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河龙王庙,原称敕建安澜龙王庙,位于江苏省宿迁市西北约二十公里处的皂河镇,北依京杭大运河,南临故黄河,2001年6月,被国务院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庙为清代国家祭祀河神金龙四大王的重要场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民俗价值。2014年6月,大运河成功申遗,皂河龙王庙作为运河沿岸重要的水神庙宇遗迹,被列入运河文化遗产名录。笔者2015年1月中旬曾前往皂河龙王庙考察,在依据《清史稿》、《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民国《宿迁县志》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地调查和口头访谈,对皂河龙王庙相关史实进行考证和研究,以求为这一重要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历史借鉴。
一、皂河龙王庙的建立及发展
皂河原是发源于山东郯城县墨河的支流,向南流入京杭大运河,因水底土色发黑而得名。皂河镇的形成及发展与清康熙年间靳辅开凿皂河有密切关系。《清史稿·河渠志》载:“康熙初,粮艘抵宿迁,由董口北达。后董口淤塞,遂取道骆马湖。湖浅水面阔,纤缆无所施,舟泥泞不得前,挑掘舁送,宿邑骚然。”康熙十九年(1680年),河道总督靳辅“创开皂河四十里,上接泇河,下达黄河,漕运便之。”皂河一带亦因此成为南北漕运要道,逐渐形成市集,称“皂河集”。清道光年间,曾任河南道直隶州判的卢盛芝,归里后,在集市周围筑圩防寇,遂有“皂河镇”的由来。
皂河龙王庙建立的具体时间,有多种说法,较为统一的说法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民国《宿迁县志》记载安澜龙王面:“在县西北皂河镇,康熙中建,雍正五年奉敕重修。”皂河龙王庙内保存有一块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重建火神庙石碑,碑文云:“里中父老云戊子季春……公昏夜鼓棹黄河,自徐邳口口口见岸上仪从甚多,八座鼓吹,如人间贵官,询之曰火德星君口口口口盖下一长吏口口口,天将明,旌旗冉冉入河神庙门,公遂登岸入庙,惟见火神遗像在焉。”河神庙创建时间虽不可详考,但却表明康熙六十年(1721年)之前此地就己有规模较大的河神庙宇。雍正五年(1727年),负责重修庙宇的河道总督齐苏勒亦在其奏折中云:“臣酌估修建金龙四大王庙一事,臣谨查江南黄河一带所建龙王庙宇甚多,或地处沮洳,或庙貌狭小,均不足以壮观瞻,惟宿迁县西皂河之庙地势高阜,四面宽敞,庙貌轩昂,且介于黄、运两河之间,与朱家口相近。”
皂河集龙王庙的重修与雍正年间的“河清祥瑞”有关。众所周知,黄河因泥沙含量高,水为黄色,水色变清极为罕见,故清代官方多将黄河水清视作盛世吉兆。雍正四年(1726年)十二月初九至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初四日,官员奏报,陕西、河南、江南、山东四省境内两千里的黄河清澈见底。“河清”事件发生后,雍正皇帝除遣官祭祀江南清河、河南武陟河神庙外,还敕令重修江南宿迁县皂河河神庙。由于皂河旧有庙基,重修较之新建开支较少,皂河庙修成时,虽然规模与河南武陟河神庙相同,而耗银仅三千九百九十九两。皂河龙王庙修成后规模宏大,齐苏勒奏称:“大殿添新补旧,复加修整,并改造大门、仪门、配殿,廊房外面通砌围墙,修造钟鼓楼以及建立牌坊,盖造东西道院。”所需费用由户部动用内帑抵销。此外,因淮徐道康弘勋在睢宁工次堵筑漫口“屡见神明显佑”,“陡遇工险,随祷辄应”,愿捐家资三千两酬神,“以一千五百两交付江南宿迁县,以一千五百两交浙江钱塘县”,在庙宇附近购置田产“以备朝夕香火、不时修葺之用”。而雍正帝批复曰:“庙宇工程出于朕之诚意,毋庸捐助置买田地以为香火之资,康弘勋既有此愿,自属可行。”
二、皂河龙王庙的管理和祭祀
据庙内雍正八年(1730年)所立《龙王庙祀田碑》记载龙王庙共有祀田十七顷之多。笔者2015年1月16日曾前往宿迁皂河龙王庙进行考察,曾亲眼看到这块石碑,石碑已残缺不全,碑文亦模糊不清,但祀田数量及立碑时间仍可辨识。龙王庙的日常管理由僧人负责,据长期研究皂河龙王庙的当地学者王晓风先生介绍,他幼年时曾听庙内最后一任住持戒明和尚讲述,庙中僧人俱来自承德避暑山庄,属佛教密宗,不忌荤腥。这种说法还有待考证,但庙宇日常管理由僧人负责,当确信无疑。
明清时期漕运、河工关系国计民生。皂河龙王庙处黄、运之间,又是雍正敕建,乾隆继位之初就极为关注。“朕即位元年,仰荷神明默佑,数处重大工程俱各循流顺轨,共庆安澜,朕心不胜感庆,理宜虔修祀典以答神贶”,故亲撰祭文发往皂河庙祭祀。其祭文曰:“江南宿迁县之皂河庙祀显佑通济昭灵孝顺黄河之神由来久矣,其地前控大河,后临运道,洪流遄波,远近奔汇,号称最险,奠厥民居系神功是赖,而祠宇岁久且圮,弗称祀典,爰允河臣之请,特发帑金,鼎新神庙。经始于雍正五年五月内,落成于是年十一月。……惟河工、漕运二者,皆国家大政。黄河经数千里,东入海,而淮徐适当其委任,是民命之所讬也。”祭文追念康熙、雍正治河祀神事迹,并祈神佑助,以求“蒙声福址、民物殷阜、神人协和”。不仅如此,乾隆六次南巡,五次取道皂河,并诣庙拈香祭祀,且每次都赋诗一首。道光十九年(1839年)七月,又颁匾额“福靖灵波”,对联云:“普佑功昭黄运靖,广敷瑞应雨风”,皂河龙王庙仍为官方所重视。
三、皂河龙王庙的建筑布局
皂河龙王庙建筑群,布局严整,规模宏大,轴线分明,左右对称。中轴线上建筑物主次清晰,错落有致。自南向北,主要由戏楼、山门、怡殿、龙王殿、灵官殿、禹王殿等建筑组成。最南端为古戏楼,额枋上悬挂 “奏平成”鎏金匾一块,上下门悬有“阳春”、“白雪”金匾各一块。该戏楼主要用于一年一度的初九庙会及皇帝驾临时看戏之用。古戏楼向北,为青砖铺设的宽阔广场,广场两边有两根六丈高的木质神杆(俗称旗杆),神杆两边有相对应的“河清”、“海晏”牌楼。广场北侧是山门,亦称禅殿。禅殿大门的两旁,置放两尊皇家石狮,其中雄狮重2.8吨,雌狮重2.76吨。山门正门的正上方,青砖镶嵌着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七个镏金大字“敕建安澜龙王庙”和一方“乾隆御笔”印。
过山门进入第一道院落,中心位置是乾隆皇帝下旨建造的御碑亭。碑亭正中耸立着一块5米高的御碑,碑帽的正面镌刻“圣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圣旨全文,主要内容记叙了康熙、雍正皇帝修建庙宇的原由和经过。碑身的背面刻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下江南时所题写的御笔诗文。碑身、碑帽的两面分别镌刻有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诣庙时所题写的御笔诗文。在御碑亭的两旁,建有钟、鼓二楼。
御碑亭的北面是怡殿。位于中轴第一道院和第二道院的相交处,殿内供奉杨、柳、杜、孟四大将军坐像,分别持鞭、锤、斧、蛇。神灵名称及其形象主要来自于戒明和尚和当地老人的回忆,至于四大将军究竟指的是谁,已无从考证。第二进院落是整体建筑中心院落,主体建筑是“龙王殿”,又称“大王殿”,殿内供奉的即是庙宇的主神金龙四大王谢绪。龙王殿两侧为是东、西配殿,东殿供奉“五湖神”,西殿供奉“四海一井神”,十尊神像皆手捧笏板,列次伺拜金龙四大王。第三进院落为灵官殿和东西庑殿,灵官殿东西侧分别供奉韦陀、灵官二神,其中韦陀为佛教神灵,灵官为道教神灵,从中可以看出佛教和道教对水神庙宇的影响。灵官殿后为禹王殿,供奉上古水神大禹,是整座庙宇中最高大的建筑。
四、皂河龙王庙所祀神灵
金龙四大王名谢绪,为黄河和运河河神,关于其由人到神的经历及显灵事迹,明清官方史料和文人笔记中多有记载。谢绪,南宋诸生,杭州钱塘县北孝女里(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安溪村)人,东晋太傅谢安之后,谢达之孙,兄弟四人,谢绪排行第四,秉性刚毅,以天下为己任。咸淳七年(1272),两浙大饥,尽散家财以赈之。知宋祚将移,构望云亭于金龙山,隐居不仕。南宋亡,谢绪北向痛哭不止,叹曰:“生不报效朝廷,安忍苟活。”作诗明志,吟毕,赴水死。明太祖朱元璋与元将蛮子海牙战于徐州吕梁洪,元师顺流而下,明军将溃,太祖忽见空中有神披甲执鞭、驱涛涌浪,河忽北流,遏截敌舟,震动颠撼,旌旗闪烁,阴相协助,元师大败。太祖夜梦一儒生,告之曰:“余为宋会稽谢绪也,宋亡,赴水死,行间相助,用纾宿愤。”太祖嘉其忠义,诏封为“金龙四大王”。因其具有护漕、捍患的功能,故不断受到明清官方的褒奖和敕封。
皂河龙王庙虽名为龙王庙,但祭祀的主神为金龙四大王谢绪,而非传说中的龙王。雍正五年(1727年),皂河庙重修后成为国家祭祀金龙四大王的庙宇。河道总督齐苏勒修庙时云:“金龙四大王,姓谢名绪,系浙江钱塘县下墟里人,……本籍祠墓乃灵爽之所凭依,况河神诩戴,圣朝屡多显应。”乾隆元年(1736年)御制碑文也记载:“江南宿迁县之皂河庙祀显佑通济昭灵效顺黄河之神由来久矣。……而祠宇岁久日圮,弗称祀典,爰允河臣之请,特发帑金鼎新神庙,经始于雍正五年五月内,落成于是年十一月。”这些都说明皂河龙王庙中祭祀的是金龙四大王谢绪。
皂河庙祀河神金龙四大王,何以庙名为“安澜龙王庙”?实际上,金龙四大王信仰与传统佛教、道教中的四海龙王、五方龙王信仰不同,但明末清初已有混称现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阅视徐州孙家集河工,因“河溜刷深,神明默佑”,令地方官建河神庙于云龙山之北,并加封号为“显佑通济昭灵效顺广利安民金龙四大王之神”,而庙名亦称“惠佑龙王庙”。清人徐树丕《识小录》云:“金龙四大王,姓谢,即亡宋时谢太后子姓也。……世误传为龙神者,非也。”此外,中国古代社会宗教观念淡薄,一庙多祀情况甚多。皂河龙王庙除主祀谢绪外,庙中还供奉有大禹、五湖、四海诸水神以及杨、柳、杜、孟四大将军等神灵。庙中水神众多,“龙王”则成了对司水众神的泛称,而金龙四大王为北方河道尊神,名称中有“龙王”二字,被官方和民间当作龙王亦不足为奇。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于山东张秋夺大清河入海,苏北黄河逐渐淤废。由于河患的解除,河神金龙四大王信仰亦在民间逐渐消亡。虽然相关仪式存留,但信仰内容己发生改变。金龙四大王治河保漕的功能已不再符合民众的需求,金龙四大王信仰逐渐被当地民众改造为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龙王崇拜。笔者前往皂河镇考察时,据当地民众和称,每年正月初八、初九、初十这三天皂河镇都有庙会,届时商贾云集,热闹非凡,但当问及庙祀主神时,或云“东海龙王”,或云“大王老爷”,而不知有“金龙四大王”。
皂河龙王庙建成后,不仅成为清代国家祭祀河神的重要场所,对当地民众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皂河龙王庙会是数百年来皂河及其周边地区群众自发参与的一项民俗活动。据世代居住在龙王庙旁边、84岁的许怀义老人介绍,民间称龙王庙为“大王庙”或“皇太庙”,庙会日期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这三天,其中正月初九为正会,初八为头会,初十为末会,庙会上有拉洋片、杂技、跑旱船、舞狮等民俗表演活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争相进庙还愿,甚至发生过拥挤致人死亡的事故。有些善男信女甚至一路磕头进庙烧香、还愿,并向庙内香炉投掷香火钱,以示虔诚。此外,由于庙内石狮颇有灵性,故当地还流传着小孩认庙内石狮为“干爷”的习俗。庙会上既有曲艺、杂技、民俗表演等文化展示活动,也有各种生产资料、生活用品的买卖交易活动,可谓盛况空前。庙会风俗几百年来从未中断,一直沿袭至今。
五、结语
皂河龙王庙是清代祭祀金龙四大王的庙宇。康熙十九年(1680年),为避黄河和骆马湖之险,河道总督靳辅开凿皂河,皂河的地位由此变得重要。皂河龙王庙建于康熙年间,雍正五年(1727年),因黄河河清,敕令河道总督齐苏勒重修龙王庙。此后,皂河龙王庙被正式列入国家祀典。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五次诣庙祭祀。皂河龙王庙虽名为龙王庙,但祭祀的主神为金龙四大王,而并非传说中的龙王。晚清以后,由于运河淤塞,漕运废止,金龙四大王信仰逐渐走向衰落,但因祭祀神灵而形成的庙会风俗却一直沿袭至今,对当地民众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蒋岚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