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城南的古官道略考
古代的官道由京城辐射全国各地,是京城联络各省、州、县地方政府的脉络。徐州城南有一条通往宿州的古官道,曾是横跨中国南北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大通道,更是一条军事咽喉要道,白居易、韩愈、苏东坡等在此留下过足迹,欧阳修和岳飞的后裔还定居这里,至今,古道仍保留着许多文化遗迹,它们绽放的璀璨光芒使得徐州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不愧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徐州至宿州的古官道
徐州连接宿州的古官道依着大山蜿蜒而行,峰回路转,风景如画,历代过往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诗文,印证了这条古道历史悠久。
唐代,徐州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官道经徐州通往宿州、泗州、沛县、丰县,《元和郡县图志》:“徐州,东南至泗州590里,西北至沛县143里,丰县175里”。大诗人白居易曾居住在徐州的符离县(今宿州),其父担当彭城令,他多次来往于徐州和符离,写下《乱后过流沟寺》:“九月徐州新战后,悲风杀气满山河。唯有流沟山下寺,门前依旧白云多。”流沟寺距离徐州110余里,群山环抱,泉水潺潺,曲径通幽。
宋代,城南的官道被《太平寰宇记》记载:“南至宿州一百四十里”。词人贺铸写下《晚泊会亭》:“后日符离复舍舟,马蹄尘土入徐州,只应明月曾相识,伴我时登燕子楼。”他是从水路到达符离集渡口,然后骑马到徐州。
元代,史学家揭徯斯从徐州去宿州,写下《望先楼记》:“出自彭城南门百余里,有三峰依天,名曰鼓山。山中有声,如鼓自鸣,岁则大熟。”“盖彭城南至宿州百四十里,群山绵延,毓胜于此。” 鼓山在符离集北,又称打鼓山,因京沪铁路相隔需绕道而行,距离徐州150余里。
明代,兵部尚书李化龙从宿州到徐州,路过古道边的闵损祠堂,赋诗一首:“闵子祠堂官道西,芦花遍地草萋萋。阶前几棵常青树,不是慈鸟不敢栖”。闵损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德行与颜回齐名,其懿行美德被纳入《二十四孝》,故事被编成《鞭打芦花》,也称《亲爹后娘》。闵损祠堂距离徐州70余里,院内柏树据说为闵子手植树,已有二千多年,为安徽省最古老的柏树。
明代对官道的记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详细,宿州至徐州150里,50里一个的驿站有4个,10里一个的铺舍有16个,因官道跨越三地,这些分别由《徐州志》、《宿州志》和《萧县志》记载。四大驿站是睢阳驿(宿州城东)、夹沟驿、桃山驿、东岸驿(徐州城东)。这四大驿站,明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墨迹,名儒杨起元经过睢阳驿:“前月乘輶车,经过睢阳驿。慨然思古人,入城访遗迹”;“江西才子”曾棨经过夹沟驿:“东风吹暖柳枝柔,十里青山绕夹沟。马上行人相借问,计程两驿到徐州”;两广总督陈邦瞻经过桃山驿:“彭城已在望,桃山路犹长”;诗人郭谏臣来到东岸驿,写下《彭城怀古》:“江淮北上古徐州,城下黄河日夕流。烟火万家连兖豫,舳舻千里向燕幽。春风草长王孙路,夜月尘迷燕子楼。驿畔孤坟碑废久,行人指点说留侯。”东岸驿的具体位置在哪儿?在城东的子房山下,它的旁边就是张良墓,张良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被刘邦封为留侯,这座山则以他的名字命名。
清代,官道分为三个等级,《江苏省志》载:“以北京为中心达于各省省会的官道为官马大路,简称‘官路’;由各省省会通达地方重要都市的官道为‘官路支路’,简称‘大路’;地方各市镇间以及联络官路和大路的官道为‘小路’”。北京至南京的“官路”经过徐州,再经宿州、凤阳、滁州、浦口到达南京。文学家曹寅在康熙四十七年由北京回江宁写下《南辕杂诗》,他登上黄楼,南望戏马台和云龙山,想起李白感慨道:“罡风吹落大罗天,戏马龙山在眼前。有乐不殊三百载,无人寄问李青莲。”策马快到宿州时写下:“野山参差草飕飗,遥指飞云入宿州。头白与厮相顾笑,马啼不似少年游。”51岁的曹寅头发已经白了,自叹体力不比年少时,行程辛苦却一笑而过。
这是一条诗情画意的古道,这是一条历练人生的古道,这是一条各种文化交融的古道,这是一条穿越时空的古道。
在宿州老城区考察时,很幸运地遇到朱金才老人,他住的地方以往是负责文檄传报、使宾往来的总铺所在地,原叫马号巷,现已更名为农林巷,古老的饮马井位于农林巷21号门前,总铺的北侧如今保留了一段明代古城墙,南侧即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大门两侧竖立一对高达2米的明代汉白玉石狮,雕刻精湛独居鬼斧神工。
徐州和宿州之间有四大风景区,有国家5A级云龙湖风景区、国家4A级皇藏峪风景区,国家3A级龙脊山风景区和大五柳风景区。徐州新茶线和宿州符离大道的修通将把这些景区连成一条线,依着古官道的走向新建的这两条道路定会促进两地旅游事业快速发展。
二、徐州城南的小官道
这条古道,其中徐州至桃山段历史上出现了东、西两条道路。从老城南门经彭城路、湖东路、望城岗、罗岗、台上、青龙桥、官桥到达桃山的古官道俗称小官道。
1、庞勋起义与小官道
唐朝灭亡的导火线是庞勋起义,起义根据地是徐州。《读史方舆纪要》:“唐咸通九年,叛卒庞勋等自宿州而北,度睢水,逾任山,趣彭城,陷之”又载:“任山:在州西南三十里,唐有任山馆。自宿州趣徐必渡睢水逾任山,为往来通道。”显然,这条城西南的通道有别于经城南三堡去宿州的古道。
因庞勋起义,徐州方志记载了两个唐代驿站“任山馆”和“大彭馆”,大彭馆位于徐州城中。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因乱杀无辜被起义军斩杀于大彭馆。
2、苏轼与小官道
苏轼把小官道的一段称为“石佛山南路”,他在《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中写道:“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秔稌”,他心驰神往的隐居地在城南小官道旁边。苏轼来到徐州之后,天公不作美,先是发大水,接着是大旱,为了缓解旱情,他率众去城南的雾猪泉杀鹅祷雪,老天爷飘飘洒洒下了点雪,他又来谢雪,前后四次经过小官道。
苏辙《和子瞻自徐移湖将过宋都途中见寄五首》也谈到尔家川,说苏轼“欲买尔家田,归种三顷稻。因营山前宅,遂作泗滨老。”两个诗人无话不谈,苏轼准备在徐州买田三顷。苏辙把尔家川称作尔家田,显然,川是田地的概念,田地是尔家的,这和尔家庄联系起来。
3、古迹饮马池
明正统《彭城志》对小官道的记载最明确:“饮马池:在城南三十里,因桃山、彭城二驿使者往来,尝饮马于此,故因以名之。”饮马池的记载把小官道的大概走向画了出来:徐州城——饮马池——桃山。明嘉靖《徐州志》在此基础上,把“饮马池”标识于州境图中,它的位置在徐州城的西南。
1969年,罗岗村村主任程圣文负责修建村内水利工程,曾对“饮马池”的位置进行过调查,依据老年人对“饮马池”泉水众多的说法,他把蓄水坝设置在六号灌沟桥东300米处,把“饮马池”含在闸坝以内。这和史志对“饮马池”位置的记载基本吻合,清同治《徐州府志》:“饮马泉,在城南三十里,即任山南山河”,“任山南山河”指任山南侧的河流,主流是灌沟河。
4、古迹任山馆
唐代的驿站分布广泛,《唐六典》:“每三十里一驿,天下共一千六百三十九所”,任山馆是其中之一。小官道走向的厘清,任山馆的大概位置也就清晰了,唐代城外的驿站大都位于官道旁边,铜山区汉王乡桥上村东侧有古“二十五里桥”,由此桥往南五里是罗岗村,所以“州西南三十里”的任山馆位于罗岗村附近任山脚下。
5、古迹万圣台
过了罗岗,经台上村,小官道通向萧县的官桥镇。
台上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因村西侧有一座“万圣台”得名。万圣台为商代遗址,据铜山区网页介绍,该遗址为一座长方形封土堆,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05米,高2.5米,遗址中发现的一柄穿孔石斧为新石器早期的产物。
又据《徐州电信局志》介绍,万圣台还是一座商代烽火台。徐州是华夏九州之一,城邑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商代的甲骨文记载当时的城邑、城外道路、烽火台等设施都已初具规模,那么,在上古时期万圣台附近会有“路室”迎送王侯将相,《周礼·地官·遗人》:“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馆,侯馆有积。” 路室就是客舍,相当于现在的路边宾馆。大概算一下,小官道距今至少3000多年了。
万圣台原有一座大型古庙,庙内古树参天,大殿巍峨,有一石碑记载的立碑时间是明正德15年(公元1520年)。虽然古庙后来被改为小学校,但是庙会延续下来了,每年的农历3月25日(五一劳动节前后)是正会,至今仍是徐州地区数得着的大型庙会。
6、古迹青龙桥
万圣台北侧有一座横跨灌沟河的青龙桥,桥的西南角保留了一通民国三十一年《重修青龙桥》古碑,碑上记载:“徐南三十里,万圣台前有桥名青龙,创修于何时何人因碑记剥落辨识不易,仅知有清一代康乾两朝三次重修,其为交通重要之点概可想见,民国戊寅毁于兵……助款人:三堡乡二百元,官桥乡三百零一元,二堡乡二百元,汉沟乡二百元”,可见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是附近村民和过往行人经过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徐州至宿州的大通道,所以战乱时期被摧毁。如果不被摧毁,它又是一座让徐州人自豪的桥梁,600余年的白家桥和400余年的燕桥的桥台用的是条石砌筑,而青龙桥的桥台有一部分是由圆形的大型石磙砌筑,石磙的打造比条石要费时、费力、废材,但是在地面上牵引移动非常省力,这样的运输方法年代非常久远,而且圆形物体的承受力比其他形状的都大,用它做桥台实属一举两得,既方便了运输又提高了桥梁的耐用性,古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广泛地运用了力学原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劳动创造了智慧。
7、打上官道烙印的官桥
官桥镇因古代官府出资修造的官桥得名,这座古桥位于官桥镇东侧的县道上,据村内老人介绍,官桥为一座水漫桥,上世纪五十年代架桥修路、改善民生时被埋在了道路的下方,“千年道路走成河,多年媳妇熬成婆”,经久的官道越走越凹,最后变成河,县道西侧的河沟就是古官道的位置。
8、古徐州的南大门桃山
过了官桥,官道由西向东到达桃山。桃山是古徐州南大门的标志,清同治《徐州府志》:“桃山,山下有驿,萧铜分界处”。过了桃山则进入萧县或宿州境内。
徐州和宿州由一座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丘陵相连,历史上老百姓把两座城市称为“南徐州”和“北徐州”。大山的南头即符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韩愈曾居住过这里;大山的北头即桃山,宋代大诗人欧阳修的后人和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人定居这里。
据村民介绍,桃山曾有“八寺九庵七十二口井”,徐州方志记载了其中三座比较有名气的寺庙,分别是纪念欧阳修的欧阳文忠祠、纪念岳飞的岳忠武祠、佛教寺庙普照寺。
岳忠武祠为元至正十二年迁建,目前仍有遗存,遗留了大殿地基、前殿墙体及数通残碑。明朝时,岳飞后裔岳元声“钦承简命,取道桃阳”,他来到桃山之阳的岳忠武祠,写下:“昆仑昂昂,汉泗茫茫。维神贞烈,维神忠良。五岳共峙,九河与长。为神苗裔,祖武宜扬。幸兹孝允,创祀构堂。”
欧阳文忠祠被记载于清同治《徐州府志▪祠祀考》,“在县(萧县)东南五十里桃山,其裔孙欧阳安居此,建祠。嘉靖末毁,欧阳俊、欧阳光重建,请设奉祀生员。今祠已废。”武臣谥曰武,文臣谥曰文,苏轼和欧阳修的谥号都是文忠。
徐州府志记载:“欧阳安,庐陵人,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任萧县训导。”训导为古代负责教育的文职官员。欧阳安家人为何没有回老家而选择桃山定居的呢?
清同治《徐州府志▪宦绩考》记载了他对萧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永乐初,以商水教谕征修大典(永乐大典),上章忤旨,谪萧县训导。日进诸生,论文讲道,由是萧人始知向学。宣德中卒官,年九十六。诸生追思倡明文学之功,请祠名宦。子孙遂家于萧。”对欧阳安来讲,贬官到萧县实为大材小用,看来他的性格同欧阳修一样,性情豪爽、乐观旷达。欧阳安学识渊博、善于传道授业,学子们对此感恩戴德,请求萧县名宦祠祀奉欧阳安,不久这事成了,欧阳安的家人非常感动,所以他们坚定地留下来定居萧县桃山。徐州古八县有许多可书写的精彩故事。
普照寺即当地人俗称的北大寺,解放前早已破败坍塌,庙后原有一棵六人合抱的银杏树,文革时被砍伐。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宋太成承包了这片土地,在地中挖出一块方正的石头,刻有字体,模糊不清。今年寻访城南古道时,这块无人过问的石头被发现,上刻“普照禅林”,查阅方志,得知此庙原名普照寺,石刻应为山门石匾,寺庙为金代修建,清嘉庆《萧县志》:“普照寺,旧志在都仁乡,金大定四年建”。清同治《徐州府志》:“又有尠沟寺、龙寿寺、白土寺、普照寺,俱金建……以上八寺俱在都仁乡”。
2009年出版的《桃山集志》记载:“桃山(即香山和庙山),因其形状似桃,故称桃山”,这和徐州方志的记载不符,这是两座独立的山峰,称作桃山和杨山,记载得很详细:“杨山,女娥山南二十里”、“杨山,下有欧家泉”、“杨山,桃山西南一里”,把两座山合称桃山,会给桃山驿的位置判断带来麻烦,明初桃山驿并不在桃山村。
桃山集是一个比较大的集市, 1951年属于徐州市郊区,1952年划归安徽省宿州市。
三、徐州城南的大官道
古官道也称驿道,沿路要设立驿站、铺舍、堡敦等邮递、军事设施,便于官员往来、物资运送、军情传递等。
明初的时候,徐州城南的官道有所变化,不经过小官道到达桃山,改由奎山、十里铺、二堡、三堡、四堡到达桃山。明正统《彭城志》:“本州铺舍俱系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知州文景宗委老人晁原等建为铺,凡三十有二,每铺正屋三间、邮亭一座,东西房各三间,门一座”,其中十里铺、二堡、三堡、四堡位于小官道的东侧,这条道路后来被称为大官道。
莫非官道的变迁发生于明初?是什么原因造成官道由西往东迁移的?
四、官道变迁的原因
1、黄河决口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当过南宋宰相的杜充为了抵御金兵南下,人为决开黄河大堤,从此黄河夺泗入淮成为常态,黄河多次决口带来的泥沙把徐州地区的地面大幅度抬高,据徐州勘探部门的多家工程地质勘探报告,市中心处抬高10米,汉桥北抬高11米,三官庙村北抬高5.6米,三堡西抬高3.2米。地面的抬高,把古老的湖泊填埋了,给新的道路形成提供了条件。
清康熙六十一年的《徐州志▪州境图》记载了四堡南侧有一个叫“朱家湖”的大型湖泊,图上的“燕家桥”即燕桥,燕桥附近的湖面非常大,燕桥东侧的河道非常宽,燕桥特别长。府志记载,燕桥的北侧还有一座九孔桥,估计两座桥梁画在一起了,所以图上的桥梁特别长。
如果这儿的地面不抬高,在湖里架桥筑路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古代造桥筑路全靠人工,从四堡到桃山要筑路5里、架桥3座,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如果没有官道可行,修筑一条新官道有必要,有小官道存在的情况下,劳民伤财在湖中修建一条道路实在没有必要。燕桥是由私人出资修建,北侧的九孔桥是由知县崔志元捐修,从这可以看出官府修路架桥的资金相当困难。
燕桥比九孔桥、树驮桥的名气都大,不论设计、用料、工艺还是装饰都特别讲究。因这座桥梁还形成一座庙宇,寺庙位于燕桥的西北角,农田中高出地面半米的一块土地就是古庙遗址,记载燕桥修建于万历十八年的古碑就是这座庙里的。
当地人把燕桥叫“老鳖桥”,桥梁迎水面有两个硕大的分水石龟。村民还为桥柱子编了一个顺口溜:“四个平、四个端、四个蘑菇、四个尖、四个猴子把两边”,带尖的桥柱子雕刻的是仙桃,想长寿的摸摸仙桃,寓意长寿,想当官的摸摸猴子,寓意封侯拜相,这是徐州喜闻乐见的古老习俗。这座桥梁多次被战争摧毁,从桥下看桥梁,会发现三个平头的桥柱子镶嵌在桥拱之中。
如今,朱家湖早已消失,四堡南侧的206国道收费站位于以往朱家湖的当中,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以往划船现在行车。
2、脱脱毁城
官道的变迁主要和元代的徐州新城有关,芝麻李起义后,元朝丞相脱脱亲率大军前来镇压,久攻不下改用重炮毁城,《元史•顺帝纪》:“大兵四集,亟攻之,城坚,不可猝拔,脱脱用宣政院参议伊苏计,以巨石为炮,昼夜攻之不息。贼不能支,城破,芝麻李遁,获其黄伞、旗、鼓,烧其积聚,追擒其千户数十人,遂屠其城。”脱脱屠徐州后,徐州人烟稀少,降徐州路为武安州,又无力修复老城,只好在奎山建了一座武安州新城。
从奎山的武安州去桃山,“大官道”比“小官道”要近10里路,驿递讲究神速,邮差必定选择近路,推断“大官道”雏形于元代设立武安州之后,即芝麻李公元1352年起义失败之后。有了形成道路的条件,驿路就被趟出来了,便捷的新途径总会被采纳,新的官道也就形成了。
五、大官道确立的标志
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徐州的大型驿站桃山驿迁建,明正统《彭城志》载:“桃山驿去城南五十里,旧在桃山之西,永乐十三年迁于桃山之南”,桃山驿从桃山西迁到桃山南反映出为小官道服务的桃山驿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之后,政要、邮差频繁往来于南北之间,徐州呈现出“使轺驲骑,昼夜络绎”的景象,桃山驿要为新官道服务,因此必须迁建。
万历元年,经过徐州的政要非常多,徐州知州刘顺之又在桃山驿旁边建了“桃山驿公馆”,明万历《徐州志》:“因过客时多,驿不能容,特创建,为分息处。”
明成化年间,户部侍郎储巏从徐州去宿州,中午就餐于桃山驿,在岳忠武祠乘凉,写下《桃山小憩》:“山下幽祠借午凉,野人为我置藤床。官程却忆园居好,黄鸟绿阴青昼长”。诗人乘凉来到岳忠武祠,说明驿站和祠堂相距不远。
诗人陈治典路过桃山,写下《过桃山谒岳武穆王祠》:“武穆祠开古驿旁,千秋贤裔肃趋跄。中原血战班师急,异代心伤洒泪长”,岳忠武祠位于驿站旁边。岳飞,先谥武穆,后改谥忠武,因此先称岳武穆王祠,后称岳忠武祠,百姓还称岳飞庙。
明末抗清将领陈子壮路过桃山,祭拜岳飞,写下《桃山驿》:“虓虎飞鹰掣似儿,等閒帏幄笑谈时。桃山亦近符离在,莫倚遗宫泣宋师。”从诗中可以看出桃山驿和桃山两者不在一个地方。
从清康熙六十一年的《徐州志▪州境图》上,可以看到桃山驿位于桃山东南的桃山村。据老人们对饮马塘位置的回忆以及目前遗留的古井位置来分析,桃山驿位于岳忠武祠对面。
从桃山至徐州,这段官道遗留了不少驿递古迹,除了燕桥和树驮桥之外,桃山村遗留了桃山驿的一口古井,四堡村遗留了一段古驿道和一口古井,三堡镇遗留了一处古烽火台和一口古井。
桃山驿的迁建标志着“大官道”确立,从此,大官道把小官道取代了。
六、马神庙和奎山塔
明初,位于奎山北侧的彭城驿为徐州首屈一指的大型陆路驿站,明正统《彭城志》:“彭城驿,额设马驴一百一十四匹,马六十匹,马夫六十名,官夫四名,驴五十四头,驴夫五十四名。”大型驿站的附近往往建有马神庙,以祈求驿马健康,保证邮递顺畅。据徐州民俗专家李世明先生考证,奎山的马神庙“是徐州南下驿站的起点”,姚克明先生撰写的《徐州寺庙》载:“马神庙一在奎山南麓,明代建,清时香火很盛”。这处古建是城南大官道遗留下来的一座比较完整的建筑,除了体现驿递文化的内涵之外,古人的屋面排水技术比较高超,历经几百年,屋面至今不漏雨,这是它的一大建筑特色。无独有偶,宿州明代古城墙上的排水石槽居然同马神庙的排水石槽大小、形制一模一样,两地文化的交融拉近了彼此距离。
大官道从奎山东侧的马神庙前经过,这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公元1606年,万寿棋的父亲万崇德选址奎山修建奎山塔,选址不仅考虑了水路交通的因素还考虑了陆路交通的因素,过往的人们看到它可以领略徐州的人文风采,它是徐州的标志。明代大学士张瑞图如此赞叹:“远而眺之,若浮鳌、若飞鹫、若彩笔,干霄兀柱,擎天之象,地形人文参以相得。”
七、结束语
曾经,这条古官道为徐州的繁荣做出了应有贡献,如今,古官道遗留下来的文化古迹弥足珍贵,它所孕育的文化内涵对村镇建设、旅游开发、徐州名片的推广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