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在汉王朝中的地位考述
张 弓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就是人化,创作文化、使用文化、传承文化的主体都是人。汉代徐州地灵人杰,徐州区域的汉文化影响了整个汉代。
首先,汉代徐州是经济富庶地区,人口密集,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汉代徐州区域几乎囊括了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的大部分。
(2)江淮平原 。位于中国江苏省、安徽省的淮河以南、长江下游一带 。主要由长江、淮河冲积而成。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水网交织,湖泊众多。受地质构造和上升运动的影响 ,沿江一带平原形成了2~3级阶地,分布着众多的低山、丘陵和冈地。处在中亚热带区域,四季分明。水、热资源丰富。年均温15.5~16.5℃,无霜期多在230~240天之间。年均降水量1100~1500毫米。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冬小麦、谷子、棉花为主。农作物一般一年两熟,也有一年三熟。两汉时期徐州区域处于黄河、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在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中属于最富庶的地区。 “彭城地处黄淮平原,物产丰饶,‘稻麦一熟可资数岁’” (《汉书•郡国志》)由于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汉代徐州也适宜柑橘等亚热带果木栽培和油桐等经济林木生长。矿产资源有煤、铁、铜、硫铁矿、金、银等。
(3)人口稠密。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西汉徐州刺史部辖3郡,3国,132个县(包括侯国),1042190户,3663897人。东汉徐州刺史部辖119个县,476117户,1791683人。如西汉全国户籍12233062户,人口59594978人。西汉徐州刺史部的户数占全国户数的8.52%;占全国人口的6.15%。徐州为交通要道,尚且不计流动人口,可见人口密集。
其次,汉代徐州人才门类齐全,是各类文化创造、传承的条件。
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汉代徐州人才汇集。汉代闻名的,佛家有汉楚王刘英,沛县人,王都彭城(今徐州)“修浮屠祠”“伊普赛桑门” (《后汉书》)。笮融,丹阳人,在下邳所建的浮屠寺、九镜塔在佛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严佛调,临淮(今安徽凤阳)人,我国最早的出家人。著译《法镜经》二卷、《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一卷、《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沙弥十慧章句》等书。道家,徐州本有道家文化传承上有彭祖、赤须子(丰县人),黄石公(下邳人)。西汉有留侯张良,丞相曹参(沛县人);东汉丰县人张道陵、张衡、张鲁,东海人王远,琅琊人于吉,沛譙人华佗等。仅徐州沛县籍经学家就达20余人,军事家、谋略家30余人,其他人才不计其数。各类专才对各类文化的创建、传播、发展、传承提供先决条件。也成就了徐州为道教文化的发源地,军事文化的策源地,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
第三,徐州两汉时期出人才最多
秦汉之际,从沛县走出的布衣皇帝刘邦一统天下.建立了辉煌的大汉王朝。两汉四百多年间,徐州共有l3个楚王,5个彭城王,主要是刘邦的弟弟刘交及其子孙后代,成就了徐州帝王之乡。据《史记》不完全统计,刘邦称帝后,册封的18个诸侯王中,有沛籍王10人;侯爵143人中,沛籍23人;18位开国元勋中,沛籍的有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王陵、奚涓、周昌、夏侯婴8人,其中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王陵5人先后为丞相。刘邦做皇帝,带出一大批人才,包括刘氏宗亲,大汉400余年基业可谓人才辈出。仅举汉代徐州代表性人才如下:
汉代徐州徐州刺史部区域内人才济济,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典籍不完全统计汉代徐州刺史部区域内知名的百余人,仅统计部分名人如下:
汉代徐州刺史部区域部分名人录
序
|
姓 名
|
生 卒
|
籍 贯
|
官 职 或 专 职
|
著 作 或 贡 献
|
1
|
项 梁
|
前?—前208
|
下相(宿迁西)人
|
楚怀王的武信君
|
起义抗秦
|
2
|
陈 婴
|
生卒不详
|
秦东阳(盱眙)人
|
楚上柱国,汉棠邑侯
|
依项羽抗秦,后归顺刘邦
|
3
|
刘 交
|
前?—前197
|
沛县丰邑(丰)人
|
汉文信侯、楚元王
|
刘邦同父弟,《元王诗》
|
4
|
彭 越
|
前?—前196
|
昌邑(鲁巨野)人
|
汉梁王,都定陶
|
助刘邦灭项羽
|
5
|
刘 贾
|
前?—前196
|
沛县人
|
汉荊王,统辖淮东
|
刘邦堂兄助刘邦灭项羽
|
6
|
英 布
|
前?—前195
|
六县(六安北)人
|
楚九江王,汉淮南王
|
依项羽抗秦,后归顺刘邦
|
7
|
卢 綰
|
前247-前193
|
沛县人
|
汉将军、太尉、燕王
|
随刘起义抗秦,击项羽
|
8
|
项伯,名缠字伯
|
前?—前192
|
下相(宿迁西)人
|
项羽叔,汉射阳侯
|
因与张良友,两救刘邦。
|
9
|
周 昌
|
前?—前192
|
沛县人
|
汉御史大夫、汾阴侯
|
任中尉随刘邦起义抗秦
|
10
|
曹 参,字仲
|
前?—前190
|
沛县人
|
汉名将,平阳侯
|
抗秦兴汉“萧规曹随”
|
11
|
黄石公,名魏辙
|
生卒不详
|
隐居东海下邳
|
圯上老人
|
授张良《黄石公三略》
|
12
|
刘 肥
|
前?—前188
|
沛县人
|
汉诸侯王,齐王
|
刘邦庶子
|
13
|
刘 戊
|
前?-前154
|
沛县人
|
汉诸侯王,楚王
|
与吴王刘濞谋反,战败自杀
|
14
|
朱 浮,字叔元
|
前6—58
|
沛国萧县人
|
东汉大将军,新息侯
|
建武二年舞阳侯,后任太司
|
15
|
陆 贾
|
前240-前170
|
苏北、皖北人
|
高祖、惠帝(吕后)、文帝三世太中大夫
|
《新语》
|
16
|
韦 孟
|
前228-前156
|
彭城(今徐州)人
|
西汉初诗人
|
《讽谏詩》、《在邹詩》
|
17
|
刘 友
|
前?-前183
|
沛县丰邑(丰)人
|
赵幽王后为淮阳王
|
|
18
|
刘 章
|
前?-前178
|
沛县丰邑(丰)人
|
前179年为城阳王
|
《耕田歌》、《紫芝歌》
|
19
|
刘辟强
|
前166—前86
|
沛县丰邑(丰)人
|
光禄大夫、长乐卫尉
|
宗正刘辟强赋八篇
|
20
|
刘 启
|
前188-前141
|
沛县丰邑(丰)人
|
汉景帝,刘邦孙
|
文景之治
|
21
|
刘 彻
|
前156—前87
|
沛县丰邑(丰)人
|
汉武帝,景帝中子
|
《悼李夫人赋》《秋风词》
|
22
|
枚 皋
|
前156—前?
|
淮阴(今淮安)人
|
武帝时郎,枚乘子
|
赋120篇
|
23
|
刘 旦
|
前?—前80
|
沛县丰邑(丰)人
|
汉燕王,武帝三子
|
|
24
|
刘 胥
|
前?—前80
|
沛县丰邑(丰)人
|
广陵王,武帝四子
|
|
25
|
刘弗陵
|
前95—前74
|
沛县丰邑(丰)人
|
汉昭帝,武帝少子
|
《黄鹄赋》
|
26
|
施雠,字长卿
|
生卒不详
|
沛县东人
|
西汉经学家
|
《周易施氏章句》创施氏学
|
27
|
翟牧,字子兄
|
生卒不详
|
沛县东人
|
西汉经学家
|
施雠、梁丘贺为汉初三大家
|
28
|
严彭祖,字公子
|
生卒不详
|
东海下邳(现睢宁西北)人
|
西汉经学家,河南郡太守、太子太傅
|
创“严氏学”《公羊严氏春秋》《春秋公羊严氏记》
|
29
|
蔡千秋,字少君
|
生卒不详
|
沛县东人
|
西汉经学家,郎中户将
|
|
30
|
薛广德,字长卿
|
生卒不详
|
沛郡相(濉溪)人
|
西汉经学家,御史大夫
|
|
31
|
高 相
|
生卒不详
|
沛县东人
|
西汉经学家,豫章都尉
|
创《易》高氏学、阴阳灾异
|
32
|
庆 普,字孝公
|
生卒不详
|
沛县东人
|
西汉经学家,东平王太傅
|
创《礼》庆氏学
|
33
|
闻人通汉,字子方
|
生卒不详
|
沛县东人
|
西汉经学家,宣帝时,太子舍人,中山中尉
|
|
34
|
申章昌,字曼君
|
生卒不详
|
苏北人
|
西汉经学家,长沙太傅
|
《谷梁春秋》申章氏学
|
35
|
翼奉,字少君
|
生卒不详
|
东海下邳(睢)人
|
西汉经学家中郎、谏大夫
|
|
36
|
龚胜,字君宾
|
前68—前11
|
彭城(徐州)人
|
西汉经学家,渤海太守,光禄大夫,莽秩上卿不受
|
与龚舍重名节并称“二龚”
|
37
|
龚舍,字君倩
|
前62—6
|
武原(邳州西)人
|
西汉经学家,太山太守
|
与龚胜重名节并称“二龚”
|
38
|
唐林,字子高
|
前33—24
|
沛县人
|
西汉末经学家,散文家,哀帝时尚书令,莽秩上卿
|
《唐林集》
|
39
|
张道陵、张天师
|
34——156
|
沛国丰(丰县)人
|
东汉道教祖师,江州令
|
“天师道”创始人
|
40
|
华佗,字元化
|
145——208
|
沛譙(皖亳县)人
|
东汉道士,名医
|
《青囊经》、《中藏经》
|
综上所述,汉代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上,还是从各类人才上着眼,徐州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并影响到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