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为了反抗帝国主义、军阀政府及豪绅地主重重压迫和剥削,救水深火热中之人民,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运动思潮迅速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传播。地处苏鲁豫皖交界,津浦、陇海铁路交汇徐州,一批抱有救国强烈愿望的热血青年学生,探讨马克思主义和各种新思想,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道路,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徐州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的成立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徐州省立第七师范、省立第十中学、培心书院等中等学校和各高等小学热烈响应,开展游行示威、散发传单、集会演讲、查禁日货等活动,声讨亲日派卖国贼的罪行,声援五四运动。以反帝反封建为特征的新思潮在徐州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徐州的传播,在青年学生中普遍兴起了积极阅读新书刊,批判旧思想、旧文化,要求民主,崇尚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等进步活动。随着李大钊等领导的马克思主义者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错误思想斗争的胜利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等著作的传入,陈家安、郭邦清、徐怀云等一批先进的青年学生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最有道理,进一步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同时,与外地读书和工作的郭青杰、赵光涛、陈德荣、邵力子等先进分子的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活动在徐州进一步开展。
1920年春,在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陈德荣等人的帮助下,在第七师范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成员有陈家安、郭邦清、解慕唐、徐怀云、苏鸿鉴、张继超、冷启英等10人。8月,为了准备建立中国共产党,陈独秀等在上海秘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0月,以李大钊为首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不久,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派小组成员陈德荣帮助徐州秘密成立了徐州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为徐州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的骨干分子。
“赤潮社”组织的建立
1921年初,为了更有力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活动,徐州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的成员发起成立了公开组织—“赤潮社”(“赤潮”取意:赤色的潮流,喻指共产主义思想),参加者有:陈家安、刘传鼎、解慕唐、何维振、戴蔚霞、郭邦清、刘荣芹、梁以植、苗汝椿、刘志锐、徐怀云、张继超、苏鸿鉴、周锡麟、石民宗等30余人。“赤潮社”成立后,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的活动逐渐为“赤潮社”的活动所代替。
“赤潮社”组织青年学生阅读进步书刊《新青年》《每周评论》《北京大学学生周刊》《民国日报》,北京《晨报》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讨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编印散发传单、小册子。后来仿效上海、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工人中的活动方式,在第七师范成立“校工补习学校”,组织学校工友学习文化,并有“赤潮社”成员讲演劳工神圣、社会主义运动等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对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起到了促进作用。
《赤潮旬刊》与驱陆风潮
为了扩大宣传阵地,1921年春,“赤潮社”创办了石印刊物《赤潮旬刊》,办刊宗旨是:宣传共产主义理论与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思想;提倡科学和民主;提倡白话文和新诗体;要求改革教育等。《赤潮旬刊》宣传的新思想、新思潮影响很大,深得民心,受到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欢迎,因而引起反动当局的极大恐惧,徐州镇守使陈调元亲自带兵到七师查办,下令查封《赤潮旬刊》,颇有影响的《赤潮旬刊》仅办四期被迫停刊。
《赤潮旬刊》虽被查封了,但当局并不罢休。省立七师反动校长陆裕楠秉承陈调元的旨意,将陈家安、郭邦清等25名进步学生开除学籍,并张贴布告。其反动行径激起了全校师生的无比愤怒,数百名学生涌向学监室,要求校方收回开除决定,陆裕楠无视学生正义要求。“赤潮社”在省立七师成立 “驱陆团”,宣布全校实行罢课,提出“陆裕楠不滚,绝不复课”的口号。“赤潮社”的行动得到徐州各学校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多数学校相继罢课。1922年2月14日,《民国日报》刊登《仇视新潮的江苏七师校长》一文,揭露了陆裕楠反对新潮,镇压民主的行径,各界人士纷纷谴责。江苏省教育厅闻讯七师组织“南下上访团”到南京上访,怕事态扩大,影响其他城市,遂决定撤销陆裕楠校长职务,宣布恢复被开除的25名学生的学籍。这场斗争持续3 个月终于取得了胜利,但《赤潮旬刊》未能复刊。继赤潮社之后,又出现了“乐群社”,出版了《乐群周刊》,成为《赤潮旬刊》之后又一个进步刊物,赤潮社成员继续在该刊物发表文章。1923年夏,由于“赤潮社”大部分成员从学校毕业离校,“赤潮社”的活动即告停顿。
徐州早期出现的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产生划时代的意义,为尔后的徐州党团组织的创建工作和革命斗争,进行了思想上和组织的准备。
|