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徐州地区水利移民安置工作概况
王大勤
1958年前后,在全民大跃进的热潮中,徐州地区发动男女老少齐上阵,大搞水利建设,这对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大批水利移民需要妥善安置的重重困难。面对繁重的移民安置任务,徐州地委及其所属各县县委以对百姓高度负责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面规划,分步实施,令整个移民安置工作得以又快又好地顺利进行,受到各方的广泛赞誉。
一、摸清情况,正视存在问题。1962年上半年,徐州地委组织力量对全区37项大中型重点水利工程造成的移民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显示,在建设石梁河和小塔山等水库以及骆马湖和京杭大运河整治等重点水利工程中,共有589个自然村被拆迁,拆毁房屋130747间,涉及45488户、210462人。调查还显示,在省委的大力支持下,徐州地、县两级已先后帮助21781户移民解决住房45038间,并设法划拨土地19601亩,支持耕畜4815头、农具27882件。但由于各地的经济条件不尽相同,再加上领导重视程度的差异,所以全区水利移民安置工作进展并不平衡,尚有2万多户、11万多人仍处于饥寒交迫之中。他们的现实困难主要是三个方面:
1、住房难题十分突出。在上述急待安置的水利移民中,有的是通过各种关系临时借房居住,有的则是住猪圈、牛棚、地洞、秫秸丛和“驴夹板”(即用两块苇笆或秫秸笆搭建的草蓭子),这种情况给移民带来了许多实际问题。借房住的移民,除常受冷言冷语嘲讽外,有的房主还催要房租。尤其是“借死不借生”的地方风俗,令移民连生孩子的地方都没有。新沂县王楼公社移民蔡某某的妻子,临分娩时被房主赶到生产队的场屋里生产,结果孩子死了,大人也得了产后风。住猪圈、牛棚、地洞、秫秸丛和“驴夹板”的移民,更是苦不堪言。东海县贾庄村移民杨某某一家6口挤在“驴夹板”的草蓭子里,母亲和13岁的小妹妹睡门板,21岁的大妹妹睡锅盖,16岁的弟弟睡锅台,父亲到村外的瓜棚睡觉,他自己则到附近的学校找地方休息。因为缺少住房,还带来不少社会矛盾,有的年过30难以成婚,有的与当地村民发生矛盾甚至出现打伤人的事件。由于生活艰苦、矛盾增多和医疗条件太差等多种原因,移民的死亡率也明显增高。睢宁县庆安水库移民死亡率为2.6%,该县龙集公社移民死亡率为3%,其中青壮年死亡率高达13%。不少移民说:“移民活受罪,吃不饱,无处睡,生女嫁不出,生男无人配,越想越觉活得不是味。”
2、生产资料严重缺乏。突出的是耕地大幅度减少,耕畜和农具损失严重。新沂县骆马湖移民原有耕地人均4.5亩,水利工程占压后人均仅1.8亩。东海县石梁河水库移民人均耕地减少60.8%。在移民拆迁过程中,由于生活困难死掉一批耕畜,再加上宰杀和变卖等原因,耕畜和大中型农具损失严重。据调查,石梁河水库移民的耕畜4年间减少64.3%,大中型农具减少63.6%。
3、吃、烧、穿、用困难重重。移民吃饭主要靠统销,但不少移民户连买统销粮的钱也没有。东海县石梁河水库移民因缺钱,有26万斤统销粮未能买回,有的靠吃山芋叶充饥。有些移民住处偏僻,因缺乏水源只能饮坑塘或河沟里的脏水。移民烧火主要靠国家供应的平价煤炭,但数量有限,有的移民只能拿统销粮到黑市去换高价炭。因为多数移民居住地不是棉区,没有自留棉,这又给穿衣带来困难。赣榆县吴山公社半路大队移民中,有3个姑娘因无不露肉的裤子穿而出不了门。在拆迁过程中,因丢失损坏等原因,移民的生活用品也严重缺乏。有个百户移民的村子只剩一盘磨、9只风箱,磨面、做饭都要排队。
地委讨论认为,上述水利移民安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严重的,地委是有责任的。必须正视问题,强化领导,带领全区人民克服困难,尽快把移民安置工作扎扎实实地搞好。
二、痛下决心,坚决搞好破产退赔。所谓破产退赔,指的是挤出一部分公房或建筑材料,用于对移民的补偿。按照地委的统一要求,凡是因水利工程拆毁农民房屋的地方,工程所在地的干部群众都要自觉克服“恋财不舍”和“无产可破”等思想观念,痛下决心,坚决搞好破产退赔。破产退赔主要分4个层次:
1、县一级企事业单位多余的房屋以及停办企业的房屋,凡适合退赔的都要破产退赔。
2、公社一级提倡集体办公,将办公室和宿舍挤到最低限度,剩余的房屋全部用来安置移民。公社一级停办的农中、养猪场和“三土”工厂等,也都要通过改建或拆建用于退赔。
3、大队一级所有公房,原则上都要退赔给移民居住。
4、生产队一级除保留仓库、牛舍和副业用房外,其他公房也都要用于安置移民。
由于各地抓破产退赔的决心大,措施得力,效果非常显著。邳县胡圩公社43.7%的移民住房,是通过破产退赔和群众自筹材料解决的。沛县安国公社二郎庙大队62%的移民住房,也是通过破产退赔和群众自筹材料完成的。
三、把安置房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尽快给移民一个安身之所。地委认为,搞好移民安置工作,重中之重是要集中精力、财力、物力、人力,尽快把安置房建造起来,让移民有个遮风挡雨的安身之地。地委提出,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的基本方针,上下动手,多措举并,打一场移民安置房建设的攻坚战。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精心选好移民安置点。按照能就地安置的就地安置,不能就地安置的就近安置,不能就近安置的则考虑迁往较远地方安置的总体要求,各级注意搞好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在安置点选定上坚持好中选优,并注意把好三关:一是把好水源关。就是安置点一定要有足够的水源或可以打井取水,确保移民有水喝。二是把好道路关。就是安置点一定要有畅通的道路和必要的桥梁,确保移民生产劳作方便。三是把好安全关。就是安置点不能有山洪冲袭的危险,确保移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移民安置点以村为单位上报,地委统一审定。
2、层层落实建房任务。地委决定,先分配一批建房任务,由各县自力更生限期完成。其余建房任务由地委补助资金、物料,分三批限期完成,力争一年至多两年之内让所有移民都能住上安置房。地委补助资金、物料的建房任务也一并分配到县,各县根据地委下达的建房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公社、大队和生产队,层层包干,确保按期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上述建房任务,地委抽调80多名干部,组成23个工作组分赴各县进行具体指导,并在16个村进行试点,摸索经验,以更好指导面上的工作。地委直接抓到村,县委直接抓到户,公社党委协助地、县组织施工,做到层层有任务,层层有责任,层层抓落实。在移民安置房建设过程中,地委除及时拨出一批钱物帮助外,还积极向省委回报情况,如实反映困难,地委所要资金、物资,省委均分期分批下拨到位,为顺利完成建房任务和安置好群众的生产生活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明确建房方法和住房标准。一开始,各地的建房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集体包建;二是自愿结合,分户兴建;三是由生产队统一安排劳力承建。经过调查研究,地委认为,第一种方法弊多利少,不宜采用。第二种方法适合于有劳动力的农户,第三种方法适合于无劳动力和五保户、四属户,因而后两种方法比较符合移民的意愿,应大力提倡。在确定建房方法之后,地委又对建房标准提出明确要求,即户均建房2.5间,每间建筑面积为12平方米,每间使用桁条5根,其中中脊用杉木,二梁用川木,边条用毛竹。同时提出建房材料专材专用,节约使用,能多建一间是一间,能节省一根是一根。由于规定明确,要求具体,所以各地实施起来有章可循,建房进度明显加快。
4、严格做好验收工作。为了确保建房质量和严格物料管理,各地对建好的房屋普遍进行严格验收。一般是县里派人组织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及移民代表共同现场评审,不达标的不能交付使用。交付使用的房屋,由县统一发放房产证。在第一批房屋验收中,各地共查处和追回被扣押及挪用的木材709万方、毛竹3344根。
上述这些具体做法,深得移民户的赞同,进而调动了他们自筹房料、加快建设的积极性。1962年8月至11月,仅3个月的时间全区就完成建房任务7526间,还有4775间打好了墙框,4600间备齐了房料。地委讨论认为,照这样的劲头和进度抓下去,如期完成移民建房任务是没有问题的,有可能还会提前完成任务。
四、统筹安排,重视搞好综合安置工作。所谓综合安置,主要是指在安置好住房的同时,还要切实抓好对移民生产、生活资料的支持。主要是三个方面:
1、解决土地过少的问题。土地是移民最基本、最主要的生产资料。面对水利工程占用移民大量土地的实际情况,地、县采取4种办法加以解决:一是区别不同情况处理水库占地,尽量挤出一些土地供移民耕种。全区共有21座水库,除4个不宜降低水位的以外,有5个可以放水还田耕种,有4个可以适当放水而种一季小麦,还有8个汛期之后降低水位后可以腾出部分土地。就这样,全区水库共可腾出土地33.4万亩供移民常年或一季耕种。二是压缩水库、涵闸等管理单位占用土地的数量,挤出一部分给移民耕种。三是所有机关、学校、厂矿过去征而未用、多征少用、早征迟用的土地,都要退给原生产队,不能留作副食品生产基地。四是在那些土地数量不少,但土质太差的地方,重点抓好土壤改良,尽快改善生产条件。
2、支持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据匡算,全区水利移民的耕畜和各类农具要恢复到拆迁前的水平,至少要添置耕畜3.3万头,各类农具3万件。对此,除地、县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外,还从省委下拨的安置资金中单独切出一块,专门用于耕畜和农具购置。
3、支持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移民区一般具有水资源丰富、荒滩废地比较多的特点。为此,地委要求要在种苗、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移民发展多种经营生产。提倡放养鸭鹅、鱼虾,扩种蒲、苇、藕、菱等水生植物。还要利用沟堰等废地,大量种植树木,重点发展杞柳、腊条、紫穗槐等,有条件的农户还要开展编织等家庭副业生产。地委认为,树多了,条多了,草多了,不仅可以解决移民的烧柴问题,而且可以改善小气候,使包括多种经营生产在内的整个大农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进而促进移民的增收和生活改善。
五、切实加强领导,及时解决移民安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移民安置工作是一项任务多、困难大、时效性非常强的民生工程,地委及各县县委从一开始就十分强调加强领导、严格责任。
1、成立专门机构,直接抓移民安置工作。地县两级均成立安置退赔办公室,有领导挂帅,抽调专门人员,集体办公,开展工作,并及时向地县委汇报相关情况。地委安置退赔办公室由副专员汤南海兼任,副主任由农村工作部负责人朱莘生兼任。重点县由书记或县长亲自出马抓安置工作,对任务重的公社,地县则派专人坐镇指导和帮助。安置退赔任务不完成,机构不撤销,人员不解散。
2、重视搞好宣传教育,解决安置工作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在安置工作中,一部分干部群众畏难情绪、依赖思想和消极心理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安置工作的开展。为此,地、县和公社三级始终把抓好思想教育作为搞好安置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利用各种会议和宣传工具,大讲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大讲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大讲水利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大讲爱国爱社和兴家立业的道理,从而较好地统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做好安置工作的积极性一浪高过一浪。全区很快形成你追我赶搞建房,痛下决心搞退赔的热潮,从而有力促进了整个移民按安置工作又快又好地进行。
3、层层抓好试点,摸索经验在面上推广。加强对移民安置工作的领导,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地、县领导亲自搞试点,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指导面上的工作少走弯路。例如,集体包建安置房的弊多利少,就是在试点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又如,对私建公补政策和耕畜、农具“三权”(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政策如何执行等,也都是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规范和明确的。
4、坚持运用移民代会的形式,充分发扬民主。移民代表深知移民的意愿和要求,通过移民代表会的形式,倾听他们的意见,同时又把上级的相关政策向他们宣传和讲解,移民代表会实际上就架起了一座上传下达的桥梁。在实际工作中,从移民点的确定到住房计划的制定,从建房标准的确定到各项政策的落实,都要移民代表参与其中,他们当参谋、提建议,并对安置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所以领导没有想到的问题他们想到了,少数村干部原想多要房、要好房的问题也避免了。实践证明,越是困难越要依靠群众,越是困难越要发扬民主,越是困难越要加强团结,这是一条十分成功的领导方法和领导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