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明朝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
张 璐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初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直入内阁。隆庆六年六月神宗即位,张居正取代高拱,任内阁首辅。
一、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张居正所处的明朝中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经济上,以皇帝为首的王侯、官僚和地主,通过各种方式兼并土地,加上土地丈量不清,结果有些农民无一亩地,却要交八十亩的税,家只一丁,却要服一百七八十丁的徭役。土地兼并导致税源减少,农民处境日益困难农民起义战争频发。政府税源不断减少,支出却不断增加,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仅够三个月的支出,国家只能通过增加赋税和卖官鬻爵来增加收入。政治上,皇帝昏聩无能,嘉靖皇帝二十年不理朝政;隆庆皇帝为人猥琐,纵欲荒淫。朝臣互相倾轧,宦官趁机乱政;贿赂腐败横行。军事上,边患频发,蒙古军数次南犯,直逼京郊,烧杀掠夺而去。到万历时,明王朝已经是国推事衰,危机四伏。张居正在这样的背景下,凭借其政治权力和势力,进行全面的改革。政治改革。张居正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整顿吏治。为彻底改变嘉靖以来,贿赂成风,纪律不严,法律废弛,事事推诿的弊病,张居正提出讲求实效,凡事务实的主张。并在万历元年(1572年)实行“考成法”。实行考成法的目的是要使得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做到“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在考成官吏的同时为了张居正又建立了随事考成制度;根据事情的大小、缓急,定出期限限期完成,延误期限的稽查。并对当时无视法纪,上下因循苟且、遇事推诿的腐败官场作风进行整顿。整治之后,取得了“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的效果。在用人上,注重才能,官员的“用进舍退,一以功实为准”(引自张居正:《张太岳文集》卷三六《陈六事疏》)。对那些疲软无能的冗官,大加裁汰。裁剪冗员十之二三。
经济改革。整顿赋税制度,扭转财政危机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当时,王侯、豪强、官僚竞相占田,有田而不纳税,平民承担原来需要承担的几倍赋税,逃亡者甚多。致使政府财政危机日益加深。赋税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问题,首要前提就是要勘核各类土地。他不顾官僚和缙绅地主的反对,于万历八年(1580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针对当时赋役制度存在的弊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包括天赋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赋、役银合并征收等政策。部分解除了赋税徭役不均的状况。由于折合银两征收赋税,农民被迫建立与商品市场的联系,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同时,整顿赋税制度的最直接好处就是财政状况有所好转。
水利整治。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推荐、起用先前总理河道都御使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潘季驯在治河过程中贯串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原则,很快取得了治水效果。黄淮得到治理,漕运也可以直达北京;而且为工部节省了一大笔钱。
军事改革。张居正在任首辅前,即与高拱合作,于隆庆五年(1571年)主张封扰边达30年之久的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授意宣府、大同、山西总督王崇古经理此事。并在大同、宣府、甘肃等地边外设立互市,听令内地商人赴边贸易,加强内地与蒙古族间的经济交往。在广东地方,先后任命殷正茂和凌云翼为两广军务总督。殷、李二人先后剿灭地方叛乱,对安定地方人民的生活和保障日常生产的正常进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
张居正改革使得明王朝政局有了一定的改观。表现在财政赤字现象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边疆局势缓和;吏治混乱的局面有所改观;河流得到整治。但是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两年以后,张居正家产被抄,家属或死于非命。改革事业皆被废止。笔者认为,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张居正自身的原因,例如个人性格和为政之道等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改革的失败也有其不可逆转的社会历史原因,比如中国封建王朝不可逆转的兴衰史,改革触动士人阶级利益等因素。
1、张居正自身的原因。
(1)张居正为政独断,好听奉承。选才用人失误,致使死后事业尽毁。
张居正作为神宗的老师,希冀把皇帝引到自己理想的境地。他对万历表现的严厉而刻薄,甚至到达了一般人都无法忍受的地步。然而作为人臣他却忘记了“以敬为上”之道。在朱明王朝的家天下里,张居正不过是明王朝的忠实走狗,神宗皇帝亲政以后,朝城对于张居正的非议以及年幼时被这位首辅大臣训斥的记忆,都成为神宗废除改革的部分因素。
“同时,刚愎自用,偏听偏信,使他自蔽试听,不能客观地用人,没及时务色一个能担重任的后继者。”(引自《政治家的人格与改革的成败——论张居正改革失败之个人因素》韩晓洁辽宁师范大学)受到张居正垂青的继任者张四维,好溜须拍马,虽倜傥有才,却品行不端。一朝大权即转向,首先发难攻击张居正的李植,就出自他的门下。继任的申时行也是张居正的助手,因为一手好字而博得张居正欢心,但他为人柔而多欲,是个貌似宽厚,实则利欲熏心的伪君子。拟旨宣布张居正“污蔑亲藩”、“专权乱政”、“谋国不忠”等几大罪状皆出自其笔。在他主政的期间一切新政都被废除。张居正一世英名,却毁于偏褒多忌,没有洞察到身边的异己分子,以至于祸系萧墙。时日不久新政尽废。
(2)明末政治腐败,张居正首当其冲,他勾结宦官冯保,引朝臣非议。
在《明史﹒张居正传》 、《明史﹒冯保传》 、《明神宗实录》等史籍材料当中可找到张居正与太监冯保相互利用的记录。张居正面对高拱约束太监权力失败的教训,改变策略,一味讨好冯保,使其成为自己内阁权力的支柱。殊不知这正为其改革失败埋下伏笔。冯保受贿贪财,张居正为了讨好他多方满足。群臣效仿,不知廉耻。张居正甚至为冯保写墓志铭,在他的笔下,冯保俨然成为一个廉洁守法而且有所作为的宦官政治家。张居正自认为自己与冯保的勾结被掩埋的天衣无缝,但二人一唱一和的行为早已为朝臣看破。张居正死后神宗对于张居正和冯保的清算,是改革废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3)张居正接受滥赏,败坏科举,影响甚劣。
“事实上,张居正既能劝谏神宗的过度消费,也能满足神宗的额外索取,并不断地从神宗、李太后等人手中得到好处。”(引自《腐败与弊政:张居正施政的另一方面》田澍,西北师范大学)如万历八年(1580年)也就是神宗17岁的时候,神宗需要六万两白银用来赏赐谒陵随驾及扈从卫官军人等,但是内库银两不足,张居正建议神宗从户部、兵部挪用资金赏赐臣属。这对幼帝影响极坏,使他学会挪用其它费用满足自己无度的滥赏和消费。而在神宗滥赏中,张居正本人也不断得到好处。仅据《万历起居注》的不完全记载,在107个月里,张居正平均每月接受赏赐2次,数目从三十两到一千两不等,其它珍奇宝物不计。不仅如此,张居正还接受神宗对其二子状元和榜眼的赏赐,影响甚为恶劣。其为己谋私的行为招致大臣的不满和攻讦。许多并不反对其改革的人对其败坏纲常的行为感到厌恶,起而反对他。张居正身前尚能以其权势保证他的地位和改革成果;及其死后,他身前的不端品行广为诟病,加速了他改革的失败。
2、社会历史原因。
(1)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权益,死后改革成果尽失。
张居正整顿吏治、裁剪冗官的措施触动了士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中国封建国家的士人阶级是一群特殊的利益阶层,他们主要依靠科举制度(隋唐以后)求得官职,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中国封建国家家天下的本质决定了封建官员本质上是为皇帝服务的奴仆,皇帝的奢侈浪费、肆意挥霍当然感染了自己的“家臣”,再加上皇帝一人何以监察无数官员,而所谓的监察制度因为监察官员与被监察官员的相同利益而形同虚设。在封建王朝的中晚期,廉洁奉公的官员实属凤毛麟角。张居正整顿吏治的措施使得朝臣失去了苟且偷安的机会;尤其是裁剪冗官的措施,更是堵塞了无数士人的入仕之途和升迁之路。张居正死后广遭朝臣非议,改革成果净毁,触犯士人阶级的整体利益是很重要的原因。
张居正清查土地等土地改革措施触动了豪强地主的根本利益。以皇帝为首的豪强地主(包括皇族、官僚、宦官、地方豪右)凭借自己的势力竭尽全力兼并小农土地,并且通过隐瞒不报等方式增加土地收入。他们根本不顾国家安慰和百姓死活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和压迫。张居正清查土地的措施无疑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使他们的土地收入缩水。他们中有权势的人依仗手中的权力极力反对张居正的改革措施,甚至不惜诋毁张居正的为人。
(2)皇亲国戚、贵族官僚兼并土地;军屯制度破坏。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被破坏,明王朝积重难返。首先皇帝带头设立“皇庄”,侵蚀百姓土地;继而亲王、外戚通过钦赐、讨奏、纳献、强买和直接掠夺的方式占田;接着勋臣宦官、豪强地主也通过各种手段大肆兼并土地。随着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卫所屯田也逐渐破坏。明初为巩固边防而设立屯田制度,此事屯田亦成为王侯、太监、权臣、将领的兼并对象。弘治年间,兵部尚书马文升指出,“屯田政废,册籍无存。上下因循,无官查考。以致卫所官旗、势豪军民侵占盗卖十去五六,屯田有名无实”(《皇明经世文编》卷六三,马文升《清屯田以复旧制疏》)。土地兼并的盛行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规律,皇亲国戚、贵族官僚等通过权势兼并土地,从根本上破坏了中国封建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小农经济,从而致使明王朝走向衰落。而屯田制度的破坏,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边防力量削弱,最终明朝在清军的铁蹄下覆灭。
(3)明朝帝国内部矛盾重重积重难返,改革不能够挽救王朝衰亡的命运。
明王朝在经历了两百余年的政治清平、经济繁荣昌盛以后,最终避免不了和其他封建王朝一样走上衰亡的老路。中国的封建王朝,都逃脱不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命运。一个封建王朝由兴到衰然后被另一个封建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又重复同样的命运。归根结底王朝的衰落是由封建政权“家天下”的根本性质造成的。封建王朝晚期皇帝的昏庸无能,朝臣的贪婪腐败,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等,都加剧了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其中最根本矛盾:小农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最终因“富者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而最终爆发,一个封建王朝最终归于灭亡。明王朝也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张居正改革只不过是在风雨飘摇的封建王朝里的小修小补,终究挽救不了明王朝死灭的命运,改革的失败在所难免。
三、结语
张居正的全面改革,旨在解决两百余年来积累的各种社会问题,以巩固明朝政权。但是,一方面由于张居正的个人原因:他为人独断专行,好听奉承;偏听偏信,为能够选择适当的事业集成者;勾结宦官冯保,在政治腐败中首当其冲;接受滥赏,败坏科举。因为这些个人原因,张居正个人在身前和死后受到不断地攻讦,加速了他改革事业的失败。另一方面,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也是最终导致张居正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张居正所处的明王朝是家天下的时代,中国的封建王朝无法逃脱最终衰败的命运,张居正改革的小修小补无法挽救封建王朝灭亡的命运;加之改革触动了士人阶层的利益;封建王朝晚期的土地兼并从根本上破坏了封建王朝得以存在的基础。这些原因合拢在一起,促成了张居正改革迅速而彻底的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