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正与《徐州黄楼歌寄苏子瞻》
文·张忠泰
熙宁十年(1077 年)重阳,黄河复故道。次年建黄
楼,苏轼在城东新建黄楼举行落成典礼,庆贺抗洪告
捷,酬谢朝野宾客。徐州城内万人空巷,百姓云集黄楼
一睹风采。面对四方宾客和同甘共苦的百姓,苏轼心绪
激昂感慨万端,赋诗一首《九日黄楼作》。苏轼的好友、
诗人郭祥正不甘寂寞,步其后尘赋诗一首《徐州黄楼歌
寄苏子瞻》,以其诗称颂苏轼在徐州的抗洪业绩。
郭祥正,(1035~1113 年)北宋诗人。字功父,一作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 余首,著有《青山集》30 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曾为王
安石所称赏。
在北宋新旧党的斗争中,郭祥正有着和苏轼相似
的遭遇,贬职、落魄、无奈,惺惺相惜便成为挚友。他们
之间有“十分说”的典故:苏轼任杭州知州时,郭祥正路
过杭州,拿出一卷诗向苏轼请教,不待苏轼看,郭即高
声诵读起来,而且声振左右,读毕他问:我的诗,哥给打
几分。苏轼答道“十分”。郭祥正惊喜地问:怎么打如此
高分?苏轼回答说:七分是读的功夫,三分是诗的功夫,
岂不是十分?“十分说”,可见友谊非同一般。
郭祥正的《徐州黄楼歌寄苏子瞻》全诗是:
“云生雾暗失柱础,日升月落当帘钩。黄河西来骇奔流,顷刻十丈平城头。浑涛舂撞怒鲸跃,危堞仅若杯盂浮。斯民嚣嚣坐恐化鱼鳌,刺史当分天子忧。植材筑土夜连昼,神物借力非人谋。河还故道万家喜:
‘匪公何以全吾州!’公来相基垒巨石,屋成因以黄名楼。黄楼不独排河流,壮观弹压东诸侯。重檐斜飞掣惊电,密瓦莹净蟠苍虬。乘闲往往宴宾客,酒酣诗兴横霜秋。沉思汉唐视陈迹,逆节怙险终何求?谁令颈血溅砧斧?千载付与山河愁。圣祖神宗仗仁义,中原一洗兵甲休。朝庭尊崇郡县肃,彭门子弟长欢游。”
全诗分四个层次,前六句为第一层,写景。昏天黑地,黄河决口、水势汹涌,漫入城池。其中“云生雾暗”、“日升月落”、,、、
“黄河西来”“顷刻十丈”“怒鲸跃”“杯
盂浮”用词简捷、生动、贴切,层层递进,如同电影中的
蒙太奇,画面闪烁骤变,黄河水患触目惊心。
第二个六句为第二个层,写人。百姓在水患下命悬
一线,苏轼敢于担当,身先士卒奋战在抗洪一线的过
程。“斯民嚣嚣坐恐化鱼鳌”“植材筑土夜连昼”“神物
、、
借力非人谋”等诗句像是神来之笔,仿佛苏轼站在大堤
上,面对洪水肆虐、波浪涛天,沉着镇静,指挥若定。与
百姓同甘共苦,巩城筑堤捍水、昼夜不停。苏轼的举动
终于感动上苍,水归故道,百姓称颂,官民其乐融融。
其后的八句为第三层,记事。描写黄楼修建及楼的
壮观秀丽。“公来”两句写苏轼利用筑堤所余的木石修
建黄楼。其名为黄楼的黄即为土,依据五行之说,土克水,以黄楼镇水制服水患。而黄楼其壮观,用了一句压“东诸侯”,显然其建筑美仑美奂无与伦比。飞檐的陡峭,垄瓦的参差,像“惊电”、似“苍虬”,黄楼的美观真是
妙不可言。美的建筑自然是悠闲娱乐的好去处,“乘闲
往往宴宾客、酒酣诗兴横霜秋”两句维妙维肖。
再后八句为第四层,抒情。作者俯仰今古,以古喻
今,感慨良多。从太祖、太宗以来,统一了中原,加强中
央集权,巩固统一局面,朝庭尊崇,群县肃穆。彭门即徐
州百姓过上了生活安定的日子。
郭祥正这首诗的题目中一个“寄”字,有寄托褒奖
的成分,也有送达邮寄的意思。郭祥正与苏轼同朝为
官,是知已的文友,同样有着官海中几起几落的人生经
历,具有封建士大夫身上的那种忠君爱民、坚守信仰、
宁折毋弯的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