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增仓
陆文椿(1861-1935),字寿山。陆治本之子,晚清举人,世居窑湾。关于其父陆治本,清《宿迁县志·人物志》有传:“陆治本,磘湾人,生而哑。货殖(经商)出入必以平,会(适逢)大火,治本持量衡(称与斗)于庭,指心向天,以明不欺。即而左右邻屋悉烬,治本草舍独无恙。每岁饥,遇窭人(穷人)市粟,恒阴(暗地里)返其值。子文椿,领乡荐,人谓之报施不爽(报施不差)云。”陆哑巴“积善天必降吉祥”的故事,至今在窑湾一带盛传不衰。
1895年,陆文椿去北京会试,参加康有为为首的“公车上书”,抗议清廷丧权辱国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908年,因支持沂河、骆马湖灾民抗缴湖租而被迫出走。后在上海参加兴中会、同盟会及中华革命党。1912年(民国元年),他当选为江苏省第一届众议院议员。这一年,他以议员的身份,积极参政议政,与时任江苏省长公署水利署主任、主管全省水利工作的省议员武同举、王宝槐等一道,向议会提交了《提议武估淮北水道规划导淮予提早疏浚泗沭沂案》,议案提请民政长宜商导恳局将淮北所有各水道纳入“淮干人海”工程治理。陆文椿、武同举等,见苏北”无岁不灾、无灾不酷”的状况,痛心疾首,奔走呼吁,为我江北数十县数百万之生灵请命,呼吁政府当局治理淮、泗、沂、沭。所以“为苍黎谋百年之生计,则数载之狂呼,亦为不虚矣。”从1906年至1909年的四年中,多次上书徐署、省民政长,写成《请开长河导沂水以工代赈禀》,禀报“骆马湖尾閭淤垫,沂运为灾,绘图胪陈”,恳请疏浚,即成《导沂图说》一书。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考中中国科举最后一名状元的南通人张謇被任命为实业部总长兼两淮盐政总理,并为解决临时政府极其困难的财政作出了贡献。后孙中山根据承诺,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张謇被任命为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此时,“中运河、盐河、六塘河堤工程损坏及双金民便闸之建造、洪湖大堤、苏村格堤之修筑,謇已请海属徐守增、徐属陆文椿两先生分头调查,并派测员三班,实地勘测,俟测查完竣,即估工兴办。”(见:张謇《淮沂沭治标商榷书》)陆文椿深受西学的影响,精通数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足迹遍及淮、沂、沭、泗流域,实地勘测,成其《导沂图说》,呈准省长备案,列入治运、治沂计划,以其分年修治。
1914年,沂沭河发大水,窑湾北门外沂河堤决口,骆马湖地区全部淹没,人畜伤亡无数。邳州名士窦鸿年(今新沂市合沟镇郇楼窦老庄人)为减轻邳北水灾,向省里提议掘开苏堤格堤(东起猫儿窝,西至唐山脚下的一条大堰),这样就会使洪水窜入黄墩湖、骆马湖,加剧洪水危害,为此,陆文椿愤而领导两湖人民,群起抗拒,呼吁评论曲直。省方怕激起民愤,急忙收回决议,两湖人民对陆文椿先生深为感激。
陆文椿先生始终从时代高度、国家安危、国民生计出发,尽力追随时代潮流,尽自己的力量为民请命,可见恤民救国之志。
陆文椿先生“导沂入海”的宏愿,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后得以实现。如今马陵山断麓——即嶂山大闸的调蓄工程及滚滚骆马东逝水,告慰这位苏北水利工程的先躯者的在天之灵,先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冬至宣统元年(1909年)五月,历时四年完成的《请开长河导沂水以工代赈》即《导沂图说》一书,已经先生的嫡孙陆裕佑及曾孙陆勇父子的百般努力,终于查找到手。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献,相信不久将与读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