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文化的渊薮(下)
郭东如
楚国在汉水南岸发展是先向北后向东扩张的,它先控制了汉水上游的原生部落方国,东渡汉水,开始了对“汉阳诸姬”的争夺,在对北方中原方国的不断兼并过程中,楚既把楚文化带来这一地区,也从这一地区取得了中原文化的先进经验,并且把它们融入到自身的文化体系当中。1973年襄阳佘岗春秋战国墓出土大批器物中有一件“徐王义楚元子剑”,有16字铭文,对研究春秋时期徐国历史及徐楚关系有重要价值。(《汉江文化》1982年第1期,P45)
楚文化的这种内部结构特征其实说明楚国文化是一种善于包容,善于学习,借鉴的文化体系,这样就保证了楚文化自身的先进性,这是中原诸侯所不及的,楚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先进的技艺被中原诸侯所仰视,从而对中原诸侯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说楚文化虽然发源于中原,但却在南方独立发展,广泛吸收,兼容并包,形成了自身特色,最终又影响到了中原文明。这种文化的发展形态对于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多元文化的进步性是被历史经验所证明的,它有着无可比拟的先进性,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综上所述,楚早期多元文化的构成略见一斑。
二、形成于秦末
1、秦文化
秦文化是赢姓秦氏先祖在秦氏文化的基础上开创的人类文明成果,是我国法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典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发源于中国西北部的秦国故地,在西周时期,它由宗族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性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升华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秦国统一中国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它又上升为占居主导地位的全国性文化。而秦后汉继,影响汉文化最深的莫过秦文化中的制度文化。
(1)物质文化
一是墓葬建筑。秦墓葬主要是秦始皇陵(丽山)、襄公、文公的墓,为中字形,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惜大墓被疯狂盗掘;另有兵马俑坑、铜车马坑、石铠甲坑、仿生水禽坑、马厩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动物坑、寝殿、便殿、食官遗址、内外城垣遗址、丽邑遗址、打石场遗址、刑徒墓地、公子公主墓地及其他一些陪葬墓。
二是秦竹简。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现一批秦竹简,云梦秦竹简的数量达1150枚,近4万字。经过整理发现内容极为丰富。这批竹简是研究秦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极大地弥补了秦史料的不足,有力地促进了秦文化的深入研究。为秦始皇时期人所手书,但其成文年代有早有晚,早的可以到商鞅变法,晚的则到秦始皇三十年,反映的历史长达100余年;里耶古城秦简。2002年6、7月间在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的一口古井中发掘出来的秦代简牍秦简达3万余枚。字体属于古隶,内容多为官署档案。里耶秦简的纪年从嬴政二十五年至二世二年(公元前222—前208),一年不少,记事详细到月、日,十几年连续不断十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充实了的秦史资料,其内容涉及到秦代政治、军事、农桑、百工、货殖、赋税、徭役、法律、财政、邮政、地理、交通、民族、文化、职官、历法等各个层面,有通邮、军备、算术、记事、行政设置、职官、民族等。提到的地名有迁陵、临沅、洞庭(郡)、弋阳、酉阳、沅陵、阳陵等数十处,职官有司空、司马丞、守丞、令守等,多附有人名,如:“迁陵守丞腾”。
四是青铜器。青铜器皿,有青铜编钟、青铜壶、鼎、簋、秦公钟、秦公镈、杜虎符及青铜兵器等。
(2)精神文化
一是文字。首先,陶文。秦兵马俑的身上也发现了很多的陶文。内容为“宫水”、“宫”、“宫得”、“宫系”、“咸阳衣”、“咸阳午”、“栎阳重”、“工路”等,目前已发现不同的刻名有80余个,这实质上是制作陶俑的工匠名,表示这些工匠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来自于宫廷的,在名字之前均有一“宫”字,来自咸阳作坊的,则在名字前有“咸阳”或“咸”字,还有来自栎阳、安邑、临晋等地的。验证了《考工记》记载的当时实行的“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记载。其次,金文。秦金文主要的有秦公钟、秦公镈、杜虎符及青铜兵器上的铭文、度量衡器上的铭文。秦青铜器铭文在北宋就有发现,但铭文的大量发现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从而为秦文化的研究补充了很多难得的资料,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有所裨益。(《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王辉著1990年8月三秦出版社出版)再次,简牍文。里耶秦简中发现的大批简牍字体,有古篆书、古隶书、隶中带楷书等,其中的大部分文字字体属于秦隶,从小篆演化而来,和湖北龙岗睡虎地秦简的字体相似。这样大量的简牍文字对于研究中国书法史、特别是秦代文字与秦代书法以及小篆、隶书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算术。里耶秦简”中记载了完整的“九九口诀表” 里耶秦简将中国乘法口诀的使用提前到秦时。在一片木牍上发现了乘法口诀表,竟与现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诀有着惊人的一致。这是中国乘法口诀表最早的实物证明,从而印证了文献中所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乘法和乘法口诀表已被使用,修正了被认为中国最早的数学著作是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的《算数书》。
三是秦国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从秦穆公开始就注重引进人才,吸收外来文化。秦国大力从六国引进人才,大量吸收外部世界的新信息、新观念,如秦孝公时的商鞅,秦惠文王时的苏秦、张仪,秦昭王时期的范睢、蔡泽,秦始皇时的李斯、韩非、蔚缭等。至秦昭王时,博采众长,学术已出现“纳六国之士”的风气。所谓“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觉鼍之鼓,秦不生一焉”,以及“异国之乐者,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李斯《谏逐客令》),这都是秦国融合各国文化的充分体现。秦始皇执政时期,注重吸纳礼乐,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史记•礼书》《史记》《正义》释"依古以来"为"依古以来典法行之".)(还御准吕不韦召集六国学子,编撰《吕氏春秋》,兼采各家学说,展示了“泰山不让土壤”的广阔视野。虽然曾出现“燔诗书,明法令,禁儒术”和“焚书坑儒”现象,但没有焚医书、农书、算书等,并未影响秦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四是建乐府,成立皇家乐舞机构。在秦始皇陵食官遗址上发现的一个青铜编钟上刻有“乐府”两个字,这一发现将中国古代设立乐府的时间提到了秦代,因为在此之前,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乃立乐府”,颜师古注:“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哀帝时罢之”,秦始皇陵乐府编钟的发现证明颜师古的注解是错误的。该乐府钟制作精致,与秦始皇陵的祭祀活动有关。后来在汉长安城中出土的秦封泥中也发现了秦的“乐府”和“乐府丞印”。
(3)制度文化
首先,废除分封制。秦国从商鞅变法就开始推行“郡县制”,进行土地私有制,逐步废除分封制。瓦解封建贵族和领主对土地的控制,准许民间自由买卖土地,让耕农合法占有田地。这一改革,推翻了自西周以来一直施行的“分土诸候”制度,恢复了基层百姓的基本权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那些措施又继续延伸到皇族规制和“世卿世禄”制度,如始皇登基后,不循祖制,“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各级官员勋爵,均凭军功授予,以“功臣为诸候”,直至始皇驾崩时,国朝不封皇后、不立太子,群臣百官均依制任命,各司其职。秦始皇以上“事不师古”的改革,积极推动“君主法治”的政治理想。
其次,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一是创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首先改“王”为“皇帝”。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认为“德迈三皇,功过五帝”,“王”已不足以显示其尊贵,便令臣下议帝号,诸大臣博士商议的结果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上尊号为“泰皇”。然而秦始皇仍不满意,单取一个“皇”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称号“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了第一位皇帝。始皇又下令取消谥法,不准下一代皇帝给上一代皇帝起谥号,自称为“始皇帝”,并安排好自己死后儿孙继位,“后世以计数”,称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为显示皇帝的威尊和与众不同,从秦代开始规定了一套制度,如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文字中不准提起皇帝名字。皇帝自称“朕”,印章称“玺”,而一般民众再不许使用“朕”、“玺”二字。此外,还制定了一套服饰制度。为加强中央政权组织。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中央集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为使大权不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如丞相总领朝廷集议和上奏,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但统兵之权却属于太尉。而太尉虽名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只有带兵权,而无调兵权。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
二是创立郡县制。自秦孝公(三十一世祖,前361~前338年)时,任用商鞅为左庶长推行变法,推行“郡县制”,“并小邑为40县,迁都咸阳(前350年)”至秦始皇时(前246~210年),灭六国(前221年),设立36郡,建立中国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秦文化,尤其是秦朝制度文化方面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定《秦律》。“明法度,定律令”的法治思想是秦文化的基础,《秦律》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条目最全、内容最丰富的成文法典。它填补了自李悝《法经》与商鞅《秦律》散佚以来的空缺,是研究法制史的重要史料。同时还是研究秦时阶级、阶级关系的不可多得的资料。秦的官制、土地、赋役、赐爵、租税、官吏考核、罪犯审讯、工匠培训、户籍、上计、仕进等制度,以及仓库的类型、结算、设置、封提、管理等制度,由官府禀衣、禀食、传食等制度和管理、财经出纳的预算、决算制度等,在《秦律》中有明确而且比较详细的反映。秦国所创制的政治制度和法治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4)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秦统一前,货币很复杂,不但形状、大小、轻重不同,而且计算单位也不一致。大致有布钱、刀币、圆钱和郢爰四大系统。除郢爰流行于楚国外,布钱流通于韩、赵、魏;刀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圆钱流通于秦、东周、西周和魏、赵等国,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以方孔有廓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称为“半两”钱。这种圆钱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秦在统一全国前,度量衡方面与货币一样,非常混乱。秦商鞅变法时对度量衡的标准作过统一规定。全国统一后,秦政府即以秦国的制度为基础,下令统一度量衡,并把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作为全国标准器。
统一文字。战国时代处于长期的分裂割据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东方六国文字难写、难认,偏旁组合、上下左右也无一定规律,严重阻碍文化交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对各国文字进行整理,规定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令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爱历篇》,胡母敬作《博学篇》,作为标准文字范本。文字的统一,使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字体,对我国文化、政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楚汉文化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既是四省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又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文化市场宽广,发掘徐州文化市场资源,振兴徐州文化市场,打造文化徐州,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徐州为中心城市的淮海经济区于1986年3月成立,由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十四个地、市组成,二十四年后的今天已发展到四省的二十四个地级市。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埠、亳州、淮南、滁州、六安;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信阳。2009年淮海经济区土地总面积24.33万平方公里,年末总人口1.55亿人,约占全国面积的2.5%和总人口的11.6%。淮海经济区域内城乡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习俗相通,方言相似,区域历史文化上属于“楚汉历史文化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