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代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上)
文·郭嘉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仅省级和国家级非物屈指可数,部分地区已出现“断流”。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就达42 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汉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香包、蹴鞠、乐舞、音乐、舞蹈、杂技等,在徐州它们不仅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得以传承。
一、徐州香包
徐州香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
,,“料布袋”等。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礼记》“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
汉代云:容臭”。“容臭(xiu)”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二、汉代蹴鞠佩带香包。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因此可以推断,蹴鞠,汉代以前称蹋鞠。据载:战国时齐国首都临汉代徐州已经出现香包。当时的香包是用丝质锦绣,内淄蹋鞠盛行,鼓瑟,”“蹴鞠者,
“其民无不吹竽,蹋鞠者。储茅香根茎或掺拌辛夷等香料。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蹴亦蹋也。”汉初蹋鞠,蹴鞠两词并用,以后才统一用逐渐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包工艺。徐州“蹴鞠”一词。汉代的鞠球是实心球,汉代的鞠是以韦为香包在造型上多种多样,以新、奇、美、真为特色,形状之,实以物,有了较为标准的做法,西汉文人杨雄在《法敦实淳朴,色彩对比强烈,仿生肖栩栩如生,“断木为
立体造型,言》一书中谈到法规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时说:绘画则形象逼真,呼之欲出。有较高的观赏、收藏和实棋,睆革为鞠,亦有法焉。”汉代在皮革里实以物,还用用价值。从内容上看,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毛纠结为之,毛丸谓之鞠,唐代后才用冲气鞠球,唐人呈祥、鸳鸯戏水、喜鹊闹梅等,徐坚中说:古用毛纠结为之,
松鹤延年、寄托着人们祈《初学记》“鞠即球字,今用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平安和谐生活的追求。从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又蹴鞠之处曰球场,胜者题材上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题材,如古代的戏曲人物所得曰求采。”由于器物的改进,鞠便改为球,蹴鞠便改脸谱、布袋和尚(招财)、麒麟送子等为题材的作品。徐为蹴球。州香包整体上生动、简洁、粗犷、质朴、极具装饰性,局汉画像石《舞乐白戏图》中就有蹴鞠舞表演,汉化部刺绣恭谨细腻,相得益彰,神形兼备,惟妙惟肖。与徐像石有很多蹴鞠石刻。《击剑蹴鞠图》把剑舞和蹴鞠舞州本地汉画像石的艺术造型风格颇有神似。集中在一起,出土于河南《舞乐》。汉化像石是二人蹴鞠
徐州有一批制作香包的艺人,比较著名的有王振舞表演,河南出土的汉化像石《舞乐百戏》、《鼓舞》、《击霞、郝巧玲、井秋红、杨雪梅、孟宪云、冯宪花、李清富、鼓蹴鞠图》说明汉代用鼓和其他乐器来伴奏蹴鞠舞。东佚名、冯瑞珍等。她们的作品都曾在国家、省、市级的各汉人李尤写的《鞠城铭》文章虽短,但反映汉代蹴鞠特
类比赛中获奖。但随着农耕文明的逐渐转型和削弱,传点:“员鞠方墙,放象阴阳,二六向当,建长立平,其列有统民俗日益淡化,现今掌握传统香包技艺的民间艺人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其中,阴阳,即效法一年12 个月,设计
出两边共12 个蹴鞠室,一方六个鞠室,效法24 节气,
场上比赛人员共24 人,汉代球场也叫鞠城,西晋文人《鞠歌行序》中有,后汉马防第宅卜临道,鞠城弥于街路。马防是东汉开国重臣马援的儿子,汉明帝刘庄的大舅子,家中建鞠城弥于街道。汉代蹴鞠用于军队士兵训练,并形成完善的比赛体系,有裁判和法规。《蹴鞠25 篇》中记载:各种规定,可惜已失传。“蹋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戏以讲练士,今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蹋
何宴在中说:
鞠。”《景福殿赋》“二六对陈,殿翼相当,察
解言归,譬诸政刑,将以行令,岂唯娱情。”
“骠骑将军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其在塞外,乏粮
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东汉服虔
注解说:穿地做鞠室也。东汉旬悦在《前汉纪惠帝》中记
载吕后残害戚夫人,使居鞠室中。说明汉刘邦时期就出
现蹴鞠室了(蹴鞠室,是容纳射入鞠的屋子),比赛时有
一人把守,屋势如鸟翼。
刘邦的父亲去长安后不快乐,刘邦闻知,其父平生
所好沽酒斗鸡蹴鞠,今无有,故不乐,高祖乃做新丰(现
在西安新丰镇),
“汉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为劳体,非至尊所宜。帝曰;可择而不劳而为之,刘向模仿汉军队蹴鞠做弹棋,帝大悦。”可见,蹴鞠由民间体育活动到汉代军事训练活动再到棋类的演变过程。
三、汉代乐舞
汉代有专门的乐舞管理机构,乐府。一方面,开辟陆路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外乐舞文化交流的渠道,为汉代乐舞的繁荣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广泛收集了战国以来各地区的民间诗歌乐舞,为汉代乐舞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而促使汉代乐舞的兴盛。汉代是以俗乐的兴盛为标志的朝代,汉代宫廷雅乐在继承“楚声”和吸取先秦音乐艺术的基础上,通过乐器演奏技巧的
楚韵汉风
不断提高和乐器的改革,丰富了乐队的表演能力。
1、汉代乐舞管理机构
西汉的乐舞机关,分为两大机构:一为太乐,一为乐府。其中太乐掌管雅乐,乐府则兼掌俗乐和部分雅乐,两大机构因袭秦代。“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太乐的长官为太乐令,是太常的属官。太常又称为奉常,为汉“三公九卿”中九卿之一。“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其职能是掌管雅乐的演奏。
汉初的礼乐之制,多出自叔孙通之手。叔孙通是因为制定朝仪而被封为奉常。作为掌管宗庙礼仪的最高官吏,他不仅制礼,还进行了一番制乐的工作。“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先秦雅乐的流传,正是依赖代代相传的太乐官。可见,掌管雅乐的官署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了,如《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中就有大司乐官职的设置,就是掌管“六代之乐”的演奏并“以乐语教国子”。然而叔孙通以秦代残存的雅乐为基础,制作了新的宗庙乐。“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大祝迎神于庙门,奏《嘉至》,犹古降神之乐也。皇帝入庙门,奏
《永至》,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夏》也。乾豆上,奏《登歌》,独上歌,不以管弦乱人声,欲在位者遍闻之,犹古《清庙》之歌也。《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美神明既飨也。皇帝就酒东箱,坐定,奏《永安》之乐,美礼已成也。”当然,叔孙通为适应时代要求所作的雅乐,与先秦时以钟鼓、石磬等打击乐器为主的大型雅乐已经不同,他所作的宗庙乐,以管弦类乐器的演奏为主。
另除叔孙通所作的宗庙乐外,西汉各代君主驾崩
之后,各庙所奏之乐亦可视为雅乐。“高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孝武庙奏《盛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文始舞》者,曰本舜《招舞》也,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五行》也。《四时舞》者,孝文所作,以示天下之安和也。盖乐己所自作,明有制也;乐先王之乐,明有法也。孝景采《武德舞》以为《昭德》,以尊大宗庙。至孝宣,采《昭德舞》为《盛德》,以尊世宗庙。诸帝庙皆常奏《文始》、《四时》、《五行舞》云。高祖六年
又作《昭容乐》、《礼容乐》。《昭容》者,犹古之《昭夏》也,
主出《武德舞》。《礼容》者,主出《文始》、《五行舞》。舞入
无乐者,将至至尊之前不敢以乐也;出用乐者,言舞不
失节,能以乐终也。大氐皆因秦旧事焉。”可见,汉代宗
庙乐,即雅乐系统有新创和因袭两种。汉初新作,如高
祖四年作《武德舞》,高祖六年作《昭容乐》、《礼容乐》,
汉文帝时作《四时舞》;因袭先秦六代之乐而更改其名
的,如《文始舞》原为舜时所作之乐舞《大韶》,高祖六年
更名为《文始》,周舞《五行舞》。
汉初雅乐的来源,按王国维的说法,有三种:一是
叔孙通因袭秦人所作的宗庙乐;二是“仅能记其铿锵鼓
舞”的先秦雅乐;三是河间献王刘德所献的雅乐。(存于
太乐署中,很少使用。)“是时,河间献王有雅材,亦以为
治道非礼乐不成,因献所集雅乐。天子下大乐官,常存
肄之,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庙皆非雅声。”
秦代已经有乐府机关的设立,雅乐衰微,俗乐兴
盛。西汉初期则继承下来。“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
更,于乐府习常隶旧而已。”“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
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
《安世乐》。”汉代官署多因袭秦制,乐府是因袭秦代而来。“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秦汉奉常属官有太乐令丞,又少府属官有乐府令丞。”
汉武帝始立乐府的最早文献记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
……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
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
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始置
颜师古注:
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哀帝时罢之。”
汉武帝“乃立乐府”有两层意思:一是扩大了乐府
的职能及人数,“昔余在孝成帝时任乐府令,凡所典领
倡优伎乐,盖有千人之多也。”汉成帝时乐府有千人之
多,由此推测出武帝时的人员设置绝不会少于此数。二
是乐府的设置地点。“今汉郊庙诗歌,未有祖宗之事,
八音调均,又不协于钟律,而内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于朝廷。”武帝建元三年,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扩建上林苑,乐府位于城外的上林苑内,约在直城门西,建章宫北,毗邻平乐观。至于乐府的职能,“太乐令、丞所职,雅乐也;乐府所职,郑卫之乐也。”说乐府所职掌音乐均为俗乐。汉初郊祀不兴,到汉武帝时方大兴郊祀之事。“其春,既灭南越,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卿议,曰:今郊祀而
‘民间祠有鼓舞乐,无乐,岂称乎?’”汉武帝重新设立乐府机关就是为了解
决郊祀。“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
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
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
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
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圆丘,使童男女七十
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
子自竹宫而望拜,百官侍祠者数百人皆肃然动心焉。”
虽然用于郊祀的音乐不是为了观赏,而是用于祀神,但
时人并不视其为雅乐。“郊庙皆非雅声。”“今汉郊庙诗
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调均,又不协于钟律,而内有掖
庭材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于朝廷。”
活跃于西汉的乐府历经上百年,汉哀帝时“诏罢乐
府”。这与汉哀帝个人不喜欢音乐有关,而且乐府的很
多职能也与太乐等音乐机关的一些职能相重复,国家
没有更多的钱供养乐府内的官吏乐人,促成了汉哀帝
对乐府的罢黜。“绥和二年,哀帝省乐府。”汉哀帝虽然
罢黜了乐府,但却保留了乐府中的郊祭乐及古兵法武
乐,所谓的“别属他官”就是将其归于太乐的领属之下。
汉哀帝罢黜乐府之后,东汉仅有管理雅乐的太乐
署被继承下来,只不过在汉明帝永平三年,按图谶被改称为太予乐。“永平三年,秋八月戊辰,改大乐为大予乐。”《后汉书·明帝纪》“大予乐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伎乐。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掌其陈序。丞一人。”《后汉书·百官志(二)》《隋书·音乐志》载:“汉明帝时,乐有四品,一曰大予乐,郊庙上陵之所用焉。则《易》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者也……”《宋书·乐志》认为:一
“蔡邕论叙汉乐曰,
曰郊庙神灵,二曰天子享宴,三曰大射辟雍,四曰短箫
铙歌。”均出自蔡邕的《礼乐志》。汉乐四品的记载,以《东观汉记·乐志》记载的时间最早,最详细。其内容多来自蔡邕的《礼乐志》,一品是大予乐,典郊庙、上陵殿诸食举之乐;二品是周颂雅乐,单独列出,以区别太予乐中所包括的雅乐;三品是黄门鼓吹,皇帝宴饮群臣时所奏,为俗乐;自汉哀帝罢黜乐府后,没有文献记载有继承乐府管理俗乐的音乐机构设立。“黄门鼓吹百四十五人。羽林左监主羽林八百人,右监主九百人。”四品是短箫铙歌,为黄门鼓吹的一种。
总之,汉代乐舞机构虽然经历了数次变化,但大体
上不出主管雅乐的太乐和监管雅俗乐的类似于乐府的
机构存在。其中乐府的建立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
的条件,同时,在后世流衍而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文
学体裁,在诗与乐的交融之中大放异彩。
2、汉代音乐
(1)汉代器乐
汉代乐器吹奏乐器:如埙、排箫、笙、笛等;弦乐器,如琴、瑟、箜篌等;
山东沂南县北寨村出土百戏乐队汉画像石
打击乐器:如建鼓、鼗鼓、筑、节。汉代重音乐,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制作乐器“八音”者。即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金(青铜)为钟,石为磬,琴瑟为丝,萧管为竹,生芋为匏,埙为土(陶),鼓为革(以革),拀敔为木。其中鼓声最大,有很强的震撼力。
汉代器乐演奏的表现形式为:独奏、合奏与伴奏,在陶俑和汉画像石中,各种音乐表现形式大都离不开器乐的演奏与伴奏,尤其伴奏是乐舞以及杂技百戏表演所必备的,汉代器乐演奏在民间音乐文化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伴奏乐队多以丝竹乐器为主,其规模及人数根据墓主人的身份和经济实力的不同而异。在歌、舞、百戏共同构成的宏大场面中,器乐演奏为更好的表现乐舞百戏,烘托气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沂南画像石墓的百戏乐队非常壮观,乐人们排列成行坐在长席上,使用各种乐器,演奏美妙的乐曲。可识别的乐器有排箫、铙、埙、琴、笙等。
(2)诗歌
汉代诗歌,能唱。如今曲谱大部分已失传,后人撰写,唯歌词流传下来。今从标题上,依然可以看出合乐的痕迹,很多标题上有歌、行、吟、曲、乐、弄、操、引等字眼,都是合乐的乐府诗。两汉乐府诗的特色,在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故多长篇的叙事诗,如陌上桑(讽刺上
楚韵汉风
层社会之丑态)、孤儿行、孔雀东南飞(描述爱情、家庭悲剧)等;《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目的是了解民情。《汉书·郊祀志》那里有许多歌曲,如《天马歌》、《安世房中歌》、《大风歌》、《秋风辞》、《出塞》。汉代只要有诗就会有歌,诗歌不分开。
3、汉代舞蹈
以建鼓舞、踏鼓舞、长袖舞、七盘舞等为代表的舞蹈形式,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对中华民族乐舞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建鼓舞
建鼓,是指大鼓。建鼓常用于隆重的仪式场面,可以合奏也可以单独表演。其形式是以大鼓“空径为方孔,贯柱其中而树之”,柱上饰以华盖,顶饰金鸾,柱下有四足饰以猛兽。
首先,建鼓顶端的装饰。各种流苏羽葆丰富多彩,华丽无比,立柱顶端还有华盖作饰,立柱顶端和流苏上饰祥鸟,既是装饰也是标志。曰:
《隋书·音乐志下》“建鼓,殷所作。又栖翔鹭於其上,不知何代所加。或曰,鹄也,取其声扬而远闻。或曰,鼓精也。:
鹭,《诗云》‘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言古之君子,悲周道之衰,颂声之息,饰鼓以鹭,存其风流。未知孰是。”《汉书·礼乐志》臣瓒注:以黄金为
“乐上众饰有流溯(苏)羽葆,支,其首敷散,若草木之秀华也。”“流苏”是丝绸制成,“羽葆”是用鸟尾美丽的羽毛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