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红色大北望
朔风凛冽,残阳如血。这是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历史史册的冬天,漫长又寒冷。
1948年12月,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已进入了最后的决战关头,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已先后歼灭了国民党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约30万人,解放了徐州,同时包围了徐州剿总杜聿明集团约30万人于河南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12月17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在安徽萧县蔡洼村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驻地召开了一次唯一的全委会议。会议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主持,会议研究制定了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作战方案,重点讨论了淮海战役之后的渡江作战问题和部队大发展之后的整编问题,讨论结果由刘伯承、陈毅会后直接带到西柏坡向中央汇报。1949年1月6日,我华东野战军向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1月10日下午,全歼陈官庄被围之敌。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我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紧密配合,共歼灭国民党军队5个兵团22个军55个师共55万人,历时65天的淮海战役落下帷幕。1月12日,毛泽东主席起草《中央军委关于华野中野进行休整并完成渡江作战准备工作致粟裕、陈毅、张震等电》,要求华野、中野在适当地点部署休整,并完成渡江作战诸项准备工作,待命出动。同时,华野政治部也颁发《关于整训时期部队政治工作的指示》等文件,贯彻落实中央军委电令。
雪过天晴,银装素裹。徐州西南十公里许,大北望村,一处群山环抱、山林掩映中的自然村落。
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北望村,解放初期是一个有着200余户较大的自然村落,名叫大北望村,时属萧县北望区北望乡管辖,也是北望乡驻地所在。村西一马平川,村东山头林立,一条大道由南向北贯穿全村,沿大道以东,居高临下并排着两座院落,人称郝家大院。郝家为当地望族,祖上在清代有过功名,大院建于1872年,分北院和南院,坐东朝西,背山面水。前有高高耸立的门楼,院中三进房屋,依山而建,轴线贯通,错落有致,主次分明。房屋皆白墙黛瓦,梁架斗拱广饰彩绘,门板户枢镂有花雕,雕梁画栋,栩栩如生。周围有三米多高的院墙,院后设花园,院前置寨门,寨门边建有带城垛的炮楼,俨然一座军事堡垒。原有房屋150多间,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整座建筑气势宏伟,条石砌墙,做工精良,为清代官宦人家典型建筑形式。由于历史变迁,南院损毁严重,北院基本完好,现存房屋60余间。
据郝氏后人回忆,北院住着哥哥郝士营,南院住着弟弟郝士品。从郝氏兄弟开始,郝家主要经营农业,几十年发展下来,两院已拥有良田数千亩,之后他们到徐州买房置业,北望郝家成了城外庄园,只在农时或收田租时,郝家人才会住上一段时间。平常一应琐事均由账房及管家代理。解放前夕,郝家大院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
冰雪消融,冬色渐远。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山村,发出密集而神秘的电波,把它与远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机关联结在了一起。
淮海战役结束后,江淮大地上的国民党残敌纷纷溃逃,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逼近长江北岸。按照中央军委部署,华东野战军转入休整时期,华野直属机构休整地就安排到了大北望地区。1月12日,华东野战军指挥部从安徽萧县蔡洼村移驻徐州大北望,由于郝家大院的位置较为隐蔽,又有众多空置的房屋可以利用,因此成为指挥部的首选。粟裕、谭震林、张震等领导同志先行到达。2月8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致电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立即从河南商丘赶赴华野,同粟裕、谭震林等组成渡江战役总前委,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责。同时命令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机构立即移至徐州同总前委和三野前委一同工作,集中精力,布置南进。2月12日,饶漱石(当时任华东局书记)、曾山(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等华东局、华东军区机关到达徐州。2月15日,兼任总前委成员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到达大北望,标志着总前委离开二野指挥部转而同华东局、华东军区、三野指挥部相汇聚,至此,四大机构齐集大北望。
平静的大北望热闹起来了,往常空阔的郝家大院门前派驻了解放军的岗哨,院中高高架起了许多电台天线。村中不时有几辆军车通过,甚至还有坦克车路过。村边的打谷场、村东的家后山上经常有大批的解放军战士集合训练,政治宣传干部也走家串户或表演节目,动员村民参军入伍下江南,组织青年开展举重、爬山等体育活动。
四大机构会聚大北望,重点开展了部队整编和渡江作战准备工作。三野前委先后召开了两次贾汪会议,第一次会议是1949年1月19日,通过了《关于拥护中央1月8日政治局会议对于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的决议》。第二次会议在2月18日召开,主要议题是传达学习毛泽东关于城市作战和新区政策的指示精神,全面检查和部署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其间对部队进行了序列调整,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华东野战军改名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谭震林任第一副政委,张震任参谋长。
围绕渡江作战问题,部队领导夜以继日地制定作战方案,2月20日,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震等联名签发了《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预备命令》(京字第一号)。随即三野政治部、三野后勤部分别下发了《向江南大进军的政治工作指示》和《关于京沪杭战役后勤工作的通知》。3月17日,陈毅、粟裕、谭震林就渡江战役部署及渡江战役准备工作致电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邓小平亲自主持三野指挥部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在此后的5月10日,邓小平在给毛泽东主席的报告中说,“三、四两个月,在极度紧张和忙乱中度过”。与此同时,解放军纷纷南下进抵长江沿线,加紧整训,日夜操练,随时待命渡江。
初春的气候依然寒冷,3月21日夜,徐州的天空中突然飘起了朵朵雪花。按照预定计划,在完成部队整编和渡江战役计划后,邓小平、陈毅、谭震林等率渡江战役总前委四大机构,连夜冒着雨雪,分三批由大北望南下,到3月24日,全部进驻安徽蚌埠南郊的孙家圩子村。3月30日,三野指挥部下达《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京字第二号),4月21日,解放军强渡长江,4月23日,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6月2日,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胜利结束。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尘封的一段历史大白于天下。
从1949年1月12日至3月24日,淮海战役总前委等四大机构齐聚大北望,历时两个月零13天。期间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军事活动,上承淮海战役总前委蔡洼会议,下启渡江战役全面发动,成为当时华东、中原广大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为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由于当时形势严峻,应是处于极机密的状态,长期以来,无人知晓。直到1999年3月,中央文献研究室在编写邓小平年谱时,要求徐州提供大北望的情况,这一秘密才为世人所知。2006年4月,北望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被列为铜山县文物保护单位,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大北望,徐州西柏坡,中国人民革命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传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