恽代英烈士说:“人生的幸福不在于衣、食、住、行,而在于心灵的愉悦。”这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直至今天仍然振聋发聩,仍然可以作为我们坚守理想信仰的行为准则。习近平主席曾经强调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④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⑤正是无数英烈奋斗牺牲、矢志追求的目标。英烈虽然逝去,但他们开创的事业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继承下去,并不断创新发展,他们留下的中国梦的精神火炬,更需要我们接力传递下去。
(二)开展雨花英烈精神宣传教育是纯洁思想,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现象时有发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较多,一些领域的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有的地方呈现出塌方式腐败,有的领导干部、公权人员在面对金钱、美色的诱惑时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我党面临的严峻考验。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品德和党性修养已迫在眉睫,而开展雨花英烈精神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纯洁政治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英烈精神,就能增强自律意识,永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就能增强公仆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能增强党性修养,坚定政治立场,在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和诱惑时,才会有战胜自我的胆识和魄力,经得起考验,抗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做到自警、自省、自重、自励,自觉抵制“四风”问题。通过不断学习英烈精神,就能自觉崇尚社会主义荣辱观,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坚决抵制腐朽思想歪风邪气,始终做到清正廉洁,敢与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带头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恪尽职守把工作做好。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西柏坡时曾经说过的那样:“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⑥
(三)开展雨花英烈精神宣传教育是传承精神、激发热情的力量源泉
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青年一代,尤其是青年学生,成为推动历史发展不可估量的中坚力量。他们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为中华民族保持坚强的团结及旺盛的生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在东汉恒灵年间,政治日非、民不堪命,就爆发过有三万学生参与要求改革政治,罢斥宦官的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一次学生爱国运动。⑦特别是到了近现代,青年学生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爱国运动更是蓬勃发展。在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的影响下,北京的青年学生以邓中夏等革命者为核心,成立“学生救国会”,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妥协的卖国政策,发动了1919年如火如荼的“五四”运动,而邓中夏正是雨花英烈之一。紧随“五四”运动以后的学生爱国运动更是举不胜举。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悲惨屈辱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史。⑧可以说,一部中国青年学生近现代革命史,也就是一部中国青年学生近现代的爱国运动史。可以看出,正是爱国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着青年学生不断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着不屈不挠地斗争。而在今天,我们大力开展雨花英烈精神宣传教育,就是要进一步传承英烈精神,加强青年一代,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青年热情,凝聚青年力量,增强他们对祖国荣誉和尊严的强烈自豪感以及对祖国兴衰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鼓舞和振奋民族精神。今天的青年就是明天建设祖国的生力军。通过英烈精神教育可使他们认识到,今天虽没有昔日反动军警的棍棒刀枪,没有卖国政府的腐败,没有军阀的暴戾,没有战场的硝烟,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当今世界科技、经济的激烈竞争就是没有硝烟且更为残酷的战场。落后就要挨打,为了不使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重演,永远保持民族的独立与尊严,青年一代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者的爱国主义传统,并以此为动力,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开展雨花英烈精神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展继承和发扬雨花英烈精神等爱国主义教育要不断创新发展,工作方式力求更加广泛,灵活多变;工作方法力求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力求更加明显。大力开展雨花英烈精神宣传教育工作,既要保持好的传统做法,又要谋求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笔者认为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重点搞好基础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主阵地作用。教育基地首先要十分重视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各个场馆的基本陈列,要在拓宽展出场地、改善陈列设施、丰富展出内容、改进教育手段上下功夫。雨花台烈士陵园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雨花英烈历史资料丰富,基本陈列独具特色,坚持不断充实、常办常新,已经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其中烈士纪念馆除了陈列有重要历史图片和文物外,还有专门创制的大型国画、版画、油画、浮雕、圆雕,复原刑讯室等,把当年烈士们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场景生动直观地再现出来,极大地增强了展览的感染力,吸引更多的观众游览参观,参观观众逐年增加,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适时举办专题展览,丰富和拓展英烈精神教育的内涵。
教育基地可围绕党和政府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和教育重点,适时举办一些主题鲜明的专题展览,这既配合了党和政府的工作,也可形成自己的风格,有时一个展览能在当地引起轰动,乃至全国也有较大影响。比如2015年7月上演的《雨花颂·信仰》,此次演出是南京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以信仰为主题的艺术形式表现的党性教育活动。《雨花颂·信仰》通过与雨花台英烈跨越时空的对话,弘扬雨花英烈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党员宗旨信念,牢固树立新时代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演出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有的观众看完演出后感慨地说:“每一次走进雨花台,都会被英烈精神所感染,依然止不住热泪盈眶,心中激荡起深深怀念之情”。
三是通过承办各种社会活动,扩大英烈精神教育的辐射面。每逢一些重要节日、纪念日,教育基地可以不失时机地积极申请承办各种大型纪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往往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很好的影响,甚至在海内外激起强烈反响。针对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重要时期,教育基地可以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教育活动。比如新党员、新团员的入党、入团宣誓方式;大专院校新生入学、毕业生分配就业教育;部队新兵入伍、老兵退伍教育等都可安排在基地进行。还可以主动与周边学校联系,利用假期开办冬、夏令营,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课余活动,这既可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还可增长他们的知识,同时受到教育。
四是广泛开展共建活动,增强英烈精神教育的效果。教育基地可以广泛开展共建活动,与当地的部队、高等院校、中小学校、机关、街道、厂矿企业等签订相关协议,组成共建单位,形成互相支持,互相合作的共建关系,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活动。这样既可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加强自身建设,同时也使共建单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进一步深化,达到双赢效果。
五是坚持组织巡回展览、宣讲团、文艺汇演等活动,大力延伸英烈精神教育的阵地。在新形势的挑战下,教育基地应改变过去坐等观众上门的方式,可以把烈士们的英勇斗争事迹编写成报告材料,组成“烈士事迹报告团”;把现有烈士的文物资料精选制作成活动版面,开展烈士史料巡回展览,积极主动地与街道、学校、部队、企业等基层单位联系,坚持送展上门、送教上门。这种办法既解决了教育基地自身场地限制问题,又解决了这些单位在组织上、交通上及时间安排上容易出现的矛盾,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普及、深入。有些质量高、效果好的展览、演讲、报告和汇演等更应坚持“走出去”的路子,可应邀赴外地,甚至是境外举行,这既扩大了教育范围,又提高了社会声誉。
六是联合多部门多渠道协作,不断提高英烈精神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教育基地在坚持办展览、搞活动的同时,还要重视联合多部门多渠道发挥团结协作效能。比如与史志、档案部门联合收集、整理,挖掘、研究雨花英烈精神、事迹等相关资料,使得英烈的卷宗资料更加丰富、完整、真实,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加优秀的教材。如由三家单位联合编写并于2015年5月出版的《雨花魂》一书就是很好的例子。与新闻媒体联合,加强各项活动的新闻报道,特别是加大雨花台作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宣传力度,扩大受众的范围,提升自身的声誉和知晓度。与文化宣传部门联合,根据雨花英烈们的英勇事迹,编排生动、感人的话剧等舞台剧进行文艺演出,甚至与相关单位合作拍摄成影视作品,达到广泛传播,又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效果。
七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不断创新拓展英烈精神教育的多重效益。雨花台烈士陵园是集纪念、教育、旅游、休闲、生态为一体的多功能风景名胜区。⑨它不仅拥有庄严肃穆的纪念建筑群和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还有郁郁葱葱的生态密林和四季应时的花草树木,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当今社会正处于自媒体时代,教育基地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设网站,开通微博和微信,搭建网上教育平台。通过自媒体手段加大宣传的力度,扩大传播的范围,拓宽广大受众了解、学习雨花英烈精神的渠道,使他们在浏览网页、刷微信、发微博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对雨花英烈精神的感触,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同时通过网页、微博、微信的交流传播,还能提升广大受众对雨花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知晓,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雨花英烈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游客,这既有利于传播革命先进文化,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又有利于把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①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等编:《雨花魂》,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② 《中国梦,复兴路》(2012年11月29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4页。
③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
④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⑤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
⑥ 习近平:《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人民日报》2013年7月14日
⑦ 杨崇真、刘晓萍:《论新时期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第4期
⑧ 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16日
⑨ 孟国忠、蒋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浅析》,《广东园林》2008年第1期
(责任编辑:蒋岚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